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剧感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2014-05-12杨凯
杨凯
在今年全国“两会”关注度最广、轰动效应最强的新闻列表里,肯定少不了这一条:王岐山也看《来自星星的你》。
事情发生在全国人大北京代表团审议时。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讲述剧院的困境时,参加小组讨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要求“插播”——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对,《来自星星的你》。我在考虑一个问题,韩剧为什么“占领”了中国?
王岐山显然不是韩剧迷,他只不过“有一搭没一搭看看”。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看出了名堂。他说,“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升华”。
当王岐山谈起《来自星星的你》时,谈到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二是,在各国文化激烈竞争的格局下,怎么让我们的文化产品立得住、走得出去?
先说说第一道命题。
《来自星星的你》的传统文化在哪里?点缀剧情的韩国传统服饰、历史典故甚至科幻小说,显然是浅层的。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植根于东亚文化传统的爱情观、家庭观、善恶观。无论搞笑的女主角还是冷面的男主角,不论家人的和解还是凶手的服罪,都在这个价值框架下进行。很多风靡一时的韩剧,讲痴男怨女也好,讲家长里短也好,都逃不掉伦理纲常。
虽然国内的电视剧不乏优秀之作,从《士兵突击》到《潜伏》到《蜗居》,或反映现代价值观,或展示日常生活,但我们的电视屏幕大部分时间被无聊之作占领了。各种怪力乱神、戏说乱弹,各种“惊人”的情节、“雷人”的造型,不断“刷新下限”。一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让武则天看线装书,演员还振振有词地说“唐朝有线装书”。如此荒唐,哪有半点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我们的文化产品,还需要更多的文化沉淀。很多人求新求变,开口闭口“先锋”“前卫”,但一切创新都有基础。基础在哪里?在中国文化自己的传统里。丢掉传统,精神上的皈依感很难找到,“先锋”“前卫”也就缺乏后劲。
再说说第二道命题。
不仅是韩剧风靡,近期能与《来自星星的你》相抗衡的,是美剧《纸牌屋》。有意思的是,王岐山认真看过此剧,还曾向官员推荐。英剧《神探夏洛克》《唐顿庄园》也倍受欢迎,日本动漫依然有持续影响力。在美英韩日的流行文化生产线上,不仅生产出偶像明星,还“生产”出满足中国观众的文化口味。
这是文化交融的最新形态,也是文化竞争的现实图景。在这样的竞争中,文化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都要跟得上时代节奏。靠政府买单的“走出去”必然难以为继;限制引进节目数额和播放时段,意义也不大。不论是想满足文化内需,还是想对外传播文化,关键都在于我们能否以民族性、时代感提升文化魅力。
所以,这两道命题的答案可以合成一个: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立得住、走得出去,最重要的是立足自己的文化传统,找到我们恒定的价值。韩剧、美剧走红,不必盲目跟风,不妨研究一下“他山之石”,再雕琢“本土之玉”。如何把我们的价值观注入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塑造我们文化产品中的传统核心,对接“时代气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打造成流行文化,让我们的流行文化也传播出核心价值观,这才是正途。
王岐山谈《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就像经济学家谈鲶鱼效应:往沙丁鱼群里扔一条到处乱窜的鲶鱼,才能让沙丁鱼游起来。中国的文化生产者只有早点被外来“鲶鱼”激起斗志,扑腾出生路,才不至于每次遭遇“韩流”时都打喷嚏。
(牟大裕荐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