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

2014-05-14

红旗文稿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德心家风民主

卫兴华:正确解读和把握《决定》精神需分清的理论是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与新举措,其涉及范围之广,牵动格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解读与把握上应分清一些理论是非。1.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不是要政府撒手不管。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虽与资源直接配置有关,但主要是指凌驾于资源配置之上的政府作用;三是之所以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要解决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要解决政府“监管不到位”问题。2.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是限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的学者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立起来,似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由市场决定,不要政府宏观调控。另外,又有人困惑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提问是否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大业都由市场去决定呢?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偏离了《决定》的精神。要分清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在两个层面中的作用。一个层面是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有监管的作用,不但要监管市场和着力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而且要监管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事故频发,保护职工权益。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层面,是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建设方面的作用。这方面已远超出了资源配置的范围,不能都由市场决定。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1期)

李建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从制度整合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为国家治理制度的整合提供了价值共识,它所具有的凝心聚力功能,能从思想认知、精神价值上为消除制度碎片提供公认的标准和强大动力。从制度评价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效。从制度修正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2月10日)

张光辉 虞崇胜: 群众路线是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相互契合。协商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因而,在价值取向上必然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自由发展是目的,强调了把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彰显作为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是条件。二是在基本主张上相互补充。群众路线强调的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深入群众与协商民主自下而上的群众主动参与就构成了有力的相互补充并形成完美的权力运行回路,从而也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三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价值取向上的相互契合以及基本主张上的相互补充,还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一方面,群众路线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协商民主为群众路线的贯彻提供制度载体和动力。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9日)

朱海波:群众路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软实力

我们确保全面改革成功的软实力是什么?就我国的软实力而言,我们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前进的政治基础和竞争的根本优势所在,它在我国国家软实力中居于基础地位;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先进的思想文化优势是更内在、更持久、也更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而要想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力量,需要有一种能够赢得人心、凝聚力量的东西,这就是群众路线。我们党一向认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意义就在这里。从国家发展软实力的视角看,群众路线是把潜在软实力转化为显性硬实力的关键环节,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核心软实力。真正提升群众路线这一核心软实力需要执政党真正找准病根,拿出实招。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可以说,随着这些要求部署的遵循践行,执政党的形象已经极大地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密切,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软实力已经日渐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已经获得极大的提升。

(来源:《吉林日报》2014年2月11日)

姚洋:公德心靠民主和法治培养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需要理智,需要法治。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更少的情感呢?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生活、生产组织越来越复杂。与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不同,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里,不运用理性和法律解决不了问题。在陌生人社会里,必须靠理性和规则解决问题。当然,法律永远不可能完备,我们还需要公德心来无缝对接。传统社会也有公德心,但传统社会的公德心的适用范围很小。可见,我们现在多数民众持有的道德观是一个熟人社会的道德观,是一个只适用于周围的人的道德观,而不是一个适用于生人社会的道德观。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学会一个生人社会的道德观。如何培养一个生人社会里面人们的公德心呢?大概也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更多的民主,民主让人学会宽容。第二要给法律权威。我们总是说要建立法治,但法治不是空洞的东西,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法律的权威。当然这首先要求政府尊重法律,但同时也要求老百姓对法律有足够的尊重。现代化进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改变,也需要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改变。

(来源:《北京日报》2014年1月13日)

杨帆:失守“道德底线”诱发文化庸俗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结构出现了许多变化,一些人出现了信仰真空,把金钱看作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更加可怕的是,一部分人产生了“不择手段”追求暴富的心态。庸俗化越发展,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就越多:救助他人反被勒索,医生卖假药有理。诸如此类现象反映我们的精神文明比起“GDP总量”实在太不协调了。这种“庸俗化泛滥”倾向,不利于我们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反而易于吸收糟粕,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吸收外来文化与历史遗产的层次和水平。物极必反。当人们发现国际上有人毫无道理地抵制中国申办奥运的时候,就焕发起爱国之心。汶川大地震则激发了全社会的救助热情。庸俗化在无耻中突然受挫,也发生在汶川地震期间。某教师抛弃学生自己先逃,却堂而皇之以“真小人胜过伪君子”,网络上有舆论马上吹捧。现在大家知道,这种网络舆论也受极少数人操纵,就是和“范跑跑”一样,他们蓄意解构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越是更加清醒地自信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进入上升通道,并已度过那不得不以解构自己为代价去突破旧体制的时期,就越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正面建设,需要严肃的社会批判,发挥“正能量”,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2014年1月20日)

慕朵生:重温家风,以正国风

近日,央视访谈“家风是什么”广受关注赞许。节目既体现家风传统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流失的无奈和感慨,以及重温家风的热切期盼。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中国社会转型加速,但家庭作为个人肉体和心灵港湾的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优良家风传统的传承培育,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和个人的使命。只有好的家风,才有好的国风;只有重温家风,才能重整国风。

(来源:《环球时报》2014年2月10日)

汪行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对金融资本主义(finance capitalism)的讨论是与对当前危机的诊断和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当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金融泡沫的危机。科斯塔斯·拉帕维塔斯(Costas Lapavitas)认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金融化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所导致的,它“起源于向美国最贫困和最边缘的人的抵押借贷。由于证券化和相应的金融资本创新而获得了全球性的影响。由于美国和欧洲生产资本的衰落最终演变为一场衰退,由于投资和信贷的紧缩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最终演变为欧洲范围的私人和公共债务危机,暴露出以共同货币为基础的欧盟的不平衡特征”。从金融危机到今天欧洲债务危机的因果链表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危机并没有过去,而是以其他的形式在延续。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公德心家风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勤劳节俭传家风
中国社会“人情味”与 “公德心”的冲突及其消解论析
家风伴我成长
公德心培养,从爱护校园公物与环境开始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作用初探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