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的优化设计

2014-05-11李文尚龙芋宏刘均亮

制造业自动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模拟计算冷器冷却系统

李文尚,龙芋宏,刘均亮,蔡 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

某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的优化设计

李文尚,龙芋宏,刘均亮,蔡 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

0 引言

随着重型车载重量的不断提高,使得发动机转速和功率也相应地提高。而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却系统是保障发动机正常稳定运转的重要辅助系统之一。有数据显示,燃油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分配大约为:30%用于推动活塞做功,30%通过排气散发掉,而30%的热量需要通过冷却系统散发掉。这就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冷却系统能够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使发动机在高功率下能够正常的运转[1,2]。而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汽车厂商在汽车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驾驶室有足够的空间而缩小了发动机舱的空间。因此,在有限的发动机舱空间里,散热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设计出既能保证有足够散热能力和强度又能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已成为冷却系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5]。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开发和实验通常需要在风洞中做大量试验,其理论设计涉及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计算量大,这无疑加大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周期和昂贵的试验费。KULI软件是由斯太尔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汽车热管理的设计和仿真的一维软件[6]。它系统地考虑零部件与零部件,零部件与系统间的性能配置。运用KULI汽车热管理一维软件可以方便快速地设计出某个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本文利用该软件对某重型车冷却系统进行优化并与实验数据对比,从而得到该冷却系统配置的优化方案。

1 冷却系统模型的建立

本文是以某重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该冷却系统主要采用闭式强制水冷循环的方式,主要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散热器、进气中冷器、节温器、机油冷却器以及循环管路等组成。

1.1 冷却系统的散热量 wQ

该重载车使用的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冷却系统散出的热量wQ,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计算,一般采用经验公式估算[7]:

式中:Qw为冷却系统散走的热量,单位:KJ.s-1;k为发动机传给冷却系的热量占燃料总热量的百分数;ge为发动机燃料消耗率,单位:kg· (kw·h)−1;Ne为发动机标定功率,单位:kw;hn为燃料低热值,单位:KJ·kg−1。

表1 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

上式中:k取0.2;ge取0.32;hn取41870。求出冷却系统散出的热量Qw为205KJ·s−1。

1.2 冷却水的循环量 Vw

式中:Δtw为冷却水在发动机内循环是的容许温升,对现代强制循环冷却系,可取Δtw=6~12℃;rw为水的比重,取1000kg/m3;cw为水的比热,取4.187KJ/kg·℃。

求得冷却水的循环量为380L/min。

1.3 冷却系统模型建立

根据该重型车发动机舱结构形式,在KULI中建立进口压降(KULI软件中为CP阀)、格栅阻力、中冷器、散热器、机械风扇、内部压降(KULI软件中为内部阻力)以及出口压降的仿真模型。其中中冷器、散热器以及风扇的性能特性由供应商提供。散热量与循环水量由上面计算得出。建立的冷却系统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内循环回路

2 模拟计算参数

2.1 模拟计算参数设定

根据台架模拟运行实验数据和零部件模型参数设置,确定数字模型模拟计算参数,主要包括发动机转速、有效压力均值、模拟行驶车速、空气湿度和压力等。对发动机最大转速、最大扭矩等三种工况进行分析研究。如表2所示。

图2 外循环回路

表2 模拟计算参数设定

2.2 模拟计算结果

通过KULI的仿真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数据,包括散热器的进、出水温度及进出水温差、散热器的进、出水压力及进出水压差、中冷器的进、出气温度及进出气温差、中冷器的进、出气压力及进出气压差。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最大扭矩工况(工况2)和额定转速工况(工况3)下,散热器出水温度都保持在85℃~95℃以内,在发动机允许的温度范围内;中冷器出气温度(即发动机进气温度)保持在50℃左右,在发动机最佳进气范围内。因此可以认为,在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前期,运用KULI软件和供应商提供的性能参数可以初步确定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各参数。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匹配提供参考依据。

表3 模拟计算结果

3 冷却系统优化配置

通过以上方法可指导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者正确进行散热器、中冷器以及风扇的选型和计算。但是考虑到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及发动机舱空间的缩小,有必要对冷却系统整体布局进行优化使其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

针对该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散热器与中冷器的迎风面积不同,两者不能完全重叠。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冷却空气在散热器和中冷器组件中流动时,在中冷器进口截面和散热器出口截面之间的各个部分压力降都是相同的,所以冷却空气流过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的流速是不同的,流过重叠部分因阻力大其流速较小,而流过非重叠部分因阻力小其流速较高。所以散热器上水室冷却水温受到中冷器安装位置的影响[8],本文分别用KULI软件仿真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对中冷器位于散热器上部、中部、下部这三种情况展开研究。三种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

3.1 模型仿真

根据上面设计出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在KULI中建立该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器的三种不同布置的模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只改变中冷器的位置参数。其位置参数如表4所示。

为了能够分析中冷器三种不同位置时散热器表面散热量的分布,将散热器分成若干个50×50的小模块,这样在后处理KULI lab中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散热器表面温度的分布情况。

3.2 仿真结果

本论文以额定功率为研究工况,通过KULI的仿真分析,得到散热器进、出水温度及中冷器进、出气温度等主要结果数据。如表5所示。

图3 中冷器的布置

表4 各部件位置参数

表5 模拟计算结果

由仿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散热器内部冷却水自上往下,中冷器内部冷却水自左往右流动时,中冷器的三种布置方式对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冷器上置时散热效果要优于中冷器中置和下置。

将仿真结果导入KULI lab软件中,可以看出不同布置对散热器表面散热能力均匀性有一定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中冷器不同布置时散热器温度分布

对比图4三种不同布置散热器温度分布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图(a)中散热器自上而下温度分布差值较大,图(c)的温度分布差值较小,而图(b)的温度分布介于这两者之间。由此说明在这三种不同布置中,当中冷器上置时散热器的散热更均匀,温度过渡平顺,散热效果要更好。

3.3 理论分析

根据车辆冷却传热理论,散热器散走的热量可通过下面两个表达式来计算。如式(3)、式(4)所示。

式中:Qw为冷却系统散走的热量;F为散热器的迎风面积;twm为散热器的平均温度;t2为中冷器出口处冷却空气温度;Gw为水泵的流量;Cpw为冷却水的等压比热;qs为比冷却能力,其物理意义是冷却器(散热器或中冷器)单位迎风面积、单位温差(冷却器平均温度与冷却空气温度之差)所散走的热量。

结合图3所示三种中冷器的布置结构,将中冷器下置、中置和上置时的散热器分为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来讨论,并分别将各参数带入式(3)~式(5)组成如下方程组。

中冷器下置时方程组为:

式中:Fa为散热器与中冷器非重叠部分面积;Fb为散热器与中冷器重叠部分面积。

同理,可以得出中冷器上置时方程组为:

联合上面各式可以解得散热器上水室冷却水温twu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t2−t1=∇t ,∇t为中冷器进出口冷却空气的温升。

由上式结果可知,当中冷器上置时,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更好。这与在KULI中仿真结果一致。

所以对于中冷器和散热器不完全覆盖的情况时,可以把中冷器安装成与散热器等高,这样既可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效率,也能使散热器内部的散热分布更均匀,延长散热器的使用寿命。理论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结果。

4 结论

本文以某重型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KULI软件对该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进行优化设计。重点研究在散热器与中冷器不完全覆盖的情况下,探讨中冷器的安装位置对整体散热性能的影响。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中冷器与散热器的迎风面积不是全覆盖的情况,为了使冷却水得到有效的冷却,中冷器芯子安装高度应尽量与散热器芯子的高度一致,有助于提供散热器的冷却效果。运用KULI汽车热管理一维软件可以方便快速的设计出某个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可为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前期提供参考。

[1]尉庆国,苏铁熊,董小瑞.汽车发动机构造及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139-151.

[2]戴繁荣.内燃机车冷却装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1-5.

[3]Fortunato Francesco,Damiano Fulvio, Matteo Luigi Di,etal. Underhood Cooling Simul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New Vehicles[C].SAE Paper 2005-01-2046.

[4]牛俊.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优化匹配与机舱热管理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1.

[5]成晓北,潘立,周祥军.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与匹配计算[J].汽车工程.2008,30(9):758-763.

[6]顾宁,倪计民,仲韵,等.基于KULI的发动机热管理瞬态模型的参数设置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2009,29(7):1963-1965.

[7]金磊.重型商用车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数字建模及试验验证[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8]王兆煖.散热器、中冷器和风扇的选型校核计算[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9,16(4):20-31.

Optimal design of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n a cooling system of heavy vehicle engine

LI Wen-shang, LONG Yu-hong, LIU Jun-liang, CAI Jie

以某重型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供应商提供的热交换器的风洞实验数据,运用KULI软件对该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进行优化设计。重点研究在散热器与中冷器不完全覆盖的情况下,探讨中冷器的安装位置对整体散热性能的影响。结论是对于中冷器与散热器的迎风面积不是全覆盖的情况,中冷器芯子与散热器芯子的安装高度应尽量一致,有助于提供散热器的冷却效果。该方法可为重型车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前期提供参考。

重型车;冷却系统;KULI;优化配置

李文尚(1988 -),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动力学。

U463

A

1009-0134(2014)06(上)-0024-05

10.3969/j.issn.1009-0134.2014.06(上).07

2014-02-27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项目(20120102-1);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项目(2013H020401);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课题(桂科能11-031-12_009)

猜你喜欢

模拟计算冷器冷却系统
1600t风电安装船海水冷却系统坐底改造设计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空调表冷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通过实验探索表冷器经验公式的适用性
主变压器新型节能降噪冷却系统研究
铝合金空-空中冷器符合翘片管材料选择与结构匹配
实际发射工况下底排药柱结构完整性的模拟计算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科学养护
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Monte Carlo模拟计算及分子结构设计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