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4-05-10金永才陈舒静
金永才+陈舒静
摘 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分析高三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从优化高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生物思维品质,实施素质教育角度进行探索,减少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维定势;负迁移;成因;对策;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思维定势就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现新思维,作出新决策,从而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研究高三学生生物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加以克服,有利于学生生物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从而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1.名词术语性的障碍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名词术语性障碍,是指由于生物学科中繁杂、陌生以及相似、音近、义同、多义等多方面的语词性困难,而给学生学习思维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酶与激素、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单倍体与染色体组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注意知识间的共同要素,或者只注意文字层面的相似,将造成知识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2.干扰性因素的表象迷惑而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所谓干扰性因素,就是问题中与解题无关的多余信息,它的作用是增加试题的迷惑性和难度,以干扰正常的解题思路。若学生被虚假表象所左右,则会影响思维,从而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陷入命题者设计的情境“圈套”中不能自拔,最后得出错误的推理结论。
3.囫囵吞枣、知觉错误引起的思维定势负迁移
由于作业量过大及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的原因,导致学生看书的时间大为减少。学生平时没有认真理解基础知识,吃不透生物教材,所以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可谓囫囵吞枣,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觉上的片面性错误,这种知觉上的错误若形成思维定势负迁移,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对策
1.更新观念,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前提
要求教师树立突破思维定势、开展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让课堂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性发展的轨道,创设一种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自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根本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同时,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能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坐标曲线图的分析、表格数据信息的分析、生物图的绘制、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案的评价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技巧——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手段
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良好的生物思维品质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应试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同时在平时的作业和测验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仔细审题,因为在生物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容易被经验所迷惑的字词。遇到眼熟的试题,就要把好审题关,找出试题与以往类似题型的不同点,排除干扰信息,层层挖掘,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展开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寻找、确定按题作答的正确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是一种常见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就一定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思维品质和生物应用能力,提升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孙燕,鲁军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07(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中学)
编辑 乔建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