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寻找扩展点的一点思考
2014-05-10石峰梅
石峰梅
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总是为了完成课文的讲解而去讲解课文,让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没有或者是很少去思考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典范,这样的教学状态一直维持到对《蜡烛》的教学之前。
在认真阅读《蜡烛》的教学参考时,注意到有关这篇通讯让人感动的参考文字,当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教学设想,能不能让这成为扩展之一——思路深入的一个教学契机呢?既然有设想,就应该有尝试。
本文的故事内容可以概括为“在方场,老妇人埋葬了红军战士,并点燃了蜡烛”,这被概括了的故事梗概并不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可是在西蒙诺夫高超写作技巧的处理下,故事就变得催人泪下,其原因是作者突出了老妇人的年老体衰;通过炮火不断渲染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的难能可贵;在埋葬遗体时,老妇人是充满敬意的;在本文的重要道具——蜡烛时,作者一再强调这两只蜡烛不平凡的来历。如果按照平日的教学套路,到这里只需要稍加强调即可,这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绝不是完美的教学过程,这时就有必要和写作教学衔接一下了。
写作文时,我们善于在平淡的故事中找到感染我们的扩展点,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为了贯彻这个写作的要点,我引导学生对这个主角的身体状况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是一个金庸小说中武功高深、会飞檐走壁的老太太去埋葬红军战士,那效果怎么样?一个学生就从人总是同情弱者侃侃谈起(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认为如果让健步如飞的老太太出场,她不去埋葬也得去埋葬,谁叫她身体倍儿棒呢,但是连一位无家可归、年老体衰、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很困难的老妇人去埋葬战士,这行为就能打动读者。就此,我启发学生一定要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来历背景、身体状况做必要的交代,让它成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扩展点。
既然有了这样好的开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首先让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做一简单的回忆,重点回答环境描写对人物所起的作用—烘托。我又创设如下的情境,红日高山青松的环境将烘托人物的高大伟岸,那么恶劣的环境是不是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呢。一个问题让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这时就需要教师从逆向思维做引导:在风和日丽中,在天朗气清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去埋葬了战士,这个故事感染吗?学生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也肯定了本文中反复出现的不断的炮火更突出了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
该到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这个教学环节了,我首先要孩子们找出这句话中的扩展点——埋葬,并且自然引出了“怎么样埋葬”的问题,之后相关内容压缩为“老妇人吃力地埋葬了红军战士”,尤其是教师有感情的阅读突出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母亲般的爱,这种爱中又充溢着由衷的敬意,在学生与原文详细的描述比较中,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不厌其烦的描绘也可以感染读者!这就让学生对以后的语句扩展教学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三中)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