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礼”治国思想与个人修养

2014-05-05尹天晓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个人修养鞍山论语

尹天晓

(鞍山技师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1)

《论语》中的“礼”治国思想与个人修养

尹天晓

(鞍山技师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1)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大自然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古典的传统文学里蕴含的真理却在朴素的外表下更耐人品味。《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书。它内容意蕴深厚、富有哲理、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礼;治理国家;个人修养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结论性哲理散文。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同时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人的“圣经”。而“礼”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形式和“修”是融入社会的根本环节,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有着借鉴意义。

一、以“礼”治国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礼是一个时代的意识流,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政治策略。“礼乐治国”是西周治国的核心策略。由于当时没有法律、法规,不能用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要有“礼”来归范社会秩序以及制约人的生理欲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对于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礼”。《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知而和,不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礼”就是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为的是稳定春秋动乱时期的社会。但是今天,我们崇尚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父子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中还是要注意一些“礼”的,这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底限、一种尺度,其目的是为了“尊重”。现在,孩子打父母、夫妻间因一点小事互相争吵甚至动手打架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礼”可以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即学会“和”。当今社会忽视了“礼”的观念,这个“礼”并不是“三纲五常”中单方面所指的,而是双方面互指的、平等的,是为浮躁的人心增加了一个规范的砝码,避免开放变成放纵,避免社会的道德观念变得浑浊,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

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君主必须体恤百姓,施仁政,自我约束。孔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对老百姓要表情恭敬,那老百姓就会敬重你;要孝敬父母慈爱大众,老百姓就会忠于你;要是提拔好人教育不能为善的人,那老百姓就会彼此劝勉了。

《论语》中还提倡孝道,用“孝”来规范社会道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尊重师长、孝敬老人,社会才能有一片祥和的气氛。

二、“修’是人融入社会的根本环节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其实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学习,所以人需要也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论语》中个人的修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人格修养和心理修养,其中,人格修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圣人、君子、小人;心理修养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仁、智、勇。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修’是人融入社会的根本环节和层次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朝闻道,夕死可矣。”“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等,这些都强调了人们要注重自我学习,使自我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普遍提高人民素质的程度,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的富强。

《论语》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百姓不断学习,民族文化的实力加强了,那么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才辈出。能人志士多了,国家栋梁、君主的谋臣也就多了,才能抵御外国侵犯,成为强国。现在,我国注重人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将教育的重任放在学校身上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所以我们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要想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就要进行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下,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理想力和一种勇于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而《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对知识的一种执着、热爱。

《论语》中还提出通过方方面面来加强自身修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举止、学习、品质、交友、态度。提高道德素养的核心就是学习,我们首先应该有好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除了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及时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告诉我们要端正态度去学习他人的长处。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要是有品德高尚的朋友,那么自己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论语》揭示了通过在各方面加强个人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和谐社会风气,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对今天国家的治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论语》作为儒学之经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正如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所说:“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内容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可见《论语》已超出它特定时代限制的一般性价值,足可成为当代道德建设的价值资源。《论语》是一部经典又是百姓易懂的文学作品。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已经逐渐消除了以往因为贫穷落后而导致的交织着自卑与激愤的文化焦灼感,现代人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1]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6.

[2]方飞.《论语》赏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1999.

G632.0

A

1674-9324(2014)17-0144-02

尹天晓(1968-),女,辽宁鞍山人,现在鞍山技师学院教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个人修养鞍山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鞍山烈士纪念馆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鞍山的新突破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