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光《夔州府志》及其文献价值
2014-05-10熊茂松
熊茂松
论道光《夔州府志》及其文献价值
熊茂松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道光《夔州府志》;修纂;内容体例;文献价值
一、清代夔州府行政区划及道光《夔州府志》的修纂
夔州地区是唐宋时期形成的一个政治辖区,原来所辖范围比较大,主要区域包括川东、鄂西一些地区。近似于地理上的三峡东部地区。清初,由于战争的影响,“顺治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十二。康熙六年,省大宁入奉节。七年,省新宁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雍正六年,升达州为直隶州,以东乡、太平二县往隶。七年,复置大宁、新宁二县。旋改新宁隶达州,改梁山隶忠州。乾隆元年,改建始隶湖北施南府。”[1]2219可以看出,乾隆元年以后,夔州府所属的县有奉节、万县(今万州区)、云阳、开县、巫山、大宁(今巫溪县)六个,一直到清朝末年。
清王朝从康熙时期开始着手修纂《大清一统志》,这充分促进了各省府州县地方志的编修,与以前历代封建王朝相比,清代的地方志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地方志完全走向成熟。据学者巴兆祥统计,清代现存地方志有4 889种[2]。恩成所修道光《夔州府志》在《清史稿·艺文志》中就有记载[1]4292。康熙十二年,蔡毓荣、钱受祺等修成36卷《四川总志》,开创了四川地方志的先声,从而带动了各个府州县志的纂修。有清一代,夔州府共修有《夔州府志》三部:第一部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夔州府志》,十卷,吴美秀主修,程溥等纂;第二部是乾隆十一年(1746)的《夔州府志》,此志书十卷,崔邑俊修,杨崇、焦懋熙纂;第三部是道光六年(1826)的《夔州府志》,吴潜修,刘德铨纂。三部志书以道光《夔州府志》晚出,最为完备。
恩成修,刘德铨纂的道光《夔州府志》共计三十六卷,卷首一卷。恩成于道光三年(1823)任夔州府知府,到夔州府上任后,整修城郭、学校、仓储、水利等工程。第三年,约请德铨和同僚商议重修府志一事,大家一概同意。遂在夔州通判府设修志局,聘请刘德铨为总纂,夔州府通判李铎(汉军镶红旗人)辅助其事,三月完成此志书,道光七年付印,为夔州府在清王朝最后一部志书。
道光《夔州府志》共分为36卷(又称为“门”),分为:星野、沿革……古迹、金石、寺观、艺文等,部分卷下分有细目。对于道光《夔州府志》的内容史料,刘德铨曾指出:“新志之所增者,多旧志十之四。”[3]序文但实际上远不只是增加了十分之四,据笔者统计,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夔州府志》都在25
万字左右,与道光本《夔州府志》相比,内容上不够全面,虽也包含有部分诗文,但收录仅是很少一部分作品,而道光《夔州府志》则达到72余万字,几乎是前两部志书的三倍,编纂者不遗余力,广为搜集,加进了大量史料,特别是其中的“艺文志”占据了整个志书的一半以上的篇幅,收录了大量的诗文。
对于道光《夔州府志》的修撰缘由,夔州府知府恩成在其序文中指出:
……国家承平百八十余年矣,道一风同,弥纶罔外,况夔州巫峰十二,灵秀所钟,人才叠出,重以国学、乡学造士选士,俾争自濯磨,以底于有成者,或处山林而为出群之彦,或著功业而垂不朽之名,以及孝子、顺孙、贞女、节妇不可枚举,而高人杰士览赤甲、白盐之胜,羡阵图、滟滪之奇,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者,所在皆是,不有以志之,是使朝廷之教化不彰,闾里之仁风不著,而数十年循良、政绩亦无以昭示,来兹顾久而后举者何也?……以成此书,庶几上彰朝廷教化之盛,下著闾里仁风之溥,数十年循良、政绩有以垂师资于无穷,……[3]序文
恩成在此指出了修志的主要原因在于夔州府在明清时期已经修过多部志书,自己主持修志是承续传统,因为“夔州巫峰十二,灵秀所钟,人才叠出,重以国学、乡学造士选士,俾争自濯磨,以底于有成者,或处山林而为出群之彦,或著功业而垂不朽之名,以及孝子、顺孙、贞女、节妇不可枚举”,如果不修志,就会“使朝廷之教化不彰,闾里之仁风不著,而数十年循良、政绩亦无以昭示”,修志以后就会“上彰朝廷教化之盛,下著闾里仁风之溥,数十年循良、政绩有以垂师资于无穷”,肩负起自己的守土(做官)的责任。而参与修纂的前任四川茂州、直隶州知州黄陂、刘德铨则指出:“天子统一寰区,有一统志,直省有省志,列郡有郡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大小不同,其为记事则同。州县志备郡志之采择也,郡志备省志之采择也,省志备一统志之采择也,一统志备国史之采择也……是故征文考献,守土者之责也。”[3]序文刘德铨则明确指出了修志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和省都在修志,夔州府也需要修志,以备国家采择选用。同时,征文考献,也是守土者的责任。
此志光绪17年(1891)出有补刻本,奉节县地方志办公室和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整理出版了新式点校本,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便于阅读和研究。
二、道光《夔州府志》在体例上的传承与优化
中国历来有秀智的传统,但形势和内容并不统一,明朝志书大盛,为便于统一管理,朝廷在永乐十年(1412)和十六年(1418)两次颁发《纂修志书凡例》,对地方志书修纂的体例作出具体的明确规定[4]。清顺治年间贾汉复等纂成50卷《河南通志》,后来的《大清一统志》依其体例编纂,《河南通志》也成为各地方志的范本。“今方大修《一统志》,由县而州,而府而省,各籍其所属,以上于史馆”。[5]序文我们可以通过明清《一统志》和几种《夔州府志》的比较,看出《夔州府志》在修纂体例上的传承与优化。
几种《夔州府志》和明清《一统志》体例比较表
正德《夔州府志》《大明一统志》康熙《夔州府志》乾隆《夔州府志》道光《夔州府志》《大清一统志》 卷一沿革郡县名形胜 风俗卷二城郭 街坊邮驿 关梁卷三山川 土产卷四户口 田地赋税卷五祀典 惠政卷六公署 学校书院卷七宫室 陵墓古迹卷八名宦职官题名卷九人物 科贡荐举 孝节义勇卷十武备职官题名卷十一诗卷十二文制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宫殿宗庙坛壝馆阁苑囿府第公廨监学学校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迁谪留寓人物科甲题咏卷一序文 总裁 凡例目录 正讹 舆地沿革 分野 疆域古迹 形胜 风俗明景 武功卷二创建 公署 学校坊表 城池 驿递铺舍 楼阁 关梁惠政 武备卷三食货 赋役(上)卷四赋役(下) 物产卷五祀典 坛遗 祠庙寺观 茔墓 秩官(上) 镇营卷六秩官(下) 宦绩卷七人物 科贡 辟荐名贤 孝义 隐逸侨寓 武略 贞节敕封卷八艺文(上)赋 表 状 郡记卷九艺文(中)序 祭文卷十艺文(下)五言古 五言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歌词卷一序文 姓氏 目录 要览 翼轸 舆地星野 山川 沿革卷二疆域 形胜 古迹 名景 公署 学校风俗 坊表 楼阁 关梁卷三赋税卷四赋役 盐茶 仓储 物产 惠政 驿递铺舍 祀典 祠庙 乡饮卷五秩官卷六宦绩 科贡 人物卷七镇营 武略 武功 孝友 忠义 贞洁隐逸 侨寓 敕封 仙释 寺观 茔墓卷八序文 赋 表旧郡记卷九新郡记 邑记卷十五言古 七言古五言律 七言律五言绝 七言绝歌词 外纪夔志源流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山川水利户口赋役蠲政仓储关梁榷政物产盐茶风俗学校祠庙典礼武备武功置邮秩官政绩选举封荫人物流寓列女坊表纪事陵墓古迹金石寺观艺文图表分野建置沿革形势山川风俗土产城池学校职官户口田赋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
通过上表,分析得出以下两点:
一是明代正德《夔州府志》和清代康熙、乾隆《夔州府志》采取纲目体。正德本与《大明一统志》的分目基本一致。但正德本的卷目不能直接反映大明《一统志》的相关内容,显示出其存在缺陷。康熙本反映的内容也不够全面。乾隆本纲目比较混乱,分目很多是《大清一统志》里没有的,不便于《大清一统志》取材。
二是道光本则采用平目体。在继承前几部旧志的体例上,化简归纳,力求与《大清一统志》体例一致,便于其取材,在顺序上虽有不同,但能反映夔州府的地方特色,涵盖了《一统志》的取材门目。道光本采用平目体设计,体现出纂修者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设想。
三、道光《夔州府志》的文献价值
历代以来,三峡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专门记载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文献并不多见,只有一些零星的文献史料散存于不同类别的史籍中,难于梳理。至道光《夔州府志》,由于不断充实前志的内容,对夔州府及其下辖各县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物产、风俗等方面的信息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具有夔州通志的性质,保存了许多已经散佚的史料。
由于“夔东十三家”军和张献忠余部在夔州地区坚持抗清,使得这一地区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清朝前中期,政府不得不施行招垦政策,以恢复社会生产,对此道光《夔州府志》多有记载:“顺治十年,准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5]89夔州府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招民垦荒:(云阳县)“杨允昌,……康熙三年知云阳,披荆棘,开城垣,招徕抚字,士民渐归……”“崔邑俊,……雍正五年,楚省饥民入川觅食者日以千计,公禀报上司,檄饬拦阻,公毅然将不可阻之故禀报上司,复恳飞咨楚省,严饬前途州县各为安恤。其已至者,公捐俸赈粥,躬亲料理,劝谕前行,病者给以药饵,毙者施以棺木,一时歌声载道,无远弗届。”[3]353
三峡地区历代以来盐业发达,两千多年以来,峡区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煮盐贩盐谋生。直至清代,夔州府所属各县盐业经济仍然很繁荣,道光《夔州府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所属各县盐井数量、煮盐灶数、煎盐锅口数、征收税款以及行销情况等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盐业经济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万县盐井十眼,灶二十八座,锅二十八口,共榷课银一百零一两二钱九分六厘,水引一百九十五张,陆引一千二百零一张,共征税银九百九十一两一钱二分七厘四毫,于本县并云阳县买盐,运至本县行销。
开县盐井五眼,灶七十五座,煎锅七十五口,共榷课银一百八十七两五钱,水引一百九十五张,陆引一千八百张,共征税银一千一百五十四两二钱九分五厘,于本县并云阳县买盐,运至本县行销。
大宁县盐井二眼,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锅一千零八口,共榷课银二千零一十六,水引四百六十三张,陆引二千一百九十五张,共征税银二千一百七十四两四钱三分三厘,于本县买盐,在本县行销。……[3]128
夔州地区地处三峡要冲,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于巫文化的记载,始于《山海经》,但后世记载三峡地区巫文化的很多文献都已湮灭,道光《夔州府志》搜集了三峡地区有关巫文化的一些记载,虽不够全面,但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其人豪侠,其俗信鬼,其税易征,其民不偷。李贻孙《都督府记》
民力农桑,佐以鱼罟,俗颇信巫。《万县志》
夔州,管子曰:“水弱而清,其民轻果而好诈,士女治麻楮,不事蚕桑。男子刀耕火种,不知文学,信巫鬼,重淫祀,云安军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3]132
道光《夔州府志》“武功志”卷收载了大量白莲教起义的战争情况和地方乡绅民众的史料,取名曰“平定教匪”,全文达到五千多字,其后还附有不少奏议、文牍等。本志是清代地方志中搜集白莲教起义史实最为详尽的一种,对于研究白莲教起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如记“平定教匪”:
乾隆六十年冬,白莲教匪首逆刘之协令其党于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州县往来煽惑,传教作乱。嘉庆元年九月,四川达州奸民徐添德与其弟徐添寿及王登廷、张泳寿、赵麻花、汪瀛、熊翠、熊方青、陈侍学作乱于亭子铺,东乡县奸民王三槐、冷添禄与张子聪、庹向瑶、符日明、刘朝选、汤思蛟、张简作乱于达州之丰城。其时四川官兵半调赴湖南苗疆,惟署四川总督侍郎英善率在川官兵及乡勇剿之。十月,徐添德之弟徐添富作乱于太平之城口,川北道李鋐、太平营都司谢开先擒斩之。十二月,上命四川成都将军观成自湖北回川协剿川匪。
十二月,四川巴州奸民罗其清与弟其书及苟文明、鲜大川作乱于方山坪,通江县则有冉文俦与其侄添元、添泗及王士虎、陈朝观、李彬、杨步青、蒲添宝、景英作乱于王家寨,太平县则有龙绍周、徐万富、龚建、唐大信、王国贤作乱于南津关,达州首逆徐添德、东乡首逆王三槐、冷添禄等陷东乡。命陕甘总督宜绵率师入川总统军务。
二年二月,陕甘总督总统宜绵攻破太平南津关,遂至东乡,与署四川总督侍郎英善、成都将军观成克复县治,首逆徐添德、王三槐、冷添禄退踞金鹅寺。时湖南苗疆事竣,命署广州将军襄男伯明亮署领侍卫内大臣子爵德楞泰入川,与总统宜绵会兵攻金鹅寺,徐、王等逆又踞重石子香炉坪。署四川总督侍郎英善调署陕甘总督,以总统宜绵兼署四川总督,令重庆镇总兵官百祥攻冉文俦于通江县之王家寨。贼遁入巴州之方山坪,与罗其清合,总兵官百祥领兵勇剿之。
十二月,经略大臣额勒登保等驰报三省肃清,时贼中巨憝悉就歼擒,党与亦均殄灭,奉旨:经略额勒登保督封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参赞德楞泰晋封为一等侯,并各加太子太保衔,赏用紫缰;总督勒保晋封一等伯,其余将领明亮、赛冲阿、杨遇春、罗思举、杜涵,疆臣惠龄、吴熊光等酌加懋赏。[3]215-218
详细记载了从乾隆六十年冬到嘉庆七年十二月八年多时间里白莲教起义军在整个川东地区的活动和清王朝镇压起义军的历史事实。内容极为详实具体,为我们研究发生在清朝中叶的白莲教起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三峡幽深秀美,山峰险峻,历史上描写三峡地区的优秀名作极多,所以编纂者在志书中特别注重收集整理,如以“白帝城”为主题的就收录了从唐朝的陈子昂到清朝的陶澍作品39篇。另外,在金石、人物、山川、关梁、古迹中,还附有众多诗文。全志书长达80余万字的史料,对于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农业经济、移民历程、文化源流、人文景观、战争险阻、古迹名胜、城镇发展、水利水文、人情风俗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很多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
四、结 语
清朝从1686年设馆修纂《大清一统志》,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至1842年完成。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大清一统志》的修纂不断完善,各地方积极为《一统志》筹措材料,不断翻修本地方志,也使得本地方志日趋成熟。道光《夔州府志》在前志的基础上,内容不断充实,体例不断完善,突破了以前几部志书体例设置的局限,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体现出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构想。著名方志学家巴兆祥教授认为,清代地方志成熟主要表现在“数量浩繁,品种齐全,内容详实,体例精审”上面[6]111,道光《夔州府志》确属“内容详实,体例精审”,以一部府志的形式表现出了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
道光《夔州府志》全面而详尽的记载了夔州府及其下辖六县奉节、云阳、万县(今万州区)、开县、巫山、大宁(今巫溪县)地区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地理、人物、物产、风俗、民生等方面的信息,该书还记录了前代及相关地区的人物和事件,广泛援引多种典籍,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1]赵尔巽,等.清史稿·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庄威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2).
[3][清]恩成.夔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郭作飞.明正德《夔州府志》点校读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4).
[5][清]劳必达,修.陈祖范,纂.雍正《昭文县志》[M].雍正九年刻本.
[6]巴兆祥.方志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朱 丹)
Onand its Literature Value
XIONG Maosong
is richer in content and better in style with its continuation of the former chorography. With its close relation to,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sources of the latter and shows the maturity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in Ding Dynasty.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local chorography abou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an important local record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ancient Kuizhou. With its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value, it is of use to know the history of ancient Kuizhou.
; compilation; content style; literature value
K249.3
A
1009-8135(2014)0014-05
2014-05-19
熊茂松(1973-),男,重庆开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博士生,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地域社会史、历史文献与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