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方式
2014-05-09丁志云
丁志云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1.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齐读。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教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这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
2.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都来比试一番!可想而知,学生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
3.淡化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阅读技巧是指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再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重点部分,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阅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永远受学生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这样他们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学生在读起句子时,就会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阅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泰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