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三首浪漫曲的和声研究
2014-05-07季茂春
季茂春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底蕴丰厚,它的浪漫曲以其独有的风貌,屹立在世界歌曲园林。浪漫曲是一种有乐器伴奏与诗歌相结合的,具有室内乐性质的声乐题材,其特点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自十九世纪上半叶起,大批作曲家对浪漫曲这种题材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拉赫玛尼诺夫则把俄罗斯浪漫曲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独白式浪漫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内省的富于戏剧性冲突的浪漫曲的基础,其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不一而足;诗词的选择注重思想感情内涵的表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心声,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阶段。其特点是内容深刻、感情炽烈而真挚、音乐表现手法新颖独特、充满激情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些歌曲被公认为世界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室内乐作品中重要的遗产。
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语言丰满、复杂、充满了色彩性,在这方面他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才华,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和他同时代的同行。传统调性功能的处理方法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声技法的核心,但更引人注意的是大量使用各种色彩性的处理方法。在这里涉及了两个有联系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和声的色彩与色彩性和声。
和声的色彩是指由和弦的各种形态与和声进行的各种结合等等产生的音响效果,除具有紧张的作用还具有色彩作用。①
色彩性和声是指一切不强调和声的功能作用、不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和声之间缺乏功能联系的和声手法。如非功能和声序列的和声进行;变音体系各级和弦的独立运用;连续的三度关系、二度关系的和声进行;和弦对置、附加音和弦等等,都属于色彩性和声的范畴。②
在这三首浪漫曲中,变和弦、连续的三度关系和二度关系的和声进行、非功能和声序列的和声进行、和弦对置等色彩性和声技法均得到了体现。
一、变和弦
歌曲《在神秘黑夜的寂静中》26-33小节,即从进入歌曲的高潮部分开始至此段的结束,连用了副属变和弦和下属功能组的变和弦(#5D/S、Sii、Sii56、b3DDVII7、Sii7、b1TSVI7)。变和弦的使用,改变了和弦原有的结构形态,出现了增三和弦、减七和弦等,强调了特殊的和声色彩,进一步体现了主人翁“我要用一个我热爱的名字,唤醒夜的黑暗。我要唤醒夜的黑暗。”发自内心对光明的强烈呼唤。
另外,在第26小节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钢琴伴奏的左手部分出现了D大调的升四级音#G,它与下方副属变和弦的根音构成了增四度音程,由此衬托了激动的情绪,力度为极强,把全曲推向了最高点。
见谱例1《在神秘黑夜的寂静中》26-33小节
《在我的灵魂里》29小节原位bSII和弦的应用,使bII音作为低音位置而得到强调。与进入后面31小节的属和弦构成了增四度关系,再接32小节的主和弦时,强调了d弗里几亚调式的特性。在38-39小节bSII-b5D7-T的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
见谱例2《在我的灵魂里》29-41小节
二、二、三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续
与根音为四度、五度的传统的功能性和声进行所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更多的偏向于二、三度根音关系的色彩性进行。
歌曲《早晨》的第15-18小节,在和声配置上根音为二度、三度关系的副属和弦的连续进行,这些和弦的结构包括F大小七和弦、D大小七和弦、bE大小七和弦、E大三和弦。和弦一系列进行,导致中间调性的模糊,生动地表现了“白昼还不完全相信,他那神圣的梦想已实现成真,……”复杂的心境。
另外,拉赫玛尼诺夫不仅用了根音为二度、三度关系的和弦的连续进行,且低声部为二度进行,低音为bE-D-bD(#C)-B,上方罗列为F-#F-G-#F,音程为大二度-大三度-增四度-大六度,音程不断加宽,由不协和到协和,凸显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与歌词表现的内容十分恰当。
见谱例3《早晨》(第15-18小节)
《在我的灵魂里》第22-26小节,在和声配置上根音为三度关系的大小七和弦的连续色彩性进行,这些和弦结构为降B大小七和弦-G大小七和弦-B大小七和弦-G大小七和弦,大小七和弦的连续应用,促使和声不断向前发展,有如链条环环紧扣的效果。“啊”一声感叹,把激动的情绪表露无疑。
另外,七音的进行十分讲究,或同声部保留,或级进解决。
见谱例4《在我的灵魂里》(22-26小节)
三、非功能和声序列的和声进行
歌曲《在神秘的寂静的黑夜中》的第1-4小节,从第2小节开始升G减七和弦-D大九和弦-E减七和弦-降E大七和弦-升C减七和弦等,形成一系列的七和弦与九和弦的序列进行,使和弦之间的连接具有环环紧扣的效果,促进和声不断地向前发展。另外,减七和弦与插入的大九和大七和弦形成了和弦对置,增强了色彩的对比。
见谱例5《在神秘的寂静的黑夜中》(1-4小节)
歌曲《在那神秘黑夜寂静的中》从第13-17小节,在D大调上用了三个九和弦与七和弦的连续进行(A大九和弦、E小大七和弦、A大九和弦、E减小七和弦、E大九和弦),并为歌词“我试图把这一切从思想中驱走然后重新唤起”增强了表现力,凸出显示了主人翁内心的挣扎。
三个连续九和弦的进行中,还呈现以下特色:一是保持固定节奏型的织体形态;二是在九和弦之间插入的下属二级七和弦及小下属二级七和弦,形成了和弦的对置;三是属九和弦九音的进行十分讲究,或保持,或下行级进。
见谱例6《在那神黑夜的寂静中》(13-17)
四、和弦对置
(一)副属和弦与主和弦的对置
歌曲《早晨》的第1-4小节,在主和弦之间插入了重属导七和弦,代替了下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了主和弦与重属和弦的对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和弦的进行复杂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
谱例7《早晨》(第1-4小节)
歌曲《早晨》结尾的最后四小节,拉赫玛尼诺夫连续在主和弦之间插入了六级的属和弦,形成了副属和弦与主和弦的对置,乐曲在色彩对比中结束。
谱例8《早晨》(最后四小节)
歌曲《在我的灵魂里》第6-7小节,和声配置为降三音的重属导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形成了与主和弦的对置,使和声进行复杂化,表达了“……爱情正在升起,向太阳升自美丽的火焰中……”激动的心情。
另外,旋律声部一开始在D伊奥利亚调式上陈述,第6小节降B的出现,形成了d弗里几亚调式的进行(D—还原C—bB—还原C—D),此处的和声配置为降三音的重属导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完成了从D伊奥利亚调式到D弗里几亚调式的转换。
谱例9《在我的灵魂里》(5-7小节)
(二)远关系调主和弦的对置
歌曲《早晨》的第7小节,拉赫玛尼诺夫通过C大调I级和弦进入E大调的降VI级和弦,形成了远关系调主和弦的对置。大调降六级大三和弦(两调共同和弦)的运用,造成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声色彩的对比,同时把“一束阳光照亮村庄”表现得更加形象。
见谱例10《早晨》(6-8小节)
结语
从以上对拉赫玛尼诺夫三首浪漫曲分析中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已颇为成熟。尤其是色彩性技法,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突出显示了这种才能,能够妥善的应用各种富于色彩性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当时许多作曲家抛弃传统,把目光转向开发新的技法时,拉赫玛尼诺夫坚持在传统性功能处理的基础上,大量变和弦、二三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续进行、非功能和声序列的和声进行、和弦的对置、等色彩性的处理方法,使和弦的进行复杂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拉赫玛尼诺夫色彩性的和声技法,与许多“先锋派”作曲家相比,的确微不足道,但与维也纳的古典乐派及前期浪漫主义的和声技法相比,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他的和声技法作为连接“传统”与“近现代”的一根纽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释:
①桑桐.和声专题六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325.
②桑桐.和声专题六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329.
[1]杨海燕.简析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伊·斯波索宾(苏)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桑桐.桑桐和声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桑桐.和声专题六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8]沈一鸣.和声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