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iki的高校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2014-05-14王金明庄志杰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显性社群隐性

王金明,庄志杰,张 婷

(唐山学院a.文法系;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河北 唐山063000)

知识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迫切需要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活动、知识与组织连结起来,实现知识转移。高校是保存、创造、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间竞争的加剧,知识已成为高校的战略性资源。高校中存在多种知识社群,社群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校的知识生产力。有关高校知识社群知识转移模式的研究能有利促进高校知识转移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增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校知识社群的特点和作用

(一)高校知识社群的界定

知识社群,是指员工自发或半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的团体。高校知识社群是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因某种任务驱动形成的、成员之间能互相教导和学习、进行知识分享的团体。高校知识社群中成员之间的知识活动能促进高校中知识资源的分享、转化、传递,形成高校的知识资源库。从人员构成和任务目标的角度,可以将高校知识社群分为教学知识社群和科研知识社群两类。

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由意愿相同、技能互补、能共同承担一定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成员在工作中能合理分工合作,相互依存性较高,是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

(二)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特点

(1)以科研任务为驱动。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是高校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它的建立是基于成员共同的科研目标,其知识活动以科研任务为驱动,社群成员为完成科研任务而共同工作。

(2)社群内部知识的多学科交叉性。目前的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很宽的领域,需要多学科成员的合作攻关。

(3)强调群体协作性。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知识生产方式必然会使一味强调本学科个体知识活动的独立性和狭隘性受到挑战。很多科研活动仅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应对,要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则更难。而强调互补性融合、集体智慧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则适应了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

(4)要求较高的知识转移效率。群体协作的工作方式要求社群内部知识高效地在成员之间进行转移。知识转移的效率直接影响知识社群的科研效果。

(三)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作用

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是优化整合人才与知识资源,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学校整体上质量、上水平的重要途径。能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学科发展,促进学科成长。

二、Wiki在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Nonaka和Konno在1998年提出了SECI模型,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是螺旋式上升过程,两类知识的互动形成了知识转移的四种模式: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在化。Gunnar和Hedlund在1994提出了N型组织模型,并对两类知识和四种社会集合进行综合分析。由模型可知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识传递、储存和转换的一整套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才能实现知识的创造[2]。

Wiki作为Web 2.0环境下的主要工具,在教育和知识管理中,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Wiki系统可以帮助社群成员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Wiki平台能促进组织内部形成相应的协作社群,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针对同一个目标,在平台上协作进行知识的创建、写作、更改。在协作式写作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将自身的隐性知识经过编码形成文字和图形形式的显性知识,实现了由个体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社群成员在完成自身知识写作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其他成员编辑的显性知识,在学习中将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实现了由显性知识到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同时成员们共同完成的知识写作,也是对现有知识的创新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个体知识到群体知识的转化。因此Wiki模式能够方便地在群体协作中基于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并在协作中将创新知识更好地共享和转化,形成知识转移的过程,对构建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和创新型知识平台,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均非常有效。

三、基于Wiki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路径及效果分析

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和知识创新阵地,知识创新是其主要任务[3],而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则是完成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的重要主体。传统知识转移路径很难将科研知识社群内部个体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并共享为社群内部全体成员乃至组织的整体知识资源。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和交流模式阻碍了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知识转移效率的提升。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提高高校科研知识转移效率,形成高校知识资源库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4]。

(一)知识转移路径模型

基于Wiki平台构建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平台,有促进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作用,能有效提高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效率。笔者通过对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活动的分析,结合Wiki平台的知识管理功能,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知识转移路径模型。

图1 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知识转移路径

在基于Wiki平台的社群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高校科研知识社群以科研任务为驱动,在社群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实现了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由个体知识到社群知识的转移。在每一次知识转移过程中,首先由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发布科研任务和具体分工,并将任务发布到Wiki平台上,形成此次科研任务的知识文档。接下来,知识社群成员在科研负责人的分工和组织下通过Wiki平台领取各自的任务,负责自己的科研内容。知识社群内部在Wiki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众多知识文档,这些知识文档都是通过编码化形成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社群的成员吸收共享,并通过已有Wiki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在知识分享和学习的基础上社群成员将Wiki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科研工作创新形成新的科研知识和科研成果,然后以文档的形式加以编码,形成团队科研文档。在此过程中同时完成了由个体隐性知识到编码显性知识的转换。社群成员编辑形成的知识文档可以以知识库的形式在Wiki平台上进行共享,进而形成有关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如论文和科研报告等。

(二)知识转移模型效果分析

(1)社群成员能通过Wiki平台形成知识文档和知识库,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通过平台进行有益的交互和协作,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2)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知识创新。个体的知识创新源于知识分享和利用,通过群体知识到个体知识的转移,实现了个体知识的累加,形成了知识创新。

(3)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在协作科研的基础上,知识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实现转移。知识由组织知识转移为个体知识,在个体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知识,新知识被共享到知识社群,形成了知识资源库,实现了知识共享和吸收两个知识转移的主要内容。

(4)建立社群知识资源库。在知识创新基础上形成的新知识通过Wiki平台进行保存,形成基于科研项目的知识资源库,促进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基于Wiki平台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的知识转移模型,在知识的共享和吸收上都较好地发挥了知识转移的功能,是实现高校部分特定知识转移的有效路径之一。

[1] 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0-51.

[2] 郭春侠,马费成,储节旺.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3):466-470.

[3] 刘辉琴.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 Zanderu Kogut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1):76-92.

猜你喜欢

显性社群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社群短命七宗罪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