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速览
2014-05-05
天下速览
《东方教育》2014年第1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东方教育》2014年第1期刊登李辉的文章指出,教师必须转变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学会蹲下和学生说话,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作为教师,学会倾听是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要从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现在的学生讲教师听。二是教师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自己,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课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做到真正地参与到各个环节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师应重新理解“学情分析”
《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刊登吴蕾、裘文瑜的文章指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分析作为教学起点、“以学为中心”等教学理念受到格外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改变似乎还未实质发生,教师们仍然主要考虑教材内容与教法,学情分析常常只是停留在印象式、经验式判断的初浅层次,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照,缺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课前——课中——课后相关联的系统分析。课前的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的重难点,推动此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中的学情分析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使教学在其引领下不断创生。但学情分析是一个包括课前学习起点分析、课中学习状态分析、课后学习结果分析的连续体,是一个不断更新、循环往复的过程。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各种因素,教学围绕学生来组织、调整、生成,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1期刊登张朝舫的文章指出,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里被反映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世界中来,又以某种观念形态出现的环境,称为学校心理环境。这种观念形态一般以学校群体活动的目标、规范、内聚力和认同感等心理现象呈现,它不仅影响着校园内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而且影响着集体活动的水平和成效。因此,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是提高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在这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包括社会认知、人际关系、道德、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在学校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师生的社会认知心理与追求,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得以充分体现,并向正确、健康的社会认知方向发展。良好的道德心理环境,对学校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用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体师生的各种行为,而且在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1期
采用赏识教育做好班主任工作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刊登张永胜的文章指出,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总会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不得力啦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起来吗?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班主任不应一味埋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笔者认为采用赏识教育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采用赏识教育来转化差生。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都不急于把差生抓来教育一番,而是寻找他们的优点、缺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采用赏识教育也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心交汇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