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般秋味在心头
2014-05-10梁伟新
梁伟新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或描之画中,或谱之歌里,或叙之文内。而诗歌中写秋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秋之景、之情、之韵味、之意境也大相径庭。“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写的是大红大紫绚烂之秋,“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写的是寂静闲适舒坦之秋,“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写的是担忧征人寒冷之秋。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的是意气风发“胜春朝”之秋。秋之韵味或缠绵悱恻,或质朴细腻,或含蓄温婉,或豪迈奔放,各有千秋。郁达夫《故都的秋》展示了另一种境界,不缠绵、不断肠、不豪放,写秋之清、秋之静、秋之悲,悲而不伤,喜而不狂,别有一般滋味。文章开篇点题,离开北国近十年,去而复返就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景,细品故都的秋味。那么这北方的秋因何吸引人,故都的秋味又与别处之秋有何不同呢?对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郁文来说,对江南之秋再熟悉不过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以致“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江南的秋太过短暂,又多雨多风,对于一心要看饱,尝透,乘兴而来,尽兴未归的作者来说当然北国的秋天更让他痴迷过瘾了。
接下来,冲一壶淡茶,我们一起与作者欣赏故都的秋,细细品尝这浓厚而绵长的秋味。
一椽破屋,一抹碧绿的蓝天,几羽训鸽的飞声,丝丝缕缕从树叶底下遗漏的日光,或蓝或白的喇叭似的牵牛花……故都的秋“清”,作者笔下之秋何尝不清爽得宜人,何尝夹杂着杂质?作者用入画的手法淡墨疏笔就勾勒出秋的秋晨小院图的轮廓,让读者不知不觉做了画中的人,一下子就领会到了清静幽远,天高气爽的秋意。
作者是这样写早晨的槐树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语气,不露声色地调动了你的视觉和触觉,引发你的思绪,触动了你的内心,给你留下无尽的想象: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早晨,一种秋已来冬将至的清静以及对落寞人生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心细如针,明察秋毫:扫帚的丝纹都未能脱逃他的眼睛。古都秋的静啊,静得让人心颤。那遍地的落蕊啊,不是花,是作者那颗欣喜中带伤感的秋之心啊。
至于写秋蝉,秋雨更是给人一种落寞和悲凉的感觉。那叫了一个夏天的“家虫”只剩下衰弱的残声,“一层秋雨一层凉”的闲叹,声声敲击着在秋意中瑟缩的心。
作者用平静的心情,清冷的色彩勾勒了几幅秋景图,即使写到较为轻快温暖的秋果,作者也含而不露,放而不纵。在接近丰收的季节,在作者由衷地赞美北京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黄金时间时,却舍暖色词语“黄金时间”而取西洋文字“GoldenDays”。
北京之秋可写的内容比比皆是,令人回味的景物举不胜举,即便不繁华,但却热闹;即便不多彩,也算是丰富。但作者笔下之秋为什么如此的“清”“静”“凉”呢?是作者对北京腹诽过多以致毫无好感吗?显然不是。在《北平的四季》一文中,郁达夫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已经颂赞过一遍了。”又说:“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看来作者是怀着一颗热爱故都的心去赞美北平的秋的。但在他的笔下却为什么感觉不到颂秋的欣喜之情,反而是淡淡的悲凉、隐隐的颓废之情呢?在《北国的微音》一文中作者对一个日本记者说:“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现在世上的国家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尤其是我们的国家?”不难想象,作者笔下的“秋”味寄予了深深的家国之忧。清国灭亡,民国动荡,留学受欺,外敌入侵,使作者的内心倍感沉重和忧伤。
《故都的秋》首先作者写的是故都,昔日的繁华鼎盛,皇权威严,四方臣服,已不复存在,徒留给后人一份感慨。其次,此时中国东北沦陷后,日寇有进一步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的狼子野心,此时的北平就像是风雨飘摇的浮萍。再次,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岁失怙,中年丧子,爱妻离异,母亲和兄长惨死,少年时代留学日本饱受欺凌,回到国内也经常入不敷出。在内外忧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的心中即便是对北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迷恋,但述诸笔端的也只能是无尽的悲凉。用一颗受伤的心去描绘一座昔日繁华而今风雨飘摇的故都除了悲凉更多的是忧虑。
不难理解,“故都的秋”融入了作者浓厚的个人际遇,民族沉浮,国家忧思,以致即便写赞颂北平城的秋景也显得内敛而冷静。那是历尽波折后的坦然,狂热迷恋后的淡然,曾经沧海后的静然,而挥之不去的是对国家的担忧,这故都的秋味不也正是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的民国之秋吗?
(作者单位 广东省恩平市郁文中学)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