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问题,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2014-05-10张高选
张高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因此,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是促进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问题情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精设问题,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下展开文本阅读,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设问题;高效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源头是教师创设的系列化高质量问题。问题是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高效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领的高效课堂中,问题的创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阶段、课堂学习阶段和课后延伸阶段。
一、精设课前问题,激励学生主动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借助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而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又直接决定着课堂上他对课文钻研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坦腹东床”“东床快婿”的典故大家听过吗?这个典故的主人公的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的经典书法作品又是什么呢?这一书法作品其实不仅仅具有冠绝今古的书法艺术,而且在文学上也堪称一绝,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对我们如何对待生命这一人生大命题具有极强的启示性。大家若想一睹它的风采,请阅读课文《兰亭集序》并查阅作者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设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课前积极地查资料,赏书法,读课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精设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1.问题创设要注重趣味性
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一定要注重趣味性,有趣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深爱自己女人的男人他会抛弃自己的所爱吗?如果你是唐玄宗,在马嵬兵变时会怎样做?课文结尾写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课文是否在讴歌李杨忠贞不渝的爱情?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发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讨课文主旨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也明晰了课文的主旨。
2.问题创设要体现梯级性
阅读教学的展开总是由老师精设的一系列发问和学生的思考讨论组合而成。如,有老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自然段时,精设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一段交代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课文为何说“晋秦”而不说“秦晋”?(3)这一段写烛之武用了什么手法?(4)从这一段中我们会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由对段落的整体把握深入到烛之武形象的分析,而塑造烛之武,突出烛之武的过人才智和说辩艺术正是这一文的主要目的。
3.问题创设要富含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巧妙的设问,对学习新知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孔乙己》一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什么字就伴随他?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什么问题?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课文,你真的觉得可笑吗?这些问题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4.问题创设要突出实效性
教师巧设问题,突出问题的实效性,不能仅仅为有问而问,为教学环节的需要而问,像“对吗?”“是不是?”“听懂了么?”这类问题,完全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精设课后问题,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但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训练能力,也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更能提供一个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机会。如,学习了《长恨歌》一文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文学家钟爱的题材,清代戏剧家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是《长恨歌》之外最著名的一部,它的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细腻,请大家课外阅读这部作品,想想这部戏剧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在情节和主题上有何异同?进而体会诗歌与戏剧不同的艺术魅力。
总之,创设问题,用问题导引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是新课程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在用精设的问题引领下的高效课堂中,学生兴趣浓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张乐亭,魏守文.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8(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