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背后的社会向度
2014-05-12谢荪
谢荪
美术史上的学院派,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最早的美术学院应该是由意大利的卡拉奇兄弟所开创的。在当时,大卫、安格尔等代表艺术家的出现则将学院美术带入追求形式完美、内容典雅的教育模式中。而现在看来,学院派的最大功绩,应在于其对人类美术教育的推进与推广。
如若要追探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最早的三大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专、杭州艺专、武昌艺专)则是我国当时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时光荏苒,传统意义下的学院美术发展到今天,已是另一番景象,而国、油、版、雕的简单分类已远远不足以说明学院美术创作背后的个体思考与社会意义。由湖北美术馆与湖北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学院空间: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正是以湖北美术馆的展示平台为背景,以湖北美术学院的青年创作团体为个案,聚焦学院美术,探讨其背后所传达的深层次的个体体验及社会反思。
一、作品叙述跨越传统的系部划分
事实上,各美术高校的系部配置已随当下的美术发展现状有了很大的拓展,装置、新媒体等艺术形式的不断立体化,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的实验作品日渐成熟,使得传统美术教育体系下的国、油、版、雕等门类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一点从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青年教师的整体创作面貌来看,表现尤为突出。
詹蕤曾专注于抽象绘画的“具象”叙事,但现阶段的《天使》、《力量》等装置作品则从语言表述上有意增加了视觉的可读性,借用公众的认知拼贴传达艺术家的深层次思考。林欣的油画作品《好像悲伤从来不曾有过》描述的是机器人的人性生活。从画面来看,新媒体数字语言的介入,大大弱化了传统油画的叙事场景,但也从阅读的角度为观者增添了几分时代赋予的“亲切感”。《记忆的容器》是王静伟的实验电影作品,电影的立体表现力是其余作品形式不可替代的,新的作品形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美术创作这个“大的容器”。而有着德国留学背景的周罡的《以重庆之名——致敬博伊斯》则直接地传达了作者对“信奉人人都是艺术家” 的博伊斯的崇敬之情,由此,一件作品具体的叙述方式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事实上,作品叙述跨越传统画种分类在当下已成为一种常态,某种意义上看,它对现有的美术教学体制提出了新的疑问,但也不可否认,学院美术的未来也变得更有可探性,其发展也自然是多向度的。
二、创作的体验融入日常的教学
正如学院美术离不开关键词“教育”,青年教师的创作自然与教学相连。参展的艺术家多毕业于国内外的艺术名校,他们从学院背景中走来,也在勤于创作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学院的教学中。
不难发现,青年教师作为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学院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值得提及的是,青年教师们运用绘画、录像、纪录片、图片、装置等媒介进行创作,其对语言的探索、观念的探究以及年龄的亲近感,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更易交流,并透过进行中的艺术创作,给学生以启发。龚剑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但《我的画是一堆垃圾》这类作品看似自讽,却巧妙传达出作者身在当下,对传统绘画意义的反思。德国学成归来的李鹏长期专注于抽象绘画创作,他的实践教学令学生对抽象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陶陶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其录像作品《看见被看见》尝试拍摄一组关于眼睛的视频,并将它们投射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旨在将无数“个体”置身社会群体,以形成某种有关社会现实的“景观投射”。事实上,这里所涉及的“看见与被看见”、“个体与群体”等概念的对立思考方式很自然地由具体的作品形式教授了出来。刘纹羊的作品《时间都去哪了》则对时下的关注热点反应及时,在表述自我的同时,有效地抓住了观者(或学生)的兴趣点。
三、空间之于学院
在当下,作为社会个体,学院已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学院美术需要寻求发展的空间,同样,也需要展示的空间。“学院空间: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湖北美术馆的公共平台转向学院,也恰恰说明了学院美术的可发展性。
实际上,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兼顾艺术创作,实践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展示的平台必不可少。就以往的经验看,湖北美术学院拥有自己的美术馆,也定期举办学生及教师的优秀作品展,但社会观众有限,某种程度上,仅限于学院内部,或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传播力度有限,且单就展览而言,对整个展览的呈现也欠缺专业场馆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湖北美术馆针对发掘与推动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所推出的“学院艺术空间计划”则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它在推介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打开艺术家创作视野的同时,也将学院美术的概念推广,无形中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关注度。
“学院空间: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作为此项计划的第一个群展,是学院美术寻求发展空间的一个起点,也是青年教师(艺术家)走向更远的一个契机。
四、学院背后的社会向度
上文提及,一所学院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任其自由发展;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也不可能丢开内心的思考与社会的观照,传统学院派笔下的古典唯美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似乎已然被边缘化。
正如“学院空间: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展览主题所言,参展的艺术家均来自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这个“小的社会”,他们的作品或关注现实社会、或观照内心世界;或探索语言、或探究观念,无不透露出年轻与当代的气息。展览将这个小社会艺术家的作品集中放大,旨在通过他们个体对社会的思考,以及社会对个体艺术创作的影响,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视角与艺术体验。
简晓敏的动画短片《我的城、你的城、他的城》是其身处城市群居生活中的个体表达,城市的种种变化令人应接不暇,环境污染、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困惑、监控设施下的隐私恐惧等种种焦虑是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所传达的。路昌步的录像作品《闪》聚焦闪光灯下不断被爆闪的人,同样透露了艺术家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焦虑,也体现了他对当下永不停止的媒体暴力的抨击。胡博飞的《坏天气》、《梦想快递》则是通过个体的、诙谐的表现手法,直白地命中当下社会的关注热题。而李继开的作品看似小男孩的内心独白,却在低吟浅唱中表露出社会周遭环境对其个体体验的影响,封闭似的孤独实际上发生在无数个体的社会中。
曾有人将学院美术归为一种美术类型,不能说全无道理,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的创作群体。青年教师作为艺术家,便生活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活跃、积极、渴望交流,他们作品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向度还会延伸,延伸至教室内的学生群体,延伸至高校外更广阔的平台,延伸至个体经验放大后的社会回应。
责任编辑 吴佳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