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视角下有效促成青少年学生发展需要简析
2014-05-09尚文进
尚文进
(江苏省如东县茗海中学 ,江苏 如东 226406)
1 辨析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
人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其本质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学生的发展需要就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一种需求。谈到“需要”一词给人更多的理解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它源于学生本身,所以“需要”——我们可以理解为内因。而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外部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一种保障,我们将其则可以理解为外因。因此,有了内外因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课程理念就有了可能,其本质就是为实现课程目标在服务。
2 从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理解学生发展需要
2.1 运动参与
2.1.1 参与广度需要 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向学生逐步渗透与终身体育有关的思想,在实践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运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一些喜闻乐见的项目,如健美操、花样跳绳、乒乓球等,其难度系数小,易于学生普及与开展。以我校为例,我们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统筹安排三个年级,具体到每个学期,细化到每个单元,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亦有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内容覆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通过三年的课内学习,课外(大课间、活动课)消化以后,学生体育锻炼时虽然只能说是花拳绣腿,但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知识参与的广度需要。
2.1.2 参与深度需要 坦率的说,在现有的教材中学生能“玩”的项目可以说是玲琅满目,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很广,但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运动项目都有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趋向,他们都有自己钟爱的活动对象(运动项目),更希望把有助于张扬自己鲜明个性的运动玩得更精彩、更时尚、更有内涵,比如街舞篮球就是学生运动参与深度需要的一种外在表露。再者,教育部颁布的“体育艺术2+1项目”规定: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里所要求的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其本质就是一种运动参与深度需求。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介绍与该运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以此来提升学生运动参与的欲望,长此以往即可满足学生运动参与深度的需求。以我校七年级篮球教学为例,我们有序地将篮球球性练习、基本站立姿势、起动、原地运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女)、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男)、移动步法等内容放入学年教学计划(共计12课时),一年下来,学生的篮球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组织的班级篮球赛成为我校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看点。
2.2 运动技能
2.2.1 质的需要 每一项运动都由若干个简单的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要领,要想完成得规范、流畅、安全,必须要符合他的动作结构,比如轨迹、速度、节奏、力量等,这就是学生对运动技能的一种质的需求。这种质的需求可以满足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有效掌握,在表现形式上就是做到轻车熟路,水到渠成,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篮球运动中的飞身灌篮,空中换手抛投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规范教学行为,不能囫囵吞枣,特别是运动技能新授课的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规范的动作表象,以此为基础来强化学生对运动技术质的理解与把握,最终达成掌握高质量的动作技术。
2.2.2 量的需要 运动技能虽说是千变万化,但在日常的学习中还是有章可循的,有些运动技能其本质就是一种技能迁移,比如武术运动,其中有很多的摔法、腿法以及攻防技等技能。学生掌握得运动技能越多,运动技能储备得越丰富,他们就会学得轻松愉悦,玩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因此,学生对运动技能有一种量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普遍性,简单地说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无论难度系数高低,容易开展与否,对于他们来说,多掌握一点总比少一个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动作,特别是一些流行元素高的、吸引学生眼球的运动,比如时下风靡的“骑马舞”、乡土特色的“竹竿舞”“花鼓舞”等。
2.3 身体健康
2.3.1 体格需要 谈到体格,首先让人想起到是身体形态、身体姿势等外在表现。这种外在的表现能凸显人的气质,给人最佳的第一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们自然对于这种外在的美有着极强的需求,体育运动既能塑造良好的健美体形,又可以让他们身姿挺拔,高大伟岸。同时科学研究也证实: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所以,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与形体训练有关的运动项目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比如瑜伽、健身操、队列队形等,来塑造他们期待的体格。
2.3.2 体能需要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二是人体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等。体能是人体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体能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体育学习的效果。学生对于体能的发展需求也是现实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选择地安排一些体能训练,比如课课练中的单足跳、仰卧起坐、加速跑等,以此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的体能,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
2.3.3 机能需要 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血压、脉搏等,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肺活量等。而青少年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高峰期,身体各器官系统是一种渐趋完善的状态,比如肌肉力量不断增强,骨骼的骨化过程趋向完成等,因此他们对自身机能日趋成熟非常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注意到这些问题,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的教学与训练,不要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应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学练方法来进行。比如在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时,适宜安排克服自身体重的引体向上(或是斜身引体)以及单足跳等跳跃练习;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时,尽量不要做长时间的憋气练习等,以免给发育中的孩子带来伤害。
2.4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4.1 耐挫需要 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会心理失衡,行为出轨,甚至酿成悲剧。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耐挫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安排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比如定时跑(耐久跑)、跳山羊、心理拓展项目(爬毕业墙、高空后倒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磨练其意志。
2.4.2 交际需要 作为学生来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时间是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他们需要与之交往、互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体味体育运动中酣畅淋漓后的那份惬意,同时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体育学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交际需求提供一个平台,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2.4.3 调控需要 青少年学生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思想形成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思想和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变得更敏感、更复杂。面对应试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其思想、心理和情绪变得不稳定,在一些事件面前,经常表现出喜怒无常,然每每冷静之后,常常会后悔不已。他们的确需要调控自己情感情绪的能力,以此来控制自己遇事冲动莽撞的可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时地穿插一些专题讲座来渗透情绪情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心胸。此外,利用一些比赛来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能直面比赛的失败,能直面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平静地接受现实,用一颗平常的心来看待与他人的较量。
3 结 语
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割裂开,同时还需要我们一线体育工作者科学合理的拟定目标,借助身体练习这个载体,利用体育教学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