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环境下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装备研究现状与进展
2014-05-14王陈海陈自谦
兰 斌,王陈海,倪 萍,陈自谦
0 引言
现代战争中,武器威力巨大,易导致伤员伤情复杂,通常经过一线救治后,必须进行及时后送。如果伤员与其医疗信息同时到达,临时查看伤情与决定医疗方案,可能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若可以将伤员的医疗信息数字化,提前将伤情快速传送给后方医院,就可以在伤员到达之前制订抢救方案,从而提高伤员的存活率。
在各种医疗信息中,X线图像由于其所携带的丰富的诊断信息,是医疗信息数字化工作的重点。目前,野战环境下的X线图像的获得主要通过配备的野战X线车来实现[1],内有野战车载X线影像处理系统和野战洗片机。尽管该车具有机动性强、操作灵活、影像清晰、射线防护强、适合野外伤病员进行X线检查的特点,但所拍摄的X线胶片只能依靠人工后送,无法与后方医院实现病情资料传输,限制了卫勤能力的提高[2]。而现有的野战医疗信息装备(如电子伤票),还无法完成医用X线图像信息的传送[3]。
因此,为提高卫勤能力,迫切需要研究适用于野战环境下的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装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前数字化方式与后数字化方式。
1 医用X线图像前数字化研究
前数字化是指设备无需借助其他方式而能够直接输出数字信息。医用X线图像前数字化装备主要是指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这2种系统都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清晰、便于存储等优势,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输出数字图像(如图1所示),实现计算机网络会诊、放射医学无胶片化管理和计算机检索等功能。
图1 DR系统或CR系统工作示意图
CR系统是集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医学影像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诊断为一体的产品[4]。该类系统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成像信息的成像板(imaging plate,IP)作为载体,通过X线曝光和信息读出形成数字影像。IP板内晶体层中的氟溴化钡结晶接受X线曝光一次激发形成潜影,经过CR激光阅读器的激光扫描二次激发而产生荧光,经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模数转换成为数字信号的影像[5]。
DR系统的基本组成一般分为X线机、平板探测器、数据采集器、图像处理器、存储器、图像显示器、系统控制器等部分。基本原理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平板探测器采集含有人体信息的X线影像,并由数据采集器实现A/D转换,再送往图像处理平台重建形成数字图像。整个过程没有光电转换,消除了因光电散射造成的图像模糊,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6]。
DR技术和CR技术应用于野战环境的方案主要有2种:车载式方案和移动式方案。
车载式方案即在现有的X线车的基础上,用探测器或IP板取代原有的屏-片摄影系统,优点是充分利用X线车原有的设备与空间,且数字化升级技术成熟。例如,解放军175医院基于现有的车载X线方舱内500 mA的X线机,利用IP板取代原有的增感屏和感绿胶片,实现伤员X线图像的数字化[7]。孟庆良等人开发的野战CR系统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实现了X线图像的数字化[8]。胡海宏等人保留原车载X线机的管球一体化影像增强器,利用数字X线探测器并配合计算机升级为车载DR[9]。宋斌等人研究利用有线数字平板探测器将传统X线车升级为车载DR系统,并结合对检查床的改造,配合一定的防护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0]。
移动式方案源自移动X线机的发展,主要是采用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整机结构紧凑、体积小,内部集成球管、变压器、电池以及动力驱动装置等,结构复杂[11]。虽然解放军255医院于2010年在青海玉树地震卫勤任务中使用了移动DR,证明了其在高强度作业环境下的使用效果[12],但由于运输和保养困难,目前移动DR主要用于床边检查。
然而,CR系统中的IP是图像转换的唯一媒质,分为软性板和刚性板2种。采用软性板的机器体积小,速度较快,工作中存在弯曲的状态,易折损;使用刚性板会使机器笨重,速度较慢。二者在恶劣的野战环境中运行,都难以安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13]。而且CR的光接收角度偏小,动态范围偏小,导致调整范围偏窄,对X线曝光宽容度要求较高。因此,在现有野战设备基础上升级CR系统,还需对车内机器的配置、结构、摆放位置、防护等各方面进行调整。
而对于DR系统,核心部件是平板探测器,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非常昂贵,而且探测器由于工艺限制只能由多块拼接而成,结构强度不足。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就必须整块全部更换,导致DR系统在野战环境下使用和维护非常困难[14]。
2 医用X线图像后数字化研究
后数字化方式是指立足传统设备,将设备产生的图文结果在机外完成数字化转换,从而得到数字化文件。野战医用X线后数字化研究主要包括扫描方式和摄影方式。
2.1 扫描方式
通过扫描方式,可以将图文资料通过数字化输入设备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信息。用于扫描工作的图像传感器通常有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stract image sensor,CIS)和光电倍增管,扫描工作中所采用的结构通常可分为平台式和滚筒式。
采用CIS的扫描仪必须使待扫描的资料贴近传感器,无需使用镜头和其他光学系统,可以减小体积。但此类传感器各感光单元之间的干扰大,导致清晰度不足,一般用于分辨率要求不高的便携式扫描仪,无法用于医用胶片的扫描[15]。
用于胶片扫描的平台式扫描仪中,常采用CCD作为一维图像传感器使用。工作时,光源将光线依次扫射到图文资料上,所产生的反射光或透射光经过透镜组,由CCD进行采集。CCD图像传感器根据所接收的光线强弱转换为不同大小的电信号,再经过模数转换形成一行图像数据。在此工作过程中,驱动系统将光学系统、CCD与待扫描的图文资料作相对平移,逐行完成图文资料的数字化。由于是逐行扫描,其扫描效果较差,分辨率较低。目前,随着CCD器件的不断进步和运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多个CCD采集后进行图像拼接,实现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16]。采用平台式结构和CCD传感器进行胶片扫描时,需要在普通反射式平台扫描结构上增加透射适配器。在这种结构中,为实现分辨率的调整,必须使用多组透镜构建成像光路,且需要配备辅助的透镜旋转部件,导致整机不能频繁移动。又由于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太近,扫描尺寸也受限制。因此,无法满足野战条件下医用胶片的扫描需求。
目前,医用胶片扫描仪主要采用滚筒式结构,传感器采用光电倍增管,其实质上是一种电子管,内部的金属氧化物受到光线照射时,可以发射电子并经过电场加速形成电流,即将光子转换为电流输出,如图2所示。其输出信号能在较宽范围内保持高度的线性输出,可以确保颜色还原度,故多用于滚筒式扫描仪中,实现高灵敏度、低噪声和宽动态范围的图像采集[17]。
图2医用X线胶片扫描仪
但是,滚筒式胶片扫描仪结构中,借助滚筒机构带动胶片向固定方向移动,通过光电倍增管或CCD传感器逐点采集图像信息,其结构复杂,扫描速度慢。其缺点在于:(1)内部的光源、透镜和机械结构对安装和运行环境要求高[18];(2)能扫描的资料种类和面积有限,扫描时间长,因此,也不能满足野战临床影像工作的需要。
2.2 摄影方式
X线图像后数字化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采用摄影方式,就是采用技术成熟的数字相机进行图像采集。该方式已大量运用于图像采集,在许多领域都成熟应用,如生物技术研究、特征识别等[19],但用于医用X线图像数字化的研究则较少报道。有人曾使用照相机、近摄镜、翻拍架、上光机等制作简单工具成功对医用胶片进行翻拍[20],证实了采用摄影方式采集的图像效果,但限于相机的功能,而未实现数字化。陈自谦等人设计了“KSD059数字化系统”,该系统由图像采集模块和图片管理模块组成,可实现医用X线胶片在内的各类静态医疗信息的后数字化。其中,胶片影像还可转化为DICOM数字化影像,运行成本低,在基层医院中应用效果良好[21]。但该系统与胶片扫描仪相比,体积大、质量重;而且结构中使用大量玻璃,在野战道路环境中易受损;如果光源选择不当,所采集的图像会存在显著的亮斑,严重时影响观片。
可见,现有的扫描方式和摄影方式基于当前成熟的传感器和相机技术,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医用X线胶片的后数字化。但要应用于野战条件下的影像数字化工作中,2种方式必须在结构上进行改进,要尽可能降低结构的复杂度,减少透镜等易损玻璃制品的使用,采用防震措施,避免在运输和工作过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医用X线图像后数字化装备的研究较少,而且也缺少对后数字化图像的质量分析和评价。
3 展望
为适应野战环境的需求,前数字化方式中的CR、DR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野战CR系统应进一步提升IP板的技术指标和射线防护条件,使其拥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和足够的抗震度;对于DR系统,首先应当提高平板探测器对野战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对于高低温、颠簸等野战环境的耐受能力,同时降低制造成本[10]。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CR、DR等前数字化设备终将得到普及,成为野战卫勤任务中的重要力量。
在前数字化设备普及之前,可以通过后数字化设备来快速提升卫勤能力。对于扫描仪类设备,由于其机械结构精密,而颠簸和高低温等环境对其影响较大,故该类设备首先应加强装置对环境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高机械运动的精度。与扫描方式不同,摄影方式的核心部件——相机中,包含光学系统、成像感应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成像效率和集成度高,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独立子系统,便于保存、安装和防震。因此,只要有适当的外部光源和工作空间,就可以通过摄影来快速实现医用X线胶片的数字化。制作体积小、易生产、机械精度要求低、环境适应性好的图像采集装置,再配备实时图像处理和网络传输软件,就能够实现X线影像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更为重要的是,相机还可以实现其他医用图文资料的数字化,如心电图、B超报告单等,并将数字化处理结果以标准图像格式进行保存、使用和传输。实际上,在野战环境下,很难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医疗信息向后方医院信息系统传输,而通过摄影方式就可以很容易实现。
目前,摄影方式仍需研究改进的方面在于:(1)改进设备结构,重点是设计结构合理的摄影空间,缩小体积;(2)使用新型材料,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减小设备本身的质量;(3)进行抗震、抗盐雾等环境适应性问题研究;(4)选择高质量光源,避免图像采集中存在阴影、对比度不均匀等问题。若基于摄影方式的野战医用X线胶片后数字化系统能够研制成功并应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融入现有的装备体系,而且还可减少成本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填补野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空白,短期内迅速提高野战环境下医用X线图像的信息化水平。
[1] 郏潜新,陈晓武,杨赞军.S2001野战医技保障X线车的性能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2):45-46.
[2] 李峰.XCY2002-1/200野战X线诊断车在应急保障中的性能评价[J].医疗装备,2009,22(9):11-12.
[3] 连平,宁义,张革军,等.电子伤票系统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68-670.
[4] 谭长生,屈平,刘向东.计算机放射摄影(CR)的前景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6,21(4):63-64.
[5] 李卫东,毛志勇,曹兰仲,等.CR影像处理参数调节原理及优化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85-87.
[6] 孙涛.DR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1):92,134.
[7] 陈水斌,胡添松,林毅,等.野战医疗X线方舱数字化改造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9):84-85.
[8] 孟庆良,陈平.野战CR系统在X线方舱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9(7):108-109.
[9] 胡海宏,石东,刘志.野战X线诊断车数字化改造的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2):150.
[10]宋斌,李天然,田昕,等.新型野战X线车数字化改造分析[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18(9):195.
[11]谢超贤,蒙慧华,龙腾河,等.浅谈移动DR系统在大规模体检当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76-78.
[12]孟庆良,张仕平.移动DR在玉树抗震救灾中的使用简介[J].人民军医,2012,3(S2):75-76.
[13]张力方,张红帆.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配置[J].中国医学装备,2004,3(1):40-42.
[14]杨东,刘妙芳,潘弟.基于平板探测器的DR系统原理及使用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 2006,21(12):64-66.
[15]程林秋,朱凯燕.基于ARM9的便携式CIS型扫描仪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0(12):38-41.
[16]李国宁,刘妍妍,金龙旭.用于动态目标跟踪的面阵CCD成像系统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8,16(3):558-564.
[17]张振.高分辨率整幅式扫描仪图像压缩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光学工程系,2009.
[18]李楠.滚筒式胶片扫描仪:中国,201220052872.9[P].2012-10-17.
[19]陈洁.基于形态学与分水岭算法的数字图像分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系,2012.
[20] 田志梁.医用胶片的翻拍技术[J].放射学实践,2000,15(1):48.
[21]陈自谦,倪萍,陈坚,等.KSD059数字化系统在基层医院数字化影像科建设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