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014-05-09李英丽
李英丽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依据新课改所倡导的思想开展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随时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思想,努力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根据学生好玩心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知识有时候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无趣,甚至会厌烦这门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趣味环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我们就可以用扑克牌来代替正数和负数进行游戏,用红色的扑克牌表示正数,用黑色的扑克牌表示负数,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抽出扑克牌,一人抽出两张,然后将其相加,谁的结果大谁就赢了。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正负数的加减运算能力。
2.通过开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在某些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倾听,不要急着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交流来寻找最佳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优势会得到最大的发挥,积极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开心中的疑惑,所以,这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小数时会遇到小数点后末尾数是0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认为这个0完全可以删去,事实上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讨:第一,0.7与0.70分别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区别?第二,0.70与0.7相等吗?第三,如果要求0.597保留两位有效小数会是多少?第四,70%化成小数会是多少?第五,4.04+3.96等于多少?经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同学们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尾数0能否去掉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题目要求保留小数位数的时候0不能去掉,而百分数化小数或计算结果时尾数0可以去掉。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氛围,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困惑,使他们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增进友谊、提高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做出肯定,也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改正。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足量的正方体纸盒,然后让每个小组将纸盒一一展开,并做好记录,找到多种不同的展开方法,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这一方式,不但可以开发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形成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智力和发散性思维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教师可以通过试题的收集和编写,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可运用材料、因果发散、集体思维、假象推测等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注意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学习,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和创新能力,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数学学科本身以理性知识为主,传统教学只注重逻辑思维的练习,缺乏相应的图形说明,学生自主探索的环境欠缺,导致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函数运用以函数拟合为主,再进行模型的建立。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找出最优的目标,就是虚用函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对同一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些不同解法,或利用映射,或利用图像模型,或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结论,自主检索所需信息,通过自主建构,进行创造性学习,并从学习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真正达到自主学习数学的目的。如在学完初三数学“点的轨迹”的内容后,学生明白了轨迹实际上是射线或者直线,但学生对“轨迹”并没有什么概念。这时我们可借助几何画板来解决。通过画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由点动态组成射线或直线的过程,并从旁显示轨迹中点的各种形成条件,这种动态化“有图有真相”的演示方式能更便于学生理解,比起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吉林省磐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