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提高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2014-05-05陈美彤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技能素养

陈美彤

(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2)

培养提高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陈美彤

(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2)

音乐课程改革十年,“音乐素养”成为《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是音乐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出发,谈几点看法。

音乐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的形成做出了如下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感受体验到音乐,音乐的学习也无处不在。学校的音乐课堂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责任,更包涵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方面。价值观则希望学生内心能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1.精心选材。老师需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经典,扣紧时代脉搏,了解艺术时尚。例如:《茉莉花》、《无锡景》、《杨柳青》能使学生感受到江南的音乐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丽柔美,增强学生对民歌、民间音乐的热爱。《你是这样的人》用音乐塑造的榜样深入人心。京歌《唱脸谱》的演唱容易上口,激发学习戏曲的兴趣,唱出了民族自豪感。《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爵士的风格倡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优秀的作品很多,需要教师充分的发掘。

2.善于引导。有优秀的素材,教师还要学会正确的引导。要使学生懂得发现并欣赏别人的美,懂得给别人提供美和愉悦感。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的定位不是培养音乐家。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情感,这很重要。

二、过程与方法

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是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情感和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师忽略了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教育应该用它特有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课堂上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音乐本身来轻松解决:学生唱错的地方,老师不一定要通过理论讲解,只需请学生用心去听,找到正确的答案,去模仿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最让人熟悉难忘的就是主题乐段,它是音乐的灵魂,是作曲家灵感的凝聚。欣赏课上,通过聆听模唱的方式体验比语言更加深入人心。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可采取“倾听—分析—再倾听—再分析”的模式。倾听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倾听方式,每一遍倾听都有新的发现,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倾听的音乐长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完整听、浏览听、片段听或重点反复听。作品的分析与教学目标要紧密相连,重点突出,各个环节疏密有致,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音乐能力较弱的同学,可随机采用不同的教育机智,多启发、多鼓励,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

1.情感是交流的基础。音乐的核心是情,音乐语言的本质是抒情,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我们经常看见课堂上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无动于衷。老师还要求学生说出音乐所表达的意思。结果学生的回答往往比较生硬。长期以来,学生会产生厌恶的情绪。老师如将作品背后动人的故事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了解了背景,理解了内容,学生会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尽可能地将更多更好的音乐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体验音乐的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

2.表达是交流的方式。音乐活动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表达。我在上《让世界充满爱》这节课时,虽是借班上课,但我用芭蕾舞的基本手位配合弦乐四重奏《奉献》的优美旋律组织学生进行律动,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全体学生都自觉地参与了活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身体的语言也是一种表达。另外,我们可以将感受用诗画的方式来表达,因为语言是相通的。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共同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教师需要做的,是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让他们都能体验交流的快乐!

三、知识与技能

由于以往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单纯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作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主体,过分强化知识的理性色彩和技能的技术作用,导致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恐惧和厌恶。于是现在部分教师反映出这样的看法:基础教育音乐课主要是审美教育,无需知识技能。这种将音乐审美与必要的知识技能相分离的看法是很令人担忧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王安国教授在文章《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引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论述说:“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标准中的观点坚持认为,那种与艺术仅仅是一面之交的水平,不可能维持我们的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参与。”“技术,在恰当的运用中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体系。”

1.激发稳定的兴趣。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才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老师如果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则需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昙花一现的喜欢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系统深入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也不可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音乐能力。把音乐知识与技能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和综合等方式来完成是比较理想的方案。

2.持之以恒是关键。英国塞·约翰生说过:“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知识需要积累,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样如此。知识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音乐教师需要为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音乐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爱乐,是人的天性;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将音乐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2004,(4).

G632.0

A

1674-9324(2014)17-0253-0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技能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