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2014-05-05王丽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血缘曲靖三观

王丽花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王丽花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0)

余华以犀利的笔锋透视生命,超越个人情感,表达对于人生的宿命和生活的艰难险阻的追问。“血”的意象正是这些思考的载体,因而具有一种超越的文化意义。其作品始终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不竭思考和执着思考。文章主要分析了“血”作为自然、血缘、灾难的象征意义,并分析了在其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余华;血;意象

余华的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最后20年文学中的经典创作之一。他描述个体命运的发展来阐述社会的历史境况,揭露出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对“血”的意象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转折性和不确定性,从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急转直下的社会状况。我们可以将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期间的创作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80年代的余华作品主要表现出的是强烈的“先锋精神”,看穿了文明的虚伪外衣,将“血”的内涵深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并在90年代的创作中将“血”的原本意义进行延伸。余华的作品始终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不竭思考和执着思考。

一、“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的意义

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下,血和气息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血气”两字连用表达的就是生命: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指的是生命体内部包含的热量的储存。《活着》里就有这样的一幕,县长老婆难产,急需输血但是血库缺血,医生要全校的孩子出来验血,但却没有一个符合血型要求,只有有庆的血才符合要求,但血越抽越多,有庆的脸也越来越白,由此表示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导致气色也越来越差[1]。而《许三观》中“血气”的运用就更加显著了:文章开头就出现了血气方刚的男青年,但是由于生活压力遭到了一次次冲击,随着男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本来的血气充足又因为卖血而荡然无存,最后身体都垮塌了,根龙因为卖血失去了生命,而许三观在年老的时候想再卖一次血,但是血头却嫌弃他年老体衰,身上都是死血没有活血,抽了血也没人要,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活的血是有生气的,而许三观年纪大了已经没有“血气”了。血由于其自然属性能够延续人的生命,从生命意义的角度上来说,“血”可以通过自我更新来保持人得精神状态积极向上,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活力,还包括生命更替的循环轮回。因此余华创作了忍耐力三部曲:《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生活的艰难苦痛面前的自我调节方式[2]。

二、“血”意象作为“血缘”的文化解读

血作为血统、血缘的含义时,是验证亲属关系的主要凭证。在中国,“家”的概念是由配偶关系以及亲子、兄弟等血缘关系所决定的。对传统观念来说,女儿与儿子是有区别的,对儿子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生个儿子传宗接代是传承血缘关系的最重要任务。在血缘的文化意义上,“血”用来象征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如《许三观卖血记》中,为了使二乐有更好的生活,许三观又是卖血又是拼命喝酒,使自己性命垂危。而他一直介怀的还是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食物及其缺少的年代里给一家人吃面条,但是只给一乐吃小红薯。但生命的传递不仅仅指的是血缘的传承,它还代表着“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心关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惺惺相惜”,这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整个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的源泉,体现出人性难以割舍的温暖[3]。

三、“血”意象作为“苦难”的文化解读

“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血光之灾”的含义,表示的是天灾人祸,艰难困苦带来的灾难。在大多数情境下,见到“血”就表示要有不幸的事情到来,而没有尽头的“血”意象就意味着没有尽头的苦难生活。《旧唐书·李密传》中就有描写“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清·陈忱《水浒后传》也这样说道:“刘貌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这里面就表示了“血”是巨大灾难来临之前的预兆[4]。余华在他的作品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一场血腥暴力的景象,但是这种残酷是温柔的、隐晦的诡异。余华作品中对于主人公的描述,运用了大量的抚摸手法,虽是血肉模糊的肢体但还是充满了血雨。在对待暴力血腥景象的态度上,余华比其他作家都来的更有耐性和细腻。

四、“血”意象作为凡俗生活的死亡解读

对于人性的问题,余华仍在追问与思索。这种思考铸就了其三部中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其中的《许三观卖血记》,其主题就是“卖血”,“血”成为了贯穿全文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对“血”有着直接的描述。这说明,余华实质上对“血”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将“血”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存在。“血”为生命而存在。死亡是人人所畏惧的,但是余华却让许三观直面这个问题,将人生的价值完全凸显出来,正是由于死亡的威胁,使人们奋起反抗,重蹈激情,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以获得自由[5]。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卖血”对于许三观而言,不再意味着各种“意义”,而是归为原本最初的生存,但是“卖血”实质上是生命的耗损,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机。以卖命来获得生命的延续,可以说是一种谬论,反映了当时中国大众的生存状况和条件,由此可见,当经济、商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的时候,人们的生存压力更大了,又有更多的力量将人们推向了“卖命以求命”的境地。

余华的作品大体上继承了鲁迅、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者的行文风格,将他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通过颠覆性的夸张描绘出来。他的艺术手段中离不开“血”这个意象,若是现实世界如同余华笔下描述的那种充满了虚伪和欺骗,“血”总是以一种直面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事实的真相。在《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对“血”意象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转折性和不确定性,从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急转直下的社会状况。“血”意象作为自然属性、“血缘”的文化解读、“苦难”的文化解读投射出对凡俗生活的死亡解读。

[1]杨现钦.真实的活着 活着的魅力——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真实性特征[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2]黄灿.《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张磊.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4]陈乐.从“注视”到“对话”——谈余华从《现实一种》到《许三观卖血记》的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2010,(05).

[5]严晓蓉.先锋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从余华90年代的转型谈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I206.7

A

1674-9324(2014)17-0147-02

王丽花(1981-),女,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血缘曲靖三观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介绍
爱与血缘的较量
曲靖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介绍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曲靖时代新装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曲靖方言的语气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