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2014-05-10殷先莉
殷先莉
我是一名基层中学物理教师,物理是中学中联系自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紧密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教学创新实践,引导广大中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突出教学理念创新,推动中学物理教学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全面的教书育人转变
物理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式教学注重的是传授书本知识,个性化教学传输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创新型教学则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情感的关注,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是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和创新,教师的学术权威也往往根植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把物理知识传授与教育学生做事做人融合在一起。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再让学生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量,最后引申到生活中做人做事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记得一个学生毕业二十多年后告诉我说,他一生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概念就是物体的“容积”,因为我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不是由多少长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这个“木桶原理”让他终生受益。
二、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由过去的一体化向现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实验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学生自主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把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之中,效果十分明显。
1.每进入一个新章节,都安排一个自主学习课时。在这个课时前和课时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由学生自启入境、自我探究、自研交流,并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得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进行集中汇总、集中学习、集中解答,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
2.对相应的实验课程,都组织开展实验探究。记得在一次组织学生开展野炊活动中,我们结合浮力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做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浮情况。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浓盐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悬浮现象不明显。对于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当场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案,即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再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处理后,不仅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和现实效果,还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程序。
3.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由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先进行猜想,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各自的结论。通过分组研究讨论,有两组得出的结论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另一组还提出与电流通过的时间长短有关,对前两组的答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综合三组的实验结果,学生获得知识更直接,感受也更深刻。
4.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组织开展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已成为许多物理教师上好物理课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之一,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同步的特点。如,在讲大气压时,马德堡半球实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还有重力加速度,虽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做实验,也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学设计创新,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由学生“一团云雾”向“拨云见日”升华
“一个差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一堂优质高效课贵在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1.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学中一个奇妙的问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刚进入电学章节时,提出了“电是怎么产生的”、“电的作用与危害有哪些”、“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为此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电的世界中飞翔。
2.问题展现的设计。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现象中产生的,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有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时,我们告知学生牛顿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个问题中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3.解决问题的设计。如何解决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是教学设计创新的关键。既要鼓励学生动手开展活动来解答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去理解和感悟,去探究生活中的更多秘密和难解之谜,最终成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成果。
总之,学习、创新无止境,中学物理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 湖北省嘉鱼城北中学)
编辑 申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