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成功看互联网时代制造业
2014-05-12谢书英
谢书英
前不久与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聊天,谈到以往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往往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做到十几亿的收入规模,而近两年,不少新模式的企业往往通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的企业,这给经营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典型的新模式企业是小米,2010年才成立,2011年推出第一款硬件产品,2012年的收入规模就达到126亿元,2013年收入规模超过300亿。
是什么使得小米能够上演爆发式的增长呢?小米模式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小米有经验老到、深谙互联网的管理团队、形成了清晰的产品定位、通过良好的互动形成了大批的“米粉”,加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在竞争极其惨烈的手机行业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与利润。
我们认为在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是两点:首先,理解客户、挖掘、满足客户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阻隔被消除,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甚至售后,企业可以随时与用户保持沟通,获取用户的反馈,及时提供软件的更新、以及在下一代硬件上的完善。这使得小米聚集了千万的“米粉”,共同为小米出谋划策,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其次,高效产品供应链的支撑。小米公司没有生产硬件的能力,但是通过组织架构创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基本实现按需定产,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与库存周转速度。
从中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思维是小米走向成功的核心。此前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格力小米10亿豪赌,在媒体的渲染下,成为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下新制造业模式之间较量。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制造业只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了呢?
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是核心,无论是传统制造出身的企业家,还是IT行业的新锐,只要理解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理解用户需求、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形成高效的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链条,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就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屹立不倒。
传统的制造企业,尤其是行业的龙头,往往在产品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通过凭借自身积累多年的品牌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从原来只关注销售业绩转向关注用户体验,就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态圈,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改造,不仅仅是与消费者的互动,背后需要企业家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生产体系、销售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造,使得企业形成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海尔内部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富有成效的改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制造业龙头,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也能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