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轻教学不合理
2014-05-14庄之碟
据《中国青年报》7月28日报道,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点评:时隔20年,清华大学“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并引发关注。1993年,清华开始试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2014年4月,清华大学决定不再续聘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目前,方艳华已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然而,因“辞方事件”产生的“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争论仍在继续发酵。
清华大学“非升即走”条款引发争议,直接原因显然是两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清华大学老师离开清华大学,但最根本问题并不是“非升即走”条款本身有问题、不科学,而是背后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高校对教师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才让“非升即走”条款显得不科学。
然而,美国的研究早已经表明,大学里不做研究的教师与做研究的教师相比较,学生从前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个结论对所有学科都成立。换句话说,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并不会转化为教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的帮助性较小。对学生成长、成才真正有帮助的恰恰不是科研能力强的老师,而是专心教学的老师。这就与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相矛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不见得是教学能力强、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而那些受到学生欢迎、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反而可能是科研水平低、没有论文发表,职称难以提升的“不思进取”的教师。所以,才有了清华大学学子为被“非升即走”条款赶走的教师求情。
可见,要让“非升即走”条款真正深入人心,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机制都必须改革,要从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标准转变为重教学轻科研,或者是科研、教学两条线的评价机制上来,让广大教学能力强、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可以顺利升迁,而不是被论文困死。
新动态
中瑞两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经国务院批准,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210亿瑞士法郎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流动性支持,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银监会发布金融租赁专业子公司管理规定
银监会7月28日发布《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从经营原则、准入门槛、监督管理等方面引导金融租赁公司规范设立专业子公司,提升专业化水平。规定允许金融租赁公司在飞机、船舶等特定业务领域设立专业化租赁子公司,同时借鉴国际通用的飞机、船舶租赁业务模式,允许专业子公司在境外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提升金融租赁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