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难点——从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的难点看建立专业工作室的必要性
2014-05-08余瑶YUYao
余瑶YU Yao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州510310)
0 引言
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还有待提高。而采用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拓展引进教师渠道,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对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能为学校带来很多实践培训的新创意和丰富的市场信息。
1 中职院校教师轮训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院校的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的比例非常低,且进展举步维艰,追溯其原因主要有:
1.1 相关规定尚不完善 目前尚没有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的制度保证,也就是没有对其实践的要求、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制订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没有予以制度化。
1.2 教师轮训方案的缺失 目前中职院校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教师轮训机制,致使人员难以调配,大部分教师因无人替班而无法参与实训课程。中职院校由于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及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建设始终是薄弱环节,逐渐与不断增加的生源相互矛盾。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较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实践,经常因为缺乏代课教师而难以进行。如果增加代课老师又会出现实践进修结束后师资过剩的情况。表面上看是由于教师匮乏引起的,但笔者认为,这并非症候所在。而缺乏科学的专业教师学年(学期)轮训方案才是真正的原因。
1.3 缺少合理的实践计划 当培训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需要时,再好的设计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训也就事倍功半。教师实训若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极易在实践过程中步入歧途,最终造成实训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大多数中职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训往往迫于教育形势而不得不“走过场”,真正参与一线生产活动的教师非常少,而大部分教师均是打着参观学习的旗号应付差事。最终结果当然是大部分教师不能按计划履行实践任务,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正是由于缺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密计划,实践方案也缺少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使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缺乏目的性,很难保证实践的有效开展。
1.4 缺乏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的供需对接不畅通,导致企业不愿意主动提供技术岗位为教师的实习与培训提供支持,当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积极探索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但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对企业的技术和创新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难以形成平衡状态。
1.5 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设计行业的每个项目历时都需要1个月以上,例如服装项目是需要一个季度才能了解到完整的项目开发全过程,而且设计师与企业要有一个月的磨合期,磨合期刚过实践进修也就结束,因此这样的实践期间教师所学到的内容不多,后续客户所需要的设计调整接触不到,而这个环节确实是设计中的关键。
1.6 教师自身意识欠缺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中职教师,工作成绩取决于其本身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会有责任心,有责任感就会把工作做好、做扎实,并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职校教师培养机制,关于中职教师任职资格、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制度也尚未健全,导致中职教师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教师不能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意识不到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能力的引导作用;有的教师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理念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仅凭一纸文凭高枕无忧,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致明显落后于现代教育体制;有的教师对到企业中顶岗实训的意义理解片面,认为到企业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的文化、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1.7 待遇问题 今天教师的定位和内涵已不同往昔。对很多教师来说,教书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以提高教师待遇,但在许多地方仍难以实现。当前教师队伍体量超大、知识对人生命运影响有限,以及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失控,使教师这个职业很难维持知识引领者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若人们依旧把更多的社会道德担当寄托于教师身上,无疑是漠视了现实。虽然教师依旧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也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当人们依旧把社会道德模范这样宏大高尚的责任加之于教师身上,无疑使教师不仅承担了生活负担,而且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 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校内成立专业教师工作室更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和进修。其实成立专业工作室在高校中已是非常普遍,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集美公司”早期就是一个教师的设计工作室,华农的“黑天工作室”等都是成功案例。笔者结合现实条件总结分析了成立设计工作室的优势:
①专业工作室是教师大胆尝试的产学研基地,这些工作室包括了项目承接、教学实践、参赛培训等功能,为教师提供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以达到一次次产生质的飞跃的理想平台。
②设计与市场的链接相当的紧密,在校的教师能接到市场项目的不在少数,而我们的学生正需要这些实际项目的实习训练,这样的资源完全可以对接,达到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发展。使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累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设计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形成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③专业工作室在硬件方面投资少,部分资源可与实训室共享。软件方面学生可通过面试筛选完成设计的技术要求。需要非常专业和前端的设计资料,包括书籍、杂志、以及最重要的实际案例,这些在工作室的运作中会慢慢积累,成为学生的专业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及时对口的专业资讯。
④工作室可以教师的不同特长而建立,形成专业的细化发展,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实包括两个方向,即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非常少的学生能做到这两个方向都很优秀,而这两个方向的市场需求也是旗鼓相当,因此可以利用工作室的侧重倾向将学生培养得更专、更细、更对口。
⑤免去了教师下企业的磨合期,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实践进修时间的长短与教学任务多少之间的矛盾,也可为学校节省部分费用。
⑥工作室能让教师与学生更有归属感,教师在工作室里可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要经过工作室教师的面试,进入工作室的学生持有学习证书,且有优先参赛的机会,这些规定都可以让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同时也能体验紧张而且真实的面试过程。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力和危机感,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
⑦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学校能建立奖励制度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教师主动承接市场项目,教师将由被动的实践学习转变为主动寻求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教师如果有学生团队配合协调,就可以承接实际项目,在此过程中还能训练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实际公司的运作。
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前期主要是投资探索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经济效益可能很小甚至不可预料;中期逐步走上正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将实现一定的利润,基本满足自身发展及小规模活动经费等需要;而到后期,以专业公司的形式向前发展,实现新的飞跃,将能给学校创造较大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看:通过各专业工作室的实践培训,真正为社会提供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这将大大提高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将吸引更多的学子慕名而来。到那时,学校将是名利双收,专业工作室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推进器,而真正实现培养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奋斗目标也指日可待。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教师能承接项目为何不直接在课堂上以项目教学的方式操作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没有学校的制度保障,容易被认为是“利用学生赚钱”;②承接项目的收入分配方式没有予以制度合法化;③未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学校的现有资源。
因此,建立专业工作室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原则,且有预期发展计划地将学习型工作室逐步转变为实践型工作室,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队。可以由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向学校申报,学校需建立申报资料审核的要求与细则。工作室所承接的项目按税点上交学校,其余部分由工作室教师按学生工作比例分配,其中包括教师费用以及工作室运作经费。学校以工作室扣税的多少对工作室进行奖励,扣税越多奖励越多。每学年工作室需要进行年度总结、推出作品集和作品展,以提高工作室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践虽然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实训经验,但这种培养方式形式单一,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成本较高,而且校企之间合作关系不稳定,笔者建议中职院校应该基于本校现实条件成立专业工作室,使得教师培训与市场形势挂钩,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岗位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1]袁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02).
[2]杜孝楠.浅谈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0(18).
[3]王鑫.基于教学一体化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