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2014-05-09高建平
高建平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以教师为本,注重人文内涵
学校是基于知识的教与学的文化组织,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管理,所以校长必须对每一位成员实施人文关怀,要不断地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每一位教师的内在需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能,为学校多做贡献。民主是构建一个和谐校园的前提,只有民主管理才能使教师心平气和、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个体的科学发展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是必然的选择。
(1)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根据自己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武装教师头脑,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确定发展性的培训计划和学习计划。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指示,主动地进行知识更新、自觉地拓宽知识领域并把新知识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益。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日渐严格,学校必须加强校本教研,多给教师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源源不断地用新知识把教师武装起来,走综合、创新、专家型教师之路。
(2) 以德修身,塑造良好师德形象。“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师心、师德、师智和师能。师智、师能对学生的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教师的师德,不仅仅作用于一个学生,而是作用于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它不仅仅对学生的现实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影响。因此,教师要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影响学生,“要正人,先正己”,时时、处处、事事都能率先垂范,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3)搭建平台,体验职业幸福。教师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促进职业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管理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对教师的生活、健康状态的关注,又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和引导,以期激发其更持久的职业信念。为此管理者要拥有一双慧眼,树立服务理念,善于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教师会、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与教师情感沟通,发现并指出教师工作的长处,使其强化这种正向的自我认知。让教师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验人生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
2.以学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让他们感悟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地探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教学思想和方法:①教给学生最好的知识是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品质,即:仔细认真、勤奋刻苦、专注坚毅等学习品质。③课堂内必须重视看、听、思、问、动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强化次数。④课堂外必须重视吃、睡、玩、劳的合理安排。成功的教育经验是:只有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情趣,增强战胜自我、控制自我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家庭、社会给他们放飞的蓝天,让他自由成长、自然发展,形成各自的特征,发挥各自的特长,彻底改变学习方法,转变学习观念,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独立自主、自主参与、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为走进社会大熔炉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克服传统的旧观念,切实做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坚持对后进生“低起点、宽适度、低阶小坡度、稍难度、促提高的原则”,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吸收消化”,做到“堂堂清”,并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
(3)在教学中要做到“五放手”。①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②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④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⑤结论和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构建。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手脑并用,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乡教育管理中心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实施“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建立富于个性风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老君坡乡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