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课程的功能
2014-05-14李韬刘焰东
李韬+刘焰东
【摘 要】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本文结合案例论述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在互动中共同推进学校教育发展,隐性课程在积极环境的生成过程中支持学校教育发展,隐性课程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良好的课程环境的形成,充分开发隐性课程这些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
【关键词】隐性课程;功能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隐含于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的、学生在非计划中无意识获得的教育。它具有弥散性、自发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学校教育往往比较重视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规课程,即国家课程,对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功能开发不足。
下面,以“学生家庭火灾事件”为案例作分析,谈谈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案例】学生家庭火灾事件
广州市某中学七年级的学生郑某某家遇火灾,家被烧得一无所有。让受灾学生倍受打击的是,纵火者是他的亲戚,起因是一点家庭琐事。
学校马上采取的措施是:
1. 慰问受灾学生和家长;
2. 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伸出援助之手;
3. 对受灾学生和家长给予心理援助。
突发事件引发的结果:
1. 全校师生家长自愿捐款六千多元给受灾学生家庭,捐衣物和家用品一批;
2. 有的家长到学校对受灾的学生说,你到我家去看看,需要什么就拿什么;
3. 受灾的学生由开始的忧郁变得开朗了,受灾学生所在的班因此变得更加团结了;
4. 受灾家长写了感谢信送到学校,感谢学校帮助他一家度过了难关。他说亲戚纵火外人相助,令他很震撼,他和他的儿子都要积极面对生活,做个好人来报答善良的人们。
5. 学校积极宣传师生和家长们的爱心行动,编印小报对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小结表扬。
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在互动中共同推进学校教育发展
从“学生家庭火灾事件”的结果来看,在学校的积极反应下,很多学生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送上了关心、帮助和爱心。可见,学习是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明白要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品德高尚的人,在现实生活随时随地实践做一个充满爱心、自强不息、品德高尚的人,这正是隐性课程功能的体现。
首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在目标达成上具有一致性,导向学生学会做人。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如果说显性课程通过有计划地实施课程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也在无预期无计划中努力地实现培养目标。我们从“学生家庭火灾事件”案例中看到,事件引发了“全校师生家长自愿捐款六千多元,捐衣物和家用品一批”,“做个好人来报答善良的人们”等一系列反响,体现出集体的关爱、团结互助渡难关、相信美好,充分显示了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教会学生做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等方面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隐性课程关照学生经验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肥沃学校教育的沃土。
显性课程缺少对学生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关照,这正是显性课程的“短处”。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与发展的隐性课程,将会弥补这些不足。在火灾事件的应对上,学校非常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抓住火灾事件这一契机,对学生、对家长、对教师开展了团结友爱、奉献爱心和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教育:“慰问受灾学生和家长”,“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伸出援助之手”,“对受灾学生和家长给予心理援助”,“对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进行小结表扬”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及家长的感谢信,还有学生团队体现的关爱精神等,汇集成一首爱的赞歌,这一切都是隐性课程的宝贵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再次,隐性课程在“及时教育”的优势凸显中生成,注重学校教育的时效。
现在,关于课程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说法,就是“课程是生成的”,这实际上也表明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很难想象课程是没有任何目标、计划却能够有效实施的,即使是隐性课程,也是有一个大方向的引领,否则便成了无本之源,只不过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了即时性、自发性和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从“学生家庭火灾事件”案例的整个过程看,起码产生了一定的教育实效:首先,学生们在关爱活动中体验了什么叫爱心与坚强;其次,家长们体验了互助、奉献与责任;再次,教师们更加明确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和计划中。
类似“学生家庭火灾事件案例”这样的突发事件,不可能预设和计划,但却可以充分开发为丰富的隐性课程。在与显性课程的积极互动中,这些隐性课程充分发挥了课程的功能,展示了课程的生命力。
二、隐性课程在积极环境的生成过程中支持学校教育发展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国家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等。有一报道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光明日报》2009年8月20日)我们的教育为了“应试”,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就如高中阶段分文理科一样,课程设置相应而变,但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影响。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
同理,隐性课程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也会因为教育不到位产生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金庸的《八龙天部》,刘翔、姚明、周杰伦等明星进入了教材,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大众文化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在影响青少年,出现了狂热盲目的追星一族,在他们撕心裂肺的呐喊背后,是文化现象还是经济现象?如果学校和课程专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选择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这一隐性课程在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将难以实现。可喜的是,大众文化在我国课程中的价值已得到体现,大众文化作为课程已由隐性课程转化为显性课程。把刘翔、姚明、周杰伦等明星编入教材,学校主动地帮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大众文化、受大众文化控制的局面,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大众媒体的技能,学会选择。
隐性课程由于其隐蔽性、自发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作出及时有效的积极反应,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学校教育发展。
三、隐性课程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良好的课程环境的形成
课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依相伴,相辅相成,并以下面的方式实现对接,形成学校教育的良好课程环境。
(一)由近及远
隐性课程不是规划好的,它的存在形式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由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实施隐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同样是教育学生互助友爱,课本上通过一个设计好的故事、一句名人名言和一段说理的文字,教育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学生觉得那是别人的故事,离自己很远, 类似“学生家庭火灾事件”案例的教育过程形成的课程资源离学生很近、很亲切,这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隐性课程以这种“由近及远”的优势影响着显性课程。
(二)亲历“教材”
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教材)与现实的对接点,在隐性课程中,学生是主角,是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想象的真正实践者。比如,“学生家庭火灾事件”案例中,学生经历了捐款,诵读了家长的感谢信,学生们在互帮互爱方面产生了共鸣,我们教育者亲历了隐性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观察和思考中同样产生一种震撼,那是我们教文字课本无法带来的感受,相信学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学生在隐性课程中体验到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类似的还有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要坚强”主题班会课上学生的眼泪等等,让师生实实在在地在生活中亲历“教材”。
(三)与时俱进
隐性课程存在于学生生活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而显性课程是规划好的。从时效性来讲,隐性课程更亲近学生,拉近学生与显性课程的距离。就如大众文化中的流行歌曲也是一种可以影响人的心灵的教育形式一样,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是隐性课程值得开发的无尽宝藏。
面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时势,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关注当代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确立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
注:作者是英国约克大学在读研
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