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5-09祁国梅

教师·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荒漠化创新能力思维

祁国梅

摘 要:新课改要求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地理学科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势,应通过重视学生实践,倡导奇异思维,创设新颖情境等途径改变师传生受的格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必须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最主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地理学科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更具优势。首先,自然地理描述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人文地理涉及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五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还可以促使学生去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各种图表,要求学生具备读图、识图及从图表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对这些方面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足见,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贯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倡导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既具有创新能力,又独具个性。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视学生实践,改变师传生受的格局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基本是越俎代庖代学生思考,而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是一种师传生受的格局,导致有些学生难以消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人在教学中不急于将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面对各种地理现象,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引导使其独立地探求对他们来说完全新颖的知识,使学生想一想、动一动、议一议。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荒漠化”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哪里?②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我们学校所在地荒漠化是否已发生?④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通过不断设疑,并分组讨论,变学生听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总结出结论。再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讲到气旋与反气旋中气流流动方向时,可让学生先画出闭合等压线,再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根据所学知识“水平运动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就可判断出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流动方向,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2.倡导奇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

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时,想得多、想得开、想得奇、想得妙,不被已存的经验所束缚,充分体现理解问题的敏感性、洞察性,思考问题的灵活性、独创性,开放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激发求知欲,促进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去解决难点,让学生去挖掘隐线,探索悬念。如高中地理《必修3》中讲对“地球村”的理解,引导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交通事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大方便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有的说,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淹没了沿海一些地区,这样使地球显得小了;也有人认为,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因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有人说,土地的沙漠化日趋严重及大量的水土流失,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小了……这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的角度来独立自主地探索,新见迭出,创意扑面。

3.创设新颖情境

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人地关系,正像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精心创设情境不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如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布置命题,师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共同做收集调查工作。如在讲“农贸市场新景观,农田整治新面貌”时,先让学生收集甘肃省临夏县土桥镇周围与此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中将综合后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大家提出新见解、新建议,以此激趣,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学会收集地理信息,而且培养了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同学们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热血沸腾,感觉“世界真精彩,家乡多么美”。一种不断探究发现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意识在潜滋暗长,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而萌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创新欲望。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

猜你喜欢

荒漠化创新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