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14名高中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理论分析
2014-05-06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石河子市832000谌德荣盖广庆
(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石河子市,832000) 谌德荣 盖广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课题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石河子市三所高中1038名学生分别进行测试。问卷共发放1038份,收回有效问卷1038份,回收率为100%,由于对凡是有缺失选项的问卷都做废卷处理,最终采集有效数据1014份。有效率为97.7%%;其中东方学校201人、市一中380人、市二中433人;高中一年级11个班524人,高中二年级7个班490人,男生404人(39.8%),女生610人(60.2%);年龄14~20岁,平均(16.27±0.96)岁。以下数据均为有效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共90个项目,其中包括:10组症状群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每一个条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1~5分依次代表无症状到严重症状。1分表示无此症状、2分表示症状较轻、3分表示症状中度、4分表示症状偏重、5分表示症状严重。按照全国常模标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满足以上任一标准,可考虑筛查阳性,超过3分说明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超过4分说明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3]。
1.2.2 施测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重点高中2所、普通高中1所,共发放问卷1038份,回收有效问卷1014份(97.7%)。统一培训调查员后开展现场调查。调查前由调查员对受试者对填写要求作统一讲解,调查时受试者独立完成SCL-90自评量表。每班由2名调查员负责验收,现场要求补全缺失项目。
1.2.3 数据处理方法
对所有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后,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运用stata10.0将统计结果与全国中学生常模[1]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SCL-90量表的阳性检出率
调查1014名中学生,SCL-90总分≥160分的252人,有明显心理症状的检出率为24.9%。各因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强迫因子阳性的397人,检出率为39.15%;人际关系敏感阳性的241人,检出率为23.77%;抑郁阳性的239人,检出率为23.57%,焦虑因子阳性的230人,检出率为22.6%,敌对因子阳性的204人,检出率为20.1%;偏执因子阳性的196人,检出率为19.3%;恐惧因子阳性的169人,检出率为16.9%,躯体化因子阳性的141人,检出率为13.9%,精神病性因子阳性的140人,检出率为13.8%,。其他因子阳性的80人,检出率为8.9%.
2.2 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见表1)
1014名中学生中,28名(2.8%)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4分;137名(13.5%)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得分在3~4分(包括3分)之间;497名(49.0%)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得分在2~3分(包括2分)之间。从各个因子来看,单因子得分≥2分的学生比例均较高。
表1 中学生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构成情况[n(%)]
表2 石河子市中学生SCL-90因子得分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S)
2.3 中学生SCL-90因子得分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
本次调查数据与刘恒[1]等人在2004年测定的中学生常模数据进行比较,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均分均显著低于中学生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与分析
3.1 结果显示
2012年石河子市三所中学1014名中学生有明显心理症状的检出率为24.9%低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10%~30%的范围[1],各因子均分均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调查结果,说明石河子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这可能与石河子市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出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等五个因子上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较多,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4]。以上因子依次符合与人格障碍有关的7项特征,即:情感强烈、不稳定、不恰当拘束、贫乏;冲动到僵化;负面的自我意识;思维过程奇特;偏执、敌对的世界观;关系过分亲密到疏远或回避性关系;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他人需要的关注,反映为中学生人格障碍的发展先兆。这些先兆更具有心理学和环境的性质。
3.2 心理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
3.2.1 自身心理素质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心理决定于自身素质高低;认知理论认为歪曲的思维过程是触发或维持行为问题的原因,如忧郁与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贬抑有关。自我控制理论则将心理与行为问题指向长期目标的行为组织问题,认为在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中存在缺陷。
3.2.2 家庭及教育因素
从家庭因素来看,系统家庭理论认为,不一致的养育方式或不良的家庭功能会导致人的心理病理现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现行的管理风格、考试评价制度,某些教师的性格、教学态度、风格、经验问题等,以限制、惩罚为主的消极课堂管理模式,无疑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人际功能损害,角色冲突、人际缺陷、社交退缩,情绪与人际事件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3.2.3 环境交往因素
社会环境理论强调应激性环境和日常冲突等易感因素,社会支持、应对、评估等保护性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主体素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交往与环境的过度期望及持续的考试应激也会引起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前途的担心和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封闭.3.2.4 生物学因素
中学生的行为心理异常应考虑成熟引起的神经生化失衡性的矛盾,使其情绪稳定性受到影响;持续的应激造成的过度压力;以及诸如吸烟、沉溺网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大脑中的某些改变。
4 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2)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心理交流活动和课外团体体育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情感、调整心态、提高自信心。(3)学校对高中学生应予以特别关注,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他们顺利适应该时期的学习和生活。(4)在家庭中,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和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同时应减少过高的期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6)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对严重的心理行为异常者,开展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 ,引入事后的心理援助,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发生。(7)必须大力净化社会环境,为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有益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舆论。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89
[2]高成阁,王友平,亢万虎,等.陕西省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5:37.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9-92
[4]赵娟,宋淑萍,王倩青.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