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EA的网络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2014-05-14

天津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评价过程

张 恺

(天津实验中学 天津 300202)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并没有对教育评价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育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我国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型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模型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高中阶段的相对完整、全面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模式,往往是运用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或者电教课程、借助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作为网络课程的临时评价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使用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型来评价新课程中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会有失公允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必须根据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制定出课程评价模型的原型,涵盖教育过程中教育自身与教育支撑的全部评价点,然后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自身的特点,调节每一个评价点的权重,也就是分数值,制定出各自的评价模型,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来全面而有针对性地评价和指导每一种课程的教育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多样的学生来自多样的课程,而多样的课程要有多样的评价。

1 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网络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对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尺度和范围的把握,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本单位教育者教育能力和教学进度的评价依据,本文对网络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如下:

1.1 对象的全面性

正像前面所说,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课堂教学的教育对象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而在网络教育中,除了上述两者之外,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网络环境的支持者,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制本文、整合者等等,这些教育对象同样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网络环境的好与坏,网络课件是否正确表达教育的目的,学生的疑问能否通过网络及时送达到教育者手中,以便及时做出反馈等等。

1.2 系统的集成性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传统课程一般只由 2个系统组成,一个是教学系统,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另一个是支持系统,主要由各种教材、教辅资料、教具组成。而网络课程就相对复杂,它是由若干个系统集合而成,除了上述两个系统之外,它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网络系统、课件支持系统、远程交互平台、学业管理平台。

1.3 评价的整体性

网络课程的对象众多,系统庞大,时空关系复杂,对网络课程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针对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进行评价,必须整体的评价整个网络课程,做到全面和客观。

1.3.1 内容的时效性

这个原则是传统课堂课程评价中所没有的,即使在目前一些网络课程评价中也是很少见到的,但是它尤为重要,因为网络课程往往一旦录制完成就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教育者就不再关注它了,只是由系统的管理者来维护。维护只涉及能否流畅播放,对于课程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就会出现播放的课程中的数据过于陈旧,使得课程不严谨,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1.3.2 成本的性价比

网络课程的成本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相对昂贵,传统课程主要为教育者的课时费,而网络课程则还包括很多,如网络设备、采录编设备、计算机设备的采购费用,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网络管理员、课件制作人员、系统工作人员的劳务费用等等,所以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也要将其考虑进去,以适度为标准,不必过分追求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以完成教育目的作为唯一标准。

1.3.3 权重的一致性

网络课程自身也是种类繁多、差异性极大的,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将每一个评价点的权重严格制定好,防止不同的评价者各自根据其自身的职业特点或习惯爱好,过分放大或缩小某一个评价点,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

2 网络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三级指标及权重设计

根据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表达、教学效果。

2.1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中,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个方面,威廉·赫德·克伯屈在对杜威“整个儿童”概念做阐释的时候,写道:“儿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整体课程论角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独立、完整的人,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不应该把 3个方面独立开,割裂地分析,而应该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在新课程中虽然分为3个方面,但并不是让我们在教学时割裂地分别对待,而是将3个方面融合到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整的知识、经验、道德、品质、情感的吸收与升华。

2.2 教学过程

知识、经验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传递和交流的,教育者实现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提前设计的脚本,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利用特定的教学资源,与受教育者共同完成一次教与学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导演者,还是演员,他必须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时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变化,随时对脚本进行微调使得教学过程永远能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这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的把握和调节是考验教育者教学功底的重要环节。根据整体课程观,本文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合理分配教学、练习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应用作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点。

2.3 教学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描述和表现方式下,学习者的领会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一个是每个人对不同媒体的敏感度不同,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的表现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中强调利用有效学习理论指导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4 教学内容

任何一次教学过程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此次教学过程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样一首诗词,不同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生活阅历、学科功底的不同,其自身理解起来就会有所出入,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学内容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被设定为教学内容的评价点。

2.5 教师表达

学生有个体差异,教师同样也有,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文本,不同的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各有不同的,从多元智能角度分析,教育者同样存在 8种不同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不会非常平均,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深刻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不足,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在教师表达中,本文强调使用规范语言、语言幽默、有感染力,运用规范汉字、书写规范板书。

2.6 教学效果

针对性的教学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有效的教学结果,可以说教学效果是对教育者备课程度和临场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根据有效学习理论,本文将教学效果部分的评价点设定在保证全体学生的吸收率和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面。

3 DEA模型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记为 DEA)是著名的运筹大师 A.Charnes和 W.Cooper等学者和他们的学生利用运筹学、管理学的理论,在“相对效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数理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参数评价方法,特别适合处理涉及多目标决策的问题。DEA是研究有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一类方法,也是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论上非常完备的手段,更是经济理论中估计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生产前沿面的有力工具。DEA的本质是利用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利用生产前沿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部门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建立非参数的最优化模型等。

3.1 概念:决策单元(DMU)

从经济学角度,在经济社会,任何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被当作是在一定的适用区间内部,通过一定数量的各种生产元素的投入而产生的相应产品的一种经济活动。而作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是其最根本的目的,这类活动的最小单位我们就称为决策单元,即 DMU。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DMU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可以针对任何一个相对闭合的区间,或者是多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区间的集合。例如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外部环境等等。

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确定各 DMU是否 DEA有效。通过对输入输出数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 DMU的综合数量指标,据此将各 DMU定级排队,确定有效的(即相对效率最高的)DMU,并指出其他 DMU 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信息。DEA还能判断各 DMU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并给出了各DMU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应扩大还是缩小,改变多少为好。

由于 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把单输入单输出的简单效率概念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的生产有效性分析上,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同时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运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

3.2 应用模型:C2R模型

通过对权系数u和v的选取,使得:

其步骤为:分析问题,明确目的;设定决策单元;确定输入、输出向量;构建指标体系;归纳相关数据;选择DEA模型;导入数据、实际计算;分析、评价。

DEA在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也使得它在国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1] 埃利奥特·W·艾斯纳,李雁冰主译,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11.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8-259.

[3] Reza G. Hamzaee. A survey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5,11(2):215-229.

[4] Iraide Zipitria,Jon Ander Elorriaga,Ana Arruarte,et al. From human to automatic summary evaluation[J].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4,3220:432-442.

[5]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题组. 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综述[J]. 天中学刊,2006(4):8-10.

[6] 布卢姆,邱渊,王钢.教育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 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格兰朗德. 教学测量与评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9] 刘本固.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 刘志军. 课堂评价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张玉田,程培杰. 学校教育评价[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2] 黄光扬. 教育测量与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 程书肖. 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王景英.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 冯建新. 现代教育评价与测量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 张祥明.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7] 黄光扬. 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8] 白日霞.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19] 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0] Miller J. P,Cassie JRB,Drake SM.The Holistic Learning:A Teacher’s Guide to Integrated Studies[M]. Toronto:OISE Press,1990.

[21] Gardner H.The Disciplined Mind: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9a.

[22] Miller J. P.The Holistic Curriculum.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M]. Toronto:OISE Press,2001:4-5.

[23]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4] 格朗兰德著,郑军等译. 教学测量与评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5]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6] Gardner H.Frame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7] Gardner H.Intelligences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21st Century[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b.

[28] Gardner 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s a partner in school improvement[J].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1997,55(1):20-21.

[29] 哈维·席尔瓦,理查德·斯特朗,马修·佩里尼著,张玲 译. 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0] Feldman D. H.Beyond Universal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Norwood[M]. 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0.

[31] 黄济. 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2] 桑新民. 当代教育哲学[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3] 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M]. New York:Macmillan Free Press,1916.

[34]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1-117.

[36] Miller R.The Renewal of Meaning in Education[M],Brandon: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3:9.

[37] MiIler R. Make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some thoughts on holistic curriculum[J].Encounter: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2001,14(4):31.

[38] Miller R.Caring for New Life:Essays on Holistic Education(Foundations of Holistic Education Series)[M].Brandon: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newal,2000:72-73.

[39] Flake Carol L.Holistic Education:Principles,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Version 1. 0[M] Brandon: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3:222.

[40] Miler J. P.The Holistic Curriculum(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M]. Toronto:OISE Press,2001:8-9.

[41] Miler J. P. ,Cassie JRB,Drake SM.The Holistic Learning:A Teacher’s Guide to integrated Studies(Curriculum Series)[M]. Toronto:OISE Press,1990:3-6.

[42]Education 2000:A Holistic Perspective[EB/OL],http://www. ties-edu. org/GATE/Education2000. html.

[43] Miller R.Caring for New Life:Essays on Holistic Education[M]. Brandon:Fou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newal,2000:23-24.

[44] 周蓉. 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应用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9.

[45] Lee J Cronbach.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J].Evaluation in Education and Human Services,2000(49):235-247.

[46] 安桂清. 整体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7.

[47] Carol L Flake.Holistic Education:Principles,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M]. Brandon: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3.

[48]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49]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0] Seiford L M.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the evolution of state of art(1978-1995)[J],Journal of Production Analysis,1996(7):99-137.

[51]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田[J]. 科学通报,2000,45(17):1793-1807.

[52] 魏权龄. 评价相对有效性的 DEA 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3] 马占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3):42-46.

[54] Charnes A. ,Cooper W W,Wei Q L.A Semi-infinite Multicriteria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ith Infinitely Many Decision Making Units[R]. Center for Cybernetic Studies Report CCS 511,1986.

[55] Sengupta J. K.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efficiency measurement in the stochastic case[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1987(14):117-129.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评价过程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