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

2014-05-14

红旗文稿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民主发展

陈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气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目标指引和重要遵循。其中,一个很耀眼的主题,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一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突出的历史使命。二是巩固和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三是汇聚和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前进的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月27日)

温铁军:城镇化不是产业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未来方向。始终应记住,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李伟:社会转型是城镇化转型关键

城镇化既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涉及人口的空间转移、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乃至体制的变革。城市增长方式转型是城镇化转型的基础和核心。城市增长方式转型的首要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3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但这种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资本高投入、污染高排放的方式实现的。必须尽快摈弃旧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经济发展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上来。城市增长方式转型的第二大问题是城市空间拓展方式转型。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解决城市空间粗放扩张的问题,要转变城市规划理念,使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要强化城市规划的法规严肃性,切实改变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两张皮”、一任领导一种发展规划、大拆大建大手笔的状况。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4年1月24日)

韩俊:土地改革试点不能“抢跑”

目前我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00年到2010年,市区人口增加了35.3%,建城区的面积增加了99.3%,过去十年中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下降幅度超过25%,城市人口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占比重太高,居住用地比重太低。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建设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非常高。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的政策有很多误读,最大的误读是对土地政策的误读,很多公司以为可以随便到农村去圈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小产权房就可以合法化,城里人可以到农村买农民的住宅等等。土地制度改革,根据中央精神,首先是要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稳定推行。底线是什么?第一,集体所有制不可能改变,也不可能把集体土地改成国有的。第二,守住耕地红线。最重要的是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牺牲农民土地利益为代价,让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现在土地制度认识分歧最大,所以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土地改革措施,绝大部分都要先试点,要获得授权,不能够抢跑。土地制度要从根本上转型,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保护产权,农民集体的产权要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第二,土地一定要集约、节约来利用。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一定要创立地方政府有可持续的税收来源,跟土地、不动产、住房有关的税收制度。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14年01月24日)

寒竹:改革不是简单收缩公权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振奋。中国的改革不再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里的深入,而是全方位地在整个社会中深化。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法治化将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两个主轴。但是,由于过去革命年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中国的学界和政界都有一些人习惯性地把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法治化简化为一个公退私进的过程。这种把中国的改革简化为公退私进是对改革的一种片面理解和误读。事实上,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在本质上是要厘清经济活动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把市场的还给市场,把政治的还给政治。让市场配置和政治管理,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在划清市场和政治边界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和资本权力不是简单地扩张,政府和公权力也不是简单地退缩。相反,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市场化,政府的公权力除了在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外,在社会众多的公共领域还会进一步成长和发展。所以,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政府公权力是有进有退,而不是简单的公退私进。

(来源:《环球时报》2014年1月17日)

邱海平:资本权力过大,不得不防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成就表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成分都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要形式,不可偏废。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这些不同的经济形式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和利益诉求,因而在客观上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互矛盾。这一矛盾在思想认识领域中的突出表现是,在党中央再一次明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的背景下,反对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极力主张私有化的声音仍然是一浪高过一浪。国有企业垄断论、低效率或无效率论、腐败论、国进民退论、公有与非公有之间不平等论等各种观点仍然充斥于网络、报纸、杂志、各种报告和会议上。资本在话语权上显得越来越强势。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正是因为存在某些领域和方面的资本权力过大,从而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非公有资本和非公有经济仍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因为非公有资本和非公有经济存在一些问题就将之妖魔化是错误的。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本(特别是非公有资本)与社会的关系。从政府、资本和劳动者这三个主体的客观地位来看,劳动者是天然弱势的一方,而政府和资本这两个方面则都具有相对强势地位。因此,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角度来说,如何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话语权地位,是维系中国社会平衡和稳定的重点。

(来源:《环球时报》2014年1月20日)

任进: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法治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所谓权力清单,是指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行政机关履行职能、行使权力,应当按照依法律、法规确立的清单进行,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行政机关不得为之。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政府是一个强势机关,整个社会都在它的管控之下。政府划定市场主体可以投资和经营的范畴,不少地方政府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制定各类产业发展政策或投资项目指导目录,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上项目、拉投资,甚至违反国家税收和土地法律法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同时,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也应运而生了。按照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凡法律没有禁止的,相对人皆可为之;凡法律没有授权的,政府及其部门不得为之。这是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方式创新,对政府依法处理好其与市场的关系提出的新要求。

(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1月27日)

[泰]提迪南·蓬素提拉:民主过渡国家出现两极分化

21世纪初,新兴民主国家酝酿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一路推进,却导致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和分裂。在今后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在发展中世界占据支配地位。泰国当前的政治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泰国的经验表明,民主可能是薄弱和表面的,更多地有赖于程序和政治载体,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实质和进程。如果没有通过选举得以体现的民众意愿,就不可能存在民主。不过,单靠选举还无法建立一个达成持久宪法安排的屹立不倒的民主国家。 而如今,更多的国家实现了民主,但民主也变得更加混乱,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发达且加快扩散的形势下,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政治进程中来。要想让发展中民主国家正常运转,必须允许选举中的赢家负责任地执政,制定制度和倡导价值观,同时允许输家充分表达他们关注的问题并保护他们的少数派权益。如若不然,这些民主国家就会一直动荡下去,陷入无休止的抗议活动中。

(来源:《参考消息》2014年1月15日)

猜你喜欢

城镇化民主发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