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强度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2014-05-05唐文萍牛艳明佳木斯大学
■唐文萍 牛艳明 佳木斯大学
碳强度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唐文萍 牛艳明 佳木斯大学
项目来源:佳木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碳强度约束下东北地区能源效率对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项目编号WQ2013-01)
随着“十二五”规划对各地碳强度要求和考核力度的加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快车道。本文针对当前碳强度约束日渐强化的趋势,就它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地区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优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政府亟需健全结构调整政策,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强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
碳强度;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经济发展模式
从201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开始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强度试行考核。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碳强度在“十二五”前两年仅比2010年下降6%,要完成规定的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并不乐观。在2013年4月2日召开的全国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对碳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落实节能减排的配套措施,确保“十二五”碳减排目标的按时完成。
在碳强度约束力度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更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包括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合理化意味着产业之间相互协调,结构转换能力较强,适应性良好,能够带来最佳效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系统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化。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低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三次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质量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到2010年为10.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2010年是46.8%,第三产业产值上升幅度较大,2010年度数据为43.0%。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动情况与之相反,尤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在2005年至2009年间上升幅度达到2.7%。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成二、三、一型,仍在不断优化过程中。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质量差距仍然较大。当前,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1:5:4”的状态基本没有变化,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经济增长对于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偏高,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
1.第一产业。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市场作用和政策引导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较早,格局良好。但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尤其随着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水电、交通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的品种与品质结构欠佳,产品优质率低下,从国际市场交易来看也是如此,价格优势明显,但是质量与品种都缺乏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与之有关的物流与销售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过低;区域布局有待完善,地区比较优势不明显,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尚未形成。
2.第二产业。这一产业总量增长很大,增速明显,但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结构升级缓慢。首先表现在产业升级困难,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端,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行业,对外依赖性很强。其次是研发投入匮乏,创新能力差。对国外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依赖性太强,缺乏竞争优势。
3.第三产业。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体仍然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内部结构不合理。总量上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内部结构上餐饮业与物流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部分,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新闻出版以及旅游和科研开发等新型服务业发育程度不高。
二、能源消费结构畸形,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上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低下,能源的供需矛盾极为严重。
当前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较低,且结构畸形化严重。其中煤炭的自给率较高,接近100%;天然气自给率其次,在90%左右;石油自给率最低,仅为55%,对外依存度很高。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过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极为严重。1996年以后,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二氧化碳、烟尘等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是环境污染依然非常严重,碳强度依然很高。
受到资金、技术以及能源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尽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整体上仍然距离发达国家水平甚远,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50%甚至100%。
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在所有能源中,煤的碳排放强度最高。由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国内资源结构制约,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碳排放强度降低比其它国家难度更高。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有待完善,加上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落后,单位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地区差异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间产业分化层次不断拉大,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主要有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加工业高度密集并处于向高科技产业和深加工转换阶段的经济区,胶济铁路沿线、辽中南、黑吉中部、关中、武汉—鄂西以及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轻重工业加工经济区,资源主导型经济区(如黑东、黑西一蒙东、同蒲铁路沿线等),资源开发和传统加工并行的资源加工混合经济区(以豫西一豫北、合肥一安庆、长沙一株川一衡阳等经济区为代表)。这些经济区发展的层次差异在省区之间反映的更加明显。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经济长期的快速发展是碳强度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更准确的说是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气候环境的急剧恶化。具体而言,我国三次产业、各省区的发展情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影响最小的是第三产业,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各省区之间由于主导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碳强度的差异也是天壤之别。由此可见,我国各省区三次产业发展结构并不合理,其中第二产业内部发展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就业人数与碳排放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却是正相关关系,所以我国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
四、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驱动,碳排放交易开始兴起。2008年7月以来,我国先后成立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多个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利用市场调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内容有:逐步推行碳排放配额制,分类设置行业或者区域碳排放量上限,对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分配一定额度的碳排放许可权。以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总量,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降低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征收地方性碳排放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抑制化石能源消费,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建立自愿减排法则,鼓励企业自愿签署合法的减排协议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改变节能减排的宣传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促使企业通过降低碳强度调整产业结构。
五、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基于高碳强度产业一段时间内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大比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观的现实,首先要加大高碳强度产业的技术攻关力度,从政策调控与市场引导两方面入手,鼓励这些企业加大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引进或者研发新兴技术,增强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整个产业的碳强度。其次是完善有关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新兴低碳行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保险以及旅游与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针对碳强度过高的第二产业内部,加快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低碳行业的发展。再次是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研发煤炭清洁技术;通过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给率低的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等)储备,研发替代能源,降低对外依赖度。
由于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碳排放约束力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碳排放交易等市场调节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加大对新兴低碳产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范定祥,刘会洪.中国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3期.
[2]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期.
[3]贾立江,范德成,武艳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2期.
[4]王塑峰,关键.经济增长与碳减排是否只能择——一个数学规划解及其引申.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2期.
[5]余向华,陈雪娟,孟昌.产业结构与能耗因素变动对我国碳减排的效应分析.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唐文萍(1980-),女,吉林省榆树市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牛艳明(1989-),男,黑龙江省同江市人,学生,管理学学学士,研究方向是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