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标班本化:因学定教的逻辑起点

2014-05-10邓婷

新课程·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课程标准

邓婷

摘 要:从课程的角度说,因学定教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课程的生本化水平。由国家课程到学生课程,必须经历两个基本过程,即经历校本,直至班本,走向生本。其逻辑起点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基于校本乃至班本情境的课时转化。

关键词:因学定教;逻辑起点;课程标准;班本转化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原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潘永庆先生曾经指出,“学校课程的质量和价值,取决于学校对国家(或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以及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理解,最能发挥育人功能的课程,应该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切合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因此,课程层面上的因学定教,应该是生本化课程建设。从课程的角度说,因学定教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课程的生本化水平。

一、课程生本化的基本路径

在我们看来,生本化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家(地方)课程的生本化,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单就学科课程而言,其实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把“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确立为基本课程理念,因此学科课程的生本化,就应最大限度地将生本化课程理念发挥到极致,亦即首先使学科课程所本有、所蕴含的生本理念加以转化乃至强化。一般认为,由国家课程到学生课程,必须经历两个基本过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化国家课程的班本化。经历校本,直至班本,实质上就是走向生本。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走向生本的关键。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分为五个方面:(1)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细化;(2)课程方案校本化的整体设计;(3)各个层面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校、年级、教研组;(4)学校层面的通用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常规;(5)学校组织编写的教材或者学科(项目)教学指导纲要。创新教育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学习、研究、贯彻国家课程设置目标和要求;第二步,调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评估社区、学校、教师可使用的课程资源;第三步,确定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标准和教育教学实施计划;第四步,组织教师团队研究课程资源和实施学校课程标准;第五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删减、补充、拓展、重构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最终形成学校课程。我们提倡通过单元集体备课的形式,突出以下几个要领:学习、研究国家学科课程的学段标准;调研学生的学习基础,评估社区、学校、教师可使用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的已有教学经验;集合学科教研组专业智慧,确定学校实施国家学科课程的学段、学期、单元(组)目标,以学段、学期、单元(组)为单位制订整体实施方案。

班本化使国家课程更加接近于生本化理想。国家课程班本化是在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调研本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特点、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可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任科教师的教学优势(个性、智慧),对校本化学科课程的学期、单元整体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本班学情,最终确定班本化的学科课程的学期、单元、课时实施方案,包括班本化的学科课程目标(标准)、内容、措施等,形成切实可行的班本化课程。

二、课程生本化的逻辑起点

实现“逻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统一,从国家课程走向贴近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的学生课程,首当其冲的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班级课时化”——确立合适自己学生的课堂目标。亦即,走向生本的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应是将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基于校本乃至班本情境的课时转化。

“国颁”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班本化可呈现三个维度:一是逐级转化,亦即由“国家标准”向“校本标准”,然后向“班本标准”转化;二是逐层细化,即将以学段为最小单位的“概化标准”细化为以学期、单元(组)乃至课时为单位的“细节标准”;三是分类明确,即由面向一般学力水平的“基本标准”细化为涵盖最高标准、一般标准和底限标准在内的“切实标准”,将普适的“大众化标准”转化为适应个性差异的“适应性标准”。当然,不同的教师,或者不同的班级,或者不同的课程,学科课程标准的逐层细化、分类明确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不可否认,“国颁”学科课程标准的班本化在当下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生活中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国颁”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化也并未真正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被大力倡导的校本教学研究或者教师常规教学行为。因此,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讲,“国颁”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班本化应该尽早地纳入学校课程改革的视野,最起码应该从课程改革的高度被重视起来,进而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因学定教。只有进行到了这个层面(程度),才能算是进入了真正意义上课程改革和因学定教。当然,我们并无意于断言时下的课程改革仅仅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亦即在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适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此为导向的外延化的基于新教材的教学改革,也并非批判于直接切入教学层面的因学定教,只是希望“国颁”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班本化能成为区域内实质性的课程改革、真正意义上的因学定教的一种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潘永庆.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J].人民教育,2007(12).

[2]张志勇,刘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创新教育研究10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1.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在职研究生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