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农耕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

2014-05-10李俊卿王鹏飞

关键词:五谷神农农耕

王 辉,李俊卿,王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如此,以传统耕作方式为载体的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着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们继承和传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属于第二类自然,我们营造的景观则属于第三自然—美学自然[1]。农耕景观作为对第二自然的重现和映射,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反映特定社会的人类文化[2]。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展示、保存并传承传统农耕文化,需要我们的探讨和思考,本文将以淮阳五谷台为例进行探讨。

1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1农耕文化的内涵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广泛的文化集成。

中国持续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创造了持久繁荣、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农业生产自古就是治国安民的基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士农工商”的排序也足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农耕的重视;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3];古代皇帝祭祀先农、躬耕藉田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礼制内容,历代帝王都提倡“耕战”,并以“帝亲耕,后亲蚕”的仪式鼓励天下臣民重视农业生产,足见农耕的重要[4];自古以来,“渔樵耕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之一,是千百年中华民族对农耕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读书人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也体现了“耕读传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晋陶潜的《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也描写了隐士心目中田园农耕生活的美好。

1.2农耕文化的特点

农耕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来的文化自然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千变万化,差异很大。中国很早就懂得 “因地、因时、因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创造出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平原到山地高原,农业的地域类型十分丰富多样,与之对应的农耕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5]。

传承性:农耕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原生性遗产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时也是历史的范畴,是在岁月不断流淌中积淀下来的精髓。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村的某些习俗中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踪影。比如,祈年求雨习俗、祭山拜地习俗、开犁开廉习俗、丰收庆典习俗等。

延展性:不同时期的农耕文化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农耕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发展,应当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农耕文化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延展,拓展新的视野和范畴。

2农耕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方式

文化表达首先要对需要表达的文化进行挖掘和提炼,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题。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表达。文化表达的手法有很多种,主要有象征、再现、叙述、隐喻等,归结起来就是“物”、“事”、“意”三种表达方式[6]。

2.1 “物”的表达

物通常指实体性的景观元素,如建筑、植被、材料、器具、石刻、题记等。物质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物质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很多文化就包涵在一件件的物质实体中,将农耕文化中运用的器物直接运用或者通过加工利用,并通过造景的手法加以处理,形成能展现其文化内涵的景观。比如古代农耕文明就体现在一块方田,阡陌交通,一把犁头,几头耕牛和五谷之中。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穗,花开花落,春华秋实,一座柴门、一排篱笆,几间草屋也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

2.2 “事”的表达

事主要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流传下来的地方习俗、民族风俗等事件性元素,他们与生活密切相关,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忙时的春耕秋种,农闲时的聚众联欢;风调雨顺时的拜天谢地,灾祸连连时的祈福等。事既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场景再现表达,也可以通过情景雕塑、景观小品等对事件描述并加以展示。

2.3 “意”的表达

意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难以给予的具体物质化展示,主要通过“物”和“事”的表达,综合体现其中的景观意境。古人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句,展现出一种悲凉的情境;又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也都是通过对物的描述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3五谷台景区的文化表达

3.1五谷台景区概况

五谷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东北5 km处,为淮阳县七台八景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教民艺五谷”的圣地。神农尝百草、艺五谷,日遇七十毒,开创了中国远古农业时代和远古医药业的先河。五谷台高丈余,广十亩,上筑庙宇,正殿供奉炎帝神农氏像,是淮阳仅次于太昊伏羲陵庙的第二大庙宇,也是淮阳的重要历史景观。附近有神农井,为神农教民汲水浇灌五谷而掘。二月庙会规模盛大,是当地重要的民俗节日。

3.2五谷台整体布局

整个景区以五谷台为基点,坐北朝南,按照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形成 “一轴五区” 的总体布局,营造庄严、肃穆、沉稳、厚重的景区氛围(图1)。

表1 五谷园农耕文化表达一览

一轴:中轴祭祀轴。

五区:根据用地条件、功能要求和景观创意,将景区分为入口广场区,以景区入口为起点的中轴带上依次为祭祀区和神农百草园,中轴带东侧为农耕体验园,西侧为五谷园(图2)。

3.3五谷台景区文化表达

通过对五谷台整体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提炼出以神农祭祀为代表的祭祀文化,以神农艺五谷为代表的五谷文化,以神农尝百草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作为整个景区农耕文化表达的主题。通过“物”、“事”、“意”的综合表达,将以炎帝文化和五谷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贯穿融合于入口广场区、祭祀区、神农百草园、五谷园、农耕体验园五个区域中,表现其文化内涵(表1)。

入口广场是整个景区的窗口,是展现整个景区文化内涵的第一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整个空间的感受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感悟。该区主要通过建筑、雕塑、景墙、植物等“物”的形式来表现神农文化。

广场入口正中安放巨型神农氏雕像,作为该区的视觉中心和整个景区中轴景观序列的起点,同时也表达出整个景区的文化主题。雕像后为两块规则绿地,于绿地中各植一棵参天大树,作为雕塑的背景。在绿地两侧的广场上分别放置环形石质景墙,景墙上雕刻神农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生平功绩,供人了解。入口两侧为民俗商业街,展示当地农业产品、民俗文化和工艺品等。

祭祀区主要供人瞻仰祭拜神农氏,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是景区最重要的文化礼仪空间,祭祀区的景观确定了整个景区的文化基调。

以五谷台原址为基点,重修五谷台,台分三层,高10 m,由黄土夯实而成,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以纪念瞻仰为主的神农祭祀区(图3)。祭祀区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轴线自景区大门始,延伸至炎帝庙,长330余米。景区大门、两座花岗岩牌坊,古制神农井、五谷台正台、炎帝庙沿中轴线依次布置。中轴带两侧对称放置展现炎帝功绩的石雕、诗文碑刻;同时祭祀大道两侧种植高大松柏,以及冬青等常绿植物,营造庄重、肃穆、神圣的气氛。五谷台后为炎帝庙,与台前建筑相互呼应,也供人瞻仰祭拜。于每年神农诞辰之日,五谷播种、丰收之时举行祭祀、祭拜仪式,缅怀神农功德。

百草园按照我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对不同植物的理解分类,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园,内植百余种草药。百草堂环抱于五园中,堂前为一小广场,广场前为一水池,名曰药池,药池与广场一柔一刚,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以示万物和谐。在广场之中设神农像、制药器皿雕塑、药墙等。通过在药墙上雕刻的神农氏尝百草等传奇故事,药池之中栽植水生草药。

五谷园:五谷园与农耕体验园对称分布于中轴两侧,共同展示古代农耕文化。五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粮食作物的统称,主要有稻、黍、稷、麦、菽五种。五谷是我国农耕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同时与之相关的牲畜、农具等物也是农耕文化的具体象征,真实的农耕劳动则是农耕文化最直观最深刻的表现。

正因如此,秉持追思先人,感其功绩,续其文化的思想,在五谷园展示自神农艺五谷以来的农耕文化,主要以五谷实物种植和五谷文化综合展馆为载体。在方田之中栽植五谷,阡陌交通,铁犁耕牛,重现古人动土、播种、青苗、尝新、收获、入仓的农耕景象[7]。在文化综合展馆,采用品种陈列、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多媒体展厅等手段,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耕文化,回溯农耕文化发展丰富的历史过程。

农耕体验园:为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农耕,于祭祀区东侧,与农耕文化展示区对称位置设置农耕文化体验区,通过耕种体验、露天蔬菜、果树种植采摘,农具体验展示、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使游客在观赏游玩、亲身体验耕种采摘等劳作乐趣的同时,加深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感受和认识,也对现代农业科技文明的发展和新时期的农耕文化有所了解。

五谷台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标志物之一,集炎帝文化、五谷文化、古医药文化于一体,在景观设计中,以有形的“物”,无形之“事”为表,内含之“意”为里,表里合一,着力突出传统农耕文化。

4 结语

农耕文化的广博内涵使她的文化表达具有多种视角,可发掘农耕文化不同的主题,或回顾农耕历史,或展现田园风貌,或展示民俗民风,不一而足,借助不同文化表达方式和景观设计语言来传递文化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 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 (01):06-17.

[2] 林 菁,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 中国园林, 2009 (9): 19-23.

[3] 唐 珂.农耕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特征[N].学习时报, 2011-12-12(13).

[4] 王 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 中国美术出版社, 2011(02): 706-711.

[5] 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 古今农业, 2010(3): 88-98.

[6] 孙新旺,王 浩,李 娴 .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 2008(8): 37-40.

[7] 陈文华.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J]. 农业考古, 2003(1):105-117.

猜你喜欢

五谷神农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谷益生”聚五谷 速食餐味道鲜
神农尝百草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神农尝百草
大寒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