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德经》中的政治思想

2014-05-12王一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道德经

摘要:“无为而治”作为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是老子对错综复杂政治问题的深刻透视和分析,《道德经》作为一部论述执政理论的政治哲学著作,“无为”这个重要范畴贯穿于整本书之中。如何去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无为”是手段还是目的?是过程还是结果?通过研究老子“无为”的这个最高哲学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老子政治思想的主线,去正确看清老子为道修身、无私无欲、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执政理论。

关键词:道 德 无为而治 有为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著作,成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从《道德经》论述的内容来看它是一部涉及到哲学、政治学、艺术学、军事学等的巨著,但是从根本性质上来说,《道德经》应该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是老子从他的高度去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意思就是道总是无为的,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情。既然老子口中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那我们就可以从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中去把握其“有为”的哲学思想。

一,“道”——老子政治思想的根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和基础,其理论意义等同于老子思想的根基。“道”无形无状,空虚深邃,但又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运动变化是万物的本质,道也是对运动变化的抽象概括。上升到执政意义上来说,执政的地位不是永远的,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状态,执政的时间会长会短,而把握长短的关键就是把握“道”的运行规律,不违背其来践行。《老子·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表现出执政地位是不稳定的,决定其的根本力量是人民大众。《老子·七十五章》中也表达过相近观点:“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合格的统治者应有的标准就是老子所提出的另一重要范畴——“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灵魂,是“道”的实践性产物,既然“道”支配着天地万物,是无为的,无私的,自然的,那么所受他支配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是“无为而治”,所以无为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更多指的是“不违”。比如在《老子·二章》中:“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政事,以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化,即圣人按照“道”的指示,在政治上实行不扰民和重身教的社会政策,所以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不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果统治者按照“道”的法则实践万物,就可以自觉应用万物,创造世界,通过“道”来实现人的目的。可以看出真正的“无为而治”就是要遵循道的法则,不违背大自然规律的原则去治理国家,所以“道”是无为而治的根基。

二,“德”——统治者的施政基础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道”,“德”二字也皆为老子思想的哲学范畴,“德”的本质来自于“道”,在社会政治意义上,“德”是治国理政的根本范畴。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

(一)“德”在利民 “德”的利益性,决定国家发展必须以民众利益为基础,以民生为根本。民众利益是国家的最大利益。《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是减损有余去填补不足,人道则是相反。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贡献给社会。这说明,君王不以道行事就会剥夺民众财富;只有依道行事才能广施德政于民众。

(二)“德”之待民 就是用博爱之心对待民众,譬如依“道”行事,废除不必要的政令及各种“有为”措施,使百姓们能够按照习惯从事生产和生活。“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3]”是说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是符合“道”的明智的。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用宽阔无私的胸怀对待百姓,善待万物,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三)“德”治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途径 “德”具有天然自治的本质,能够不须借助外力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壮大[4]。德的这种本质属性是国家实行“德治”的客观需要和基础。《老子·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说事情做成了,老百姓都说是我自然做成的,社会不需要统治者过多干预,他们完全有能力自我管理,可以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德治施行的结果,通过“德治”的手段来达到“无为”的管理,所以德治也是“无为而治”实现的途径。

三,“无为而治”——执政的根本方法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基本意思就是顺应民众。因此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作为之意,也不是消极保守的思想,而是说无为并非目

的而是手段,无不为才是老子追求的目标。通过无为达到无所不为,达到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而治的标准,大体上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执政思想上,“无私”、“无欲”是统治者的首要政治要求。“无私、无欲”在本质上遵循“道”,无为就是无私,无为无不为,正由于无为才能无所不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要求君王在思想上遵从“道”,以道作为政治与生活的指导思想,寡淡情欲和物欲,这样才是执政“无私无欲”的基本要求和表现。不妄作、不谋私、顾民情、谋民利,一切都明确按照“道”的法则来执政就做到了“无为”的关键。

(二)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依靠和善于利用民众的智慧和力量,要他们自觉自愿的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只要执政者在政治上始终以民众利益为归一,说话做事都把民众放在心上,就能调动民众自觉性,以最小的政治成本成就最丰功伟绩的事业。《老子·五十七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君王用“无为”来顺民,民众自己能管理。君王沉静“不言”,民众自然会持正。君王无私欲,民众自然能质朴。原因就是,君王做到以民众之心为己心,以民众之利为己利,民众就会真心愿意“无违”,治理国家就不会是难事。因此,圣人要顺从自然,无为而治,除去一切极端的行为。

(三)“小国寡民”是“无为而治”的具体化,是老子所构想的理想国,这是一个既无外患,又无内忧,人民只知君主的存在,没有政府干扰,生活安定美满,不需另择乐土的理想社会。我们容易孤立的去看待这个思想,认为“小国寡民”是复古的,落后的,是消极的,不切实际的。老子主张放弃先进的文明成果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实际上是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超越;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表现了即使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也可以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需求[5],人民一样安居乐业,不能武断的认为这是生产力的倒退。老子用批判现实的态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并且指明了执政者和人民应该顺应“天道”,减损私欲和意志,奉行自然无为的原则,这在整个先秦时期都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进步色彩。老子的政治哲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理论空谈而是从现实社会出发,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具体哲学观点。这些思想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同时其思想在现代的管理科学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弼.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王弼. 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 于跃江. 老子执政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9.

(姓名:王一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88年10月 籍贯:安徽合肥 学校:安徽大学 哲学系。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道德经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