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水事件”

2014-05-07刘武、王衡、白丽萍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兰州市水务兰州

刘武、王衡、白丽萍

如果没有发生“4.11”水污染事件,兰州市政府这几天可能正掀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五城联创”活动的一股小高潮。

4月8日,兰州市政府发布《致市民的一封信》,提出今年这一创建目标。

4月9日中午,久未降水的兰州下起了小雨。4月11日下午,兰州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布自来水苯物质超标的信息。全市震惊,市民抢购饮用水,没有饮用水就抢购饮料。

这之前,有关兰州的一些新闻受到舆论关注,如3月6日有人爆料自来水有异味,3月27日兰州火车站附近突现遍地砖头,3月28日兰州地铁开始施工,等等。但“4.11”水污染事件,在舆论上盖过了之前的一切。

4月11日下午,兰州市政府宣布水污染事件进入应急处置状态,甘肃省委省政府也采取应急措施。

4月11日、12日,国家环保部、国家卫计委委派的官员和专家陆续驰援兰州。

4月15日下午3时,兰州市政府宣布:应急处置转入正常状态,今后对出厂自来水检测中增加对苯物质的检测,每月通报一次。

苯之问

“黄河源水有没有被污染?”这是此次水危机之初,兰州人最为关切的问题。兰州市政府部门和兰州水务运营商威立雅公司,首先排查的也是黄河源水水质。

4月11日,事故调查组确定一水厂至二厂北线自流沟水体被污染。

4月12日,兰州市和辖区相关人员在西固区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指出,兰州石化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输水自流沟。

这种说法在4月13日下午兰州市新闻发布会上有了更新: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含油污水来源于原兰州石化在1987年、2002年两次事故中泄漏渗入地下的渣油。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副组长郑志强口头发言时也表示:“当然,兰州石化平时‘跑冒滴漏的因素也无法排除。”

油污如何能进入封闭的自流沟?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金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们判断油污可能是通过伸缩缝进到自流沟内。”

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董事长姚昕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自流沟中间的沉降缝是由一定材料填充的,填充材料被污染物溶解。兰州威立雅正在对发现苯超标的4号自流沟,以及存在隐患的3号自流沟,进行重新敷设球墨铸铁管道及管件,“新管线将确保15年至20年供水安全。”

“自流沟”下面,有没有其他管道?

4月11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闫晓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兰州石化的一些管线与自流沟有交叉,从自流沟下面穿过。是不是管线泄漏造成这次苯超标,还在排查。”

3月初兰州自来水异味事件与4月份此次苯超标事件是否有关联,也是困扰市民的问题。

在兰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闫晓涛对此解释较为详细:“将3月8日的取样送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检测,现在结果表明异味系冰雪融化导致草根、树根、藻类发酵的化学物质引起,与苯含量超标无关。”

因此,闫晓涛认为,“至少可以保证到3月8号之前的水都是正常的。”不过,闫晓涛在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陈述时,也无意中透露了兰州市饮用水安全监管的漏洞。

闫晓涛说,威立雅对4月2日的水样进行苯物质含量检测实属偶然,是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在规定检测之外的工作。“3月8日我们检测完了,其实4月份我们完全可以不用检。如果我们此次不检测苯物质的话,苯是无色的,还带有芳香味,难以被发现。”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翟远征对此表示:“这样的安全漏洞大量存在,在许多城市,一些监测系统形同虚设。”

此外,“为什么在18个小时之后才发布信息?有没有瞒报?”苯污染事件前几天,兰州市民和媒体都存在这个疑问。在兰州市的新闻发布会上,闫晓涛解释说:对苯超标的结果进行复检确认需要时间,确认之后再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

第二水源之可能性

在兰州,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油污干道管线,西起西固兰州石化,经市中心往东,全长26.77公里。这条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管线,已超期服役。

2004年,民盟甘肃省委研究室主任王式,作为全国人大黄河兰州至白银段污染调查团的成员,就注意到,这条超期使用的油污干管随时可能会给兰州市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004年10月18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甘肃省环保局(现为甘肃省环保厅)《关于加强黄河甘肃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鉴于油污干管已成为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为防患未然,由兰州市政府牵头与兰化公司对油污干管进行安全状况评估,并确定油污干管退役报废的最后期限,同时,要尽快制定对兰化公司污水排放出路问题的解决方案。

近十余年来,这条管线曾发生多次塌陷事故。而对于对这条管线的善后处理措施,各方至今还存在分歧。

公开资料显示,这条管线的排污口,每小时的排污能力曾经达到3550吨。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有40km处于兰州市,两岸分布着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展争艳《黄河兰州段柳沟河水质现状分析》说,此河段有大污染源108个。

这一次兰州“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各方首先关注的就是“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经过各方排查,最终市政府宣布“黄河水没有受到污染”。

兰州市城区饮用水取水口位于西固区西柳沟黄河段,供水系统系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设备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随着人口大幅增长,现有供水系统面临很大压力。近些年,围绕建设兰州市第二水源的呼声日益高涨。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4月12日上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表示:“我们的(供水管线)从石化区穿越,基本是油海嘛。现在来看,兰州要搞第二水源,不搞是不行的。”endprint

王金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兰州市政府很早就在开始寻找水源,这次是‘因祸得福,有助于加快建设新水源的进程,同时可以向国家申请一些扶持经费。”

在2014年兰州市“两会”、甘肃省“两会”乃至全国“两会”上,建设兰州第二水源的呼声都有出现,并且呼吁国家将兰州市第二水源建设项目列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兰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兰州市建设第二水源工程原本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由于投资方的原因暂未开工。“建设第二水源的原合作方不再合作,目前兰州市政府正在选择新的合作方。这几天,兰州市副市长胥波和市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正在北京,主要就是洽谈第二水源建设的问题。”

甘肃本地媒体《鑫报》2014年1月曾报道:兰州市政府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通过协商沟通,已达成从刘家峡水库向兰州城区直接供水战略合作协议,由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所属新华水利控股公司委托水利部北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查勘和规划设计。

兰州市实施刘家峡调水线路全长72公里,工程总投资需80亿元。其中,刘家峡到兰州城区32公里,投资约40亿元,兰州城区至兰州新区40公里,投资约40亿元。

2014年甘肃省“两会”上,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提出从刘家峡水库直接向兰州市区调水条件成熟,技术可行,且水质可靠。但有资料也显示,刘家峡的环保压力也与日俱增。

承诺的后续投入不明朗

兰州市自来水公司于1955年成立,2000年左右出现严重亏损,2005年3月企业改制,成立了兰州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

管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导致漏失率较高、“爆管”现象频发。

2006年初,兰州市国资委、发改委等12部门联席会议确定:将水网改造资产、污水处理资产、土地资产共计约20亿元的资产注入兰州供水集团。2006年8月,兰州市政府决定污水处理资产暂不注入,土地资产改由保留划拨方式。如此调整之后,当时兰州供水集团的净资产约为9.5亿元。

2006年9月,兰州市国资委发布公告拍卖转让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其中包括出让2.7亿元部分国有股权、全部0.6亿元职工股权,并增资扩股1.4亿元,出让股权净值共计约为4.7亿元。

2007年1月,法国威立雅集团出价17. 1亿元,以股权净值3.6倍的价格,溢价收购这45%的股份,同时,威立雅获得兰州自来水30年的经营权。

这就是水务市场改革广受关注的高溢价收购“兰州模式”。

根据协议安排,这17. 1亿元中,约7亿元用于收购2. 7亿元国有股股权、0. 6亿元职工股股权,其余约10. 1亿元作为增量投入,其中1. 4亿元用作增资扩股,8. 7亿元用于后续投入,后续投入资金分三年陆续到位。

那么,威立雅兰州公司承诺的后续8.7亿元投入资金,是否按照三年陆续到位了呢?

有据可查的项目仅有:投资682万元建成九州开发区的自来水管线工程;投资234万元完成了彭家坪加压站工程;投资200多万元建成青白石乡输水专线、水库、加压站等全套工程;投资1100万元建成龚家湾加压站。完成生物制品研究所、兰药集团等三家单位的自备水源改造工程;完成兰州铁路局自备供水系统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这些新建或改造管网工程,解决了高坪、边远等地区的用水问题,企业也扩大了供水规模。

除了管网项目之外,公司还表示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是具体情况不可查。而且,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往往是采购自威立雅的,这种关联交易更加难以理清。因此,对于外界而言,8.7亿元后续投入并不明朗。

在拿下兰州水务市场后,威立雅在西安水务合资中遭遇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西安水务部门认为与外资水务成立合资公司管理成本过高,再加上外资公司往往还附加了购买设备、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的关联交易约定。

通过此次水务改革,兰州市政府从各种压力中成功抽身,而且还提取了约5亿元的股权转让金。该笔资金作何用途,目前尚未有公开信息披露。

“兰州模式”的深层矛盾

“水务兰州模式”出现之时,恰逢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特许经营管理、水价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调整,水务市场化呼声高涨。但是,除了呼吁“水价改革”和“政企分开”等少数建议以外,对于我国供水行业要如何发展,当时的公共舆论中并没有充分讨论与设计。

兰州将部分产权转给威立雅之后,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政府既是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外方也乐意在“大树底下好乘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此次兰州苯污染事件发生之初的会议上,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当场质问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董事长姚昕:“这样(重要的)管子,怎么能半年检测一次?你们省材料也不能这么省!”“法方有没有责任?不要以为光是来收钱的”。

威立雅给兰州水务带来了什么?闫晓涛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威立雅给我们带来了安全的理念,包括管理的安全。没有安全,一切都没有。”

“水危机”的这几天里,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世界,兰州人对“水务兰州模式”讨论益发激烈。比如,有观点否定“兰州模式”,认为当年被称为老工业基地“无震荡”改革的“兰州模式”彻底破产了。

水务行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新自由主义理论宣称公用事业经过民营化、市场化改革之后,价格会在竞争中降低,效率和质量会提升。但事实并非如此乐观。

在国外水务改革过程中有过不少教训,主要是水价急剧上涨和公众监督降低带来污染频发。比如,水务民营化后,短期内法国水费上涨了150%,1989-1995年英国水费上涨106%。

在与中方合资成立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之后的第二年,公司就以亏损为由提出水价上浮49%。当年,甚至还传出“外资要挟”停水的传闻,惊动政府高层。

在拿下兰州项目之前,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又在中国拿下20个水务项目,涉及供水人口两千多万。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务合资问题的调研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些地方政府的态度开始越发审慎。

全国水务市场化改革至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均有大幅提高。但如果政府监管缺位,发生水污染事件就不是小概率。

4月13日,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供水企业的监管不力。

然而,在各种观点和情绪裹挟之下,又要防止采取简单的“国有回潮”,这可能伤害市场主体参与整体改革的积极性。

4月14日下午,兰州市民吴天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提供其近一年来水质检测的真实数据,并进行民事赔偿和公开道歉。法院暂未作出立案决定。

4月14日傍晚,兰州突然下起冰雹,直径约一公分的冰雹在地上铺了一层,城区部分路段积水。

关于兰州,下一个新闻会是什么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兰州市水务兰州
浅谈新形势下水务内部审计工作
中环水务 谨慎扩张
函数“三要素”的解题策略
水务档案工作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