APP下载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2014-05-14汪洁王洪亮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汪洁+王洪亮

内容摘要:作为创新系统的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在世界范围内正广泛流行,但我国情境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行动者视角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类比生物学生态系统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最终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各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笔者希望通过该模型的建立,为构建我国情境下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打开新的视角。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译 动态循环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创新生态系统”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的层次也涉及到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多个层面,提出的相关模型则同样是各式各样的。“创新生态系统”一词是在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04年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而非机械的终端对终端的过程。

思科前CTO朱迪·埃斯特琳(2010)通过类比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将创新系统里的不同栖息者分为三大群落:研究、开发和应用,并由此提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法国根据其政府战略规划,开展了名为“竞争极”的生态系统集群创新计划。类比于植物的结构特征构建了“竞争极”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的新兴工业政策,促进集群创新和增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德博拉·J·杰克逊(2012)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知识经济和商业经济两个经济体,他利用创新谱技术,建立了创新频谱模型,通过系统限制维持两个经济体的良性循环。尹艳冰等人(2010)从创新主体、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共生网络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产业角度的模型构建主要有两种:傅羿芳等人(2004)以及王娜等人(2013)构造的模型是从内、外部环境条件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表述的;张运生(2009)、余凌等人(2012)则是从企业为核心来构造模型的。张运生(2008)、孙冰等人(2011)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造了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特别视角来构造模型的有:刘友金等人(2005)从生态重组的角度构建了物料流动的循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贺团涛和曾德明(2008)从知识视角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创新生态系统DICE模型。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劳(John Law)等提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是由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行动者的缺失和失控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王能能等,2009)。该理论以“广义对称性原则”为基准,以“行动者网络”、“转译”等为核心概念构建而成。

广义对称性原则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础,它要求不仅在自然与社会、真理和谬误之间解释的对称性,而且在人类和非人类因素之间也要坚持解释的对称性。ANT引入了“行动者”这一核心概念,用来表示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起作用的因素。理论认为人和非人类因素(如政策等)都可以成为行动者,非人类行动者的意愿需要通过代言人来表达,并用网络这个词将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其中,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依赖于这些异质性要素的组合、联结和扩张(王春梅,2012)。拉图尔说过:“广义对称性原则不在于自然实在论和社会实在论之间的替换,而是把自然和社会作为孪生的结果,当我们对两者中的一方感兴趣时,另一方就成了背景”。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自然行动和社会行动一直在变换着角色,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都对行动者网络的构成有重要作用。本文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行动者网络,各种相互作用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行动者网络是通过转译的过程联结起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通过行动者之间进行转译的过程向前推进的。“转译”是指行动者通过商谈、翻译,将自己的问题转换成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利益,从而把其他行动者纳入到共同的“行动者网络联盟”中来。转译过程包括问题化、权益化、摄入和动员四个基本环节。“问题化”是指行动者网络发起者—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主体,将不同行动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化,使得创新主体面临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从而使他们加入到自己的网络中来,这是建构行动者网络的关键所在。“权益化”过程则是强化问题化过程中给行动者界定的角色,从而使得其他行动者被“招募”进来成为网络成员,而“动员”就是网络发起者—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的主体,调动各种相关的人力、非人力资源,界定其角色,以形成稳定可靠的网络联盟(郭俊立,2007)。转译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转译,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行动者才能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从而形成动态循环的运行系统。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内部环境结构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广义对称性原则,人类和非人类因素都是同样重要的,他们被统称为行动者,彼此联系、相互构建。内部环境结构中的人即表示人类,科研者、开发者和应用者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说法,他们是由人类组成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非人类。他们可能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群,也有可能是少数人类共同的组织。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行为机制定义研究者、开发者和应用者。

1.创新的根基—人。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endprint

2.科研者。“科研”一词可作为“科学研究”解释,科研者虽然是由各种科研人员组成的,但这里需把它们当成非人类行动者,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是它们的代言人。在科技创新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范式正在从“基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基于科学的创新”(陈劲等,2013)。

3.开发者。开发者包括的群体范围和组织机构比较庞大,他们既可以是工程师等技术开发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开发部门。开发者的作用是将概念推入市场,它们将科研者的新发明或新观念变成可用的技术,更有甚者直接开发出便于使用的产品或服务。开发者通常从现有技术中提取新的技术,或者是改善生产方法,提高其生产效率。

4.应用者。应用者在三个非人类行动者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它们根据个人或者组织的需求调整科学和技术,从整体上把握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时为科研者和开发者提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科研者可以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发者能够清楚技术需求方向。

(二)外部环境结构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不存在系统边界,因为任何系统本身都必须依赖整个世界的创新大环境。本文中外部环境的六个要素是结合了朱迪·埃斯特琳的三大群落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要素以及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的美国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而确定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些非人类要素都是网络中的行动者,他们在网络系统中与人类行动者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组成外部环境的非人类行动者分别为:政策、文化、资金、管理、基础设施、教育。政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方向就可以决定某一区域、产业或企业发展的态势,从而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文化氛围对创新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作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毫无疑问是要受其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支配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同样也会对创新价值观起到巩固或者消融的作用。资金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来说属于一种资源,资源太过充足或稀缺都不是好事。资金太过充足,则不能在系统内形成竞争动力;资金太多稀缺,则会使有用的创新不能被开发。管理则是贯穿于整个创新大环境的,各种组织都需要良好的管理来运行。基础设施属于支持性要素,对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创新工作的发展。教育是保证持续创新力的最重要环节,任何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只有保证了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才能立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至高点。这些非人类行动者在参与创新方面与人类行动者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任何科学技术创新都是由人类和非人类的行动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哪方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特征

(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由一个开放的循环网络构成的。系统内部环境包含的四个要素构成了内部循环网络,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就构成了整体的循环网络。

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运作需要靠内、外部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循环发展。内部环境构成的三种非人类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过程必须不断进行,才能保证内外环境的和谐。科研者与开发者之间通过知识传播实现交流,开发者与应用者之间通过技术扩散完成反馈,应用者与科研者之间通过信息循环进行互补。这三种非人类因素与人相互传递知识、技术和信息,实现内部环境网络的循环发展。外部因素给整个内部环境提供大环境的支撑,通过不断与内部网络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来实现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如图1所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改善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类比于生物学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模型解释与分析

本文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本身也是一个行动者网络,而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运行机制就在于行动者之间的“转译”过程。行动者们通过“转译”建立起合作者或同盟者的长链,从而形成行动者网络。在转译链条中起到关键地位的行动者是某一问题的发起者,本文将从科研者作为发起者为例,来解释“转译”链条的运作。

“转译”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被称为问题化。在创新过程中,科研者首先必须提出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者需要确定一系列行动者,并且还要认识到: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惠及网络中的每个行动者。科研者通过将自己提出的问题构造成“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来把自己定义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就是问题化的关键所在。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科研者可以吸引人、开发者、应用者以及更多的非人类行动者与自己形成联盟。

第二个环节称为权益化。权益化是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是:发起者尝试通过问题化过程提出并固定的行动者的身份,即是说每个行动者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需要做什么。问题化过程只是吸引了其他行动者加入发起者的联盟,但每个行动者很可能都有自己加入这个联盟的身份、目标、计划、动机,并且这些行动者本身或许还牵连其他问题化的竞争行动者,这些行动者要权衡自己是否应该加入这个联盟。例如科研者想将开发者权益化,那么科研者必须破坏或削弱所有开发者与其他竞争行动者的联系。在权益化过程中,开发者的特性、身份被重新定义了,这是与科研者联结后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是摄入。摄入是确定和协调行动者角色的过程,成功的权益化使得摄入过程得以实现。这个过程不是排除提前定义的那些行动者角色,而是将确定的联盟行动者的利益纳入整体计划中来。行动者摄入的方式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身体暴力、诱惑、交易或毫无异议的同意都可能是摄入的方式。科研者在摄入开发者时可能与之进行交易,或是完全无条件的达成合作,科研者也通过某种方式将摄入其他行动者。通过科研者的多边协商,行动者角色的定义和利益分配就完全确定,此时科研者就成为了整个转译联盟链条的代言人。endprint

最后一个环节为激活。激活的概念强调了所有必要的位移,它是指通过发动某样机制,让行动者活动到原先没有的状态。开始时,所有的行动者都是分散开并且相互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但在代言人的干预下,所有这些行动者都会在同一时间被调动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汇合。例如科研者可以将人、开发者、应用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金融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安置在一间会议室里,那时他们就将为同一件事情的利益相互协商。从最初的问题化—对不同行动者的身份、关系和目标定义一系列可协商的假说,到最终所有行动者为一件事情的利益共同协商,这四个环节就全部结束了,一张关系制约网络随之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研究展望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摆脱层面的限制分析,即可以分析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各种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变成创新大国的目标。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打开我国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新思路,为中国情景下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产生启发。

参考文献:

1.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

2.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 2004

3.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Les ples de Comptitivit. Uncosystme des ples pour favoriser l`innovation et la croissance[EB/OL]. http: / /competitivite.Gouv. fr / ,2012-3

5. Jackson D J. 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EB/OL]. www. erc-assoc, org/docs/innovation_ecosystem, pdf, 2012-11-28, 2012

6.尹艳冰,赵宏.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7.傅羿芳,朱斌.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S1

8.王娜,王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9.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10.余凌,杨悦儿.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

11.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11)

12.孙冰,周大铭.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13.刘友金,易秋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4.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15.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自主通信标准TD-SCDMA技术创新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

16.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路研究—以南京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17.Callon M, Bruno L.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School: A Reply to Collins and Yearley[C]//Andrew Pickering (edit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A].Law, John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19.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20.陈劲,赵晓婷,梁靓.基于科学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

21.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22.孙福全.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2-2-1

23.洪进,余文涛,汪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的演化和治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endprint

最后一个环节为激活。激活的概念强调了所有必要的位移,它是指通过发动某样机制,让行动者活动到原先没有的状态。开始时,所有的行动者都是分散开并且相互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但在代言人的干预下,所有这些行动者都会在同一时间被调动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汇合。例如科研者可以将人、开发者、应用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金融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安置在一间会议室里,那时他们就将为同一件事情的利益相互协商。从最初的问题化—对不同行动者的身份、关系和目标定义一系列可协商的假说,到最终所有行动者为一件事情的利益共同协商,这四个环节就全部结束了,一张关系制约网络随之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研究展望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摆脱层面的限制分析,即可以分析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各种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变成创新大国的目标。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打开我国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新思路,为中国情景下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产生启发。

参考文献:

1.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

2.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 2004

3.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Les ples de Comptitivit. Uncosystme des ples pour favoriser l`innovation et la croissance[EB/OL]. http: / /competitivite.Gouv. fr / ,2012-3

5. Jackson D J. 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EB/OL]. www. erc-assoc, org/docs/innovation_ecosystem, pdf, 2012-11-28, 2012

6.尹艳冰,赵宏.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7.傅羿芳,朱斌.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S1

8.王娜,王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9.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10.余凌,杨悦儿.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

11.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11)

12.孙冰,周大铭.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13.刘友金,易秋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4.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15.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自主通信标准TD-SCDMA技术创新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

16.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路研究—以南京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17.Callon M, Bruno L.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School: A Reply to Collins and Yearley[C]//Andrew Pickering (edit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A].Law, John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19.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20.陈劲,赵晓婷,梁靓.基于科学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

21.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22.孙福全.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2-2-1

23.洪进,余文涛,汪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的演化和治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endprint

最后一个环节为激活。激活的概念强调了所有必要的位移,它是指通过发动某样机制,让行动者活动到原先没有的状态。开始时,所有的行动者都是分散开并且相互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但在代言人的干预下,所有这些行动者都会在同一时间被调动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汇合。例如科研者可以将人、开发者、应用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金融机构的资金提供者安置在一间会议室里,那时他们就将为同一件事情的利益相互协商。从最初的问题化—对不同行动者的身份、关系和目标定义一系列可协商的假说,到最终所有行动者为一件事情的利益共同协商,这四个环节就全部结束了,一张关系制约网络随之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研究展望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个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能够摆脱层面的限制分析,即可以分析国家、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等各种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变成创新大国的目标。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打开我国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新思路,为中国情景下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产生启发。

参考文献:

1.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

2.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 2004

3.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Les ples de Comptitivit. Uncosystme des ples pour favoriser l`innovation et la croissance[EB/OL]. http: / /competitivite.Gouv. fr / ,2012-3

5. Jackson D J. 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EB/OL]. www. erc-assoc, org/docs/innovation_ecosystem, pdf, 2012-11-28, 2012

6.尹艳冰,赵宏.循环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7.傅羿芳,朱斌.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S1

8.王娜,王毅.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9.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10.余凌,杨悦儿.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5)

11.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11)

12.孙冰,周大铭.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13.刘友金,易秋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4.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15.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自主通信标准TD-SCDMA技术创新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3)

16.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路研究—以南京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

17.Callon M, Bruno L.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School: A Reply to Collins and Yearley[C]//Andrew Pickering (edited).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A].Law, John (Eds.),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C].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19.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20.陈劲,赵晓婷,梁靓.基于科学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

21.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22.孙福全.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2-2-1

23.洪进,余文涛,汪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的演化和治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