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功能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的跟踪分析
2014-05-05匡促联洪冬美
匡促联 洪冬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功能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的跟踪分析
匡促联 洪冬美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的跟踪分析发现,不同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呈现出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具有帮助大学生奠定发掘真善美的创新立场、形成积极关注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的创新理念、激活和整合必要的创新方法、彰显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展示超越现有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素质培养功能,这对夯实我国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基础,进而提高其创新教育的整体实效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功能;跟踪分析;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概述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度期待促使高校教师努力研究课程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功能。在一些研究中,尽管不少人尤其是众多专业课教师研究了专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上的独特作用,但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创新素质,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为“马哲”)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基本创新素质培养功能的充分发掘。
目前高校学者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大多是从专业教育的视域来阐发课程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哲学这一基础课程教育的角度去探究大学生基本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甚少,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程远、[1]贾广社、[2]李培根[3]等通过对大学生艺术创新和工程创新的活动分析,认为高素质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哲学思维这一重要创新思维的教育,主张以“专业知识诚可贵、哲学思维价更高”的新理念来培养创新人才。此类观点反映了当前一些高校学者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引发了众多哲学教师对于哲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
二是认为高校在强调哲学德育功能的同时应注重突出哲学的创造本性,通过重视对学生哲学精神、哲学思维和哲学知识等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这一观点基本反映了我国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一些试图走出哲学教育教学困境的哲学教师的普遍诉求,代表人物有吴建华、[4]胡万年[5]等。
三是立足马哲的教学,对马哲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功能予以了专门论述。如许悦[6]就认为马哲作为创新的哲学,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反思能力、批判能力、建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中具有其突出的作用。类似的观点还散见于魏金华、李学丽、王正明、刘武军等学者的论文中,在高校马哲教师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
我国学者的上述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揭示了大学生创新与哲学思维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就马哲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功能而言,这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明显存在两大不足: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意识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马哲思维教育的多,而如何展示马哲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独特功能的少;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思辨而缺乏实证分析,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概念与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涉概念是马哲思维和创新素质。哲学思维是一种运用超越单一的科学思维或艺术思维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世界,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方式。马哲思维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思维和形而上学哲学思维的随意性、片面性、狭隘性和凝固性,凭借其博大而深邃的认识视野,为世人展示了其在展现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上的科学性,“是一种立足实践而形成的对世界最一般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加以唯物辩证地概括、批判和反思的理论思维”,[7]包括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实思维、要求从对立统一角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辩证思维、注重立足实践来把握认识过程的实践思维、对他人思想和自身观念进行必要扬弃和超越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等基本理论思维。
创新素质是指“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获得性的努力而形成的能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素质”,[7]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其中,创新思维作为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运用特定思维形式对诸多信息予以选择、重组、嫁接或综合,从而推动新结果产生的创新要素,由于它经常直接影响其他创新要素的启动和运行,故成为创新素质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但是,在创新所需要的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这三大思维中,马哲思维作为优秀哲学思维的代表,同时也是影响科技创新活动和艺术创新活动的基本创新思维,它的运用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到底有哪些积极影响,由此观照出马哲思维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基本创新素质上究竟有何独特功能,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实物研究法。实物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对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影像、立体物品等实物材料进行分析,揭示自己所看到的实物的意义,从中获取研究所需信息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展开的基本过程包括:确立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分析维度体系、量化分析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等,具有能重复操作、给人以感官体验、意义明显等特征。本研究将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实物成果,对马哲思维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变化予以跟踪分析,以发掘马哲思维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上的功能。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理工学院近三个学期(2013年全年及2014年上半年)大学生创新活动组的创新成果,主要是这些活动组指向创新的课程学习作业。在最近三个学期的马哲教学期间,笔者要求大学生以自愿结组的方式组成“社会现象认识组”“科技小发明组”和“艺术作品创作组”三大创新活动组,三大组的成员分别为文科、理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每一大组包括10个小组(每一小组是6~ 8人)。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内随着马哲思维教育的展开一共要上交5份作业,作业内容或为某一社会现象的新认识、或为某一科技小发明物件、或为某一创新性艺术作品。第1份作业是第2周上交的创新计划初稿,而第2~5份作业分别是第4、第6、第8、第10周实施唯实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教育后的创新计划修改稿及其他具体的创新成果。具体来讲是给每一创新计划书或具体创新成果在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维度上所彰显的创新素质水平计分,其中“3分”“2分”“1分”分别代表某一创新素质水平的“高”“中”“低”。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对马哲思维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上的功能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上看,马哲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基本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但不同马哲思维对不同创新素质的培养功能不尽相同(见表1),具体的研究发现分析如下:
表1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结果
(一)唯实思维教育
有无唯实思维的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影响,能够让大学生显现其基本的创新立场、展现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一个教学期内,具体实施马哲思维教育一般始于第4周,但第2周需要每一小组上交一份创新计划书。尽管教师就创新对象、创新目标、创新过程、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障碍、创新可行性条件、创新组织等计划书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参考,但从学生上交的创新计划书中仍然发现他们的各项创新素质分值普遍偏低,均值只有1.15分,其创新素质整体上呈现出创新立场和创新理念模糊或缺失、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单一、创新能力难以得到人们认可等特点。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学生撰写创新计划书不用心,内容空洞无物,可行性论证不严谨,少数学生甚至有敷衍了事、胡编乱造、严重脱离基本常识的嫌疑。对此,教师在第4周开展唯实思维的教育时特别指出人的任何思维必须而且能够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有坚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的意识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告诫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不能面向创新对象以及创新主体的现实创新条件这两大“实际”,创新计划就会因为背离创新实际而成为不可实施的创新空想。经过唯实思维教育,笔者从大学生的创新计划修改书中看到了该思维教育给其创新素质带来的某些显著变化,其中大学生的“创新立场”和“创新精神”这两项创新素质的方差分析p值都小于0.05,其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计划书内容能够面向创新实际,其计划书内容一般集中于运用专业知识对社会现象的实质予以新阐述、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小创新、对社会生活加以新的艺术再现等,而且可实施性和可实现性都比较高,既彰显了大学生们试图立足实际去发现新事物的创新立场,也一定程度地展现了他们在创新中的唯实精神。
(二)辩证思维教育
有无辩证思维的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具有全方位的显著影响。笔者在第6周实施了辩证思维教育,主张大学生以普遍联系的视角来看待一切事物,尤其要善于用对立统一的“两面神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使其既可以通过积极寻求对立双方的稳定统一来发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从新的对立中找到新的统一,以实现新的发现和新的发明。教育后的作业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其均值为1.91,比实施该教育前提高了40.44%,而且他们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差分析p值都小于0.05,显示出辩证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几乎具有全方位的显著影响。原因主要是在辩证思维教育中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运用研习法探讨世界的辩证性,帮助大学生找出其创新计划书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各层次问题,并引导其在问题意识的支配下学会穷根究底以形成“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理念。第二,带领学生参观和考察一些创新成功者的成果,使他们从中能够领悟如何在创新中展现应有的辩证视点,尤其是从中学会如何运用联系思维、矛盾思维等辩证思维来突破其创新方法上的单一性、分离性、孤立性,以达到创新方法上的多样性、联结性和整体性。因此,辩证思维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较好地整合并激活其所储备的各种创新方法,展现其开放进取、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可发展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思维教育
有无实践思维的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促进大学生完善创新立场、锻炼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尤为突出。辩证思维教育实施后尽管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创新组在面临创新难题时出现畏难心态及无所适从的表现,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在第8周集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实践思维的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们基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存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创新性的实践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学生应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反复展开中进行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建构,使大学生们明白只有富有自主自觉自为等能动性的实践才是创新之源、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和创新检验标准。事实证明,实践思维的教育是有效果的,从表1中创新立场、创新能力这两方面创新素质的方差分析p值都小于0.05中可以得到验证:首先,我们通过分析新交上来的作业发现,原先有消极创新心态迹象的13个创新组通过重视创新实践,开始显示其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其次,由于尊重实践,所有创新组反复修改和践行了各自的创新计划,其中22个组的创新成果初显眉目,折射出这些创新组在把握创新过程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教育
有无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这三个层面,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创新素质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为了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创新素质,完善其创新成果,我们在第10周对大学生实施了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教育,即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在创新中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应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要求对他人的创新活动保持一定的怀疑、审视、扬弃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教育大学生敢于以自身的创新活动为对象进行自我批判式的反思。不仅如此,不论是批判他人还是反思自我,都要求大学生须以“创新是否符合创新规律及是否符合创新目的”为批判与反思的标准,使创新成果既可展示它应有的创新意蕴,又能呈现其对人类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的革命性改变。而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的,笔者特意选择了年轻大学生喜欢的辩论式教育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要求每个创新组以其他组的创新成果为辩论对象,就对方创新成果是否合创新规律与是否合创新目的进行自由辩论,整个辩论活动一共开展了15场,每场20分钟左右。从最后交上来的作业中不难看出,该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立场、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这三个思想层面的创新素质的影响甚为显著(p值都<0.01),许多大学生展现出了其反对人云亦云和满足现状,取之以理性怀疑和自主建构等批判和反思精神,原先持有“在实践中创造新事物”创新立场的大学生也开始将其深化为“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真善美”,显示出他们在立场选择上更加成熟与正确。另外,有17个创新组将其创新理念由“关注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为“积极关注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譬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成果不能只是展现它的科技价值或经济价值,还应追求其社会价值,以实现创新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五、总结与思考
综上,本研究得出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其一,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实思维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初步奠定实事求是的创新立场。强调实践是创新之源、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和创新检验标准的实践思维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其创新立场明确为“在实践中创造新事物”。而要求以“合规律合目的”之尺度对他人和自身的创新活动予以理性质疑和严肃审视的批判思维及反思思维教育能够启发大学生对其创新立场予以进一步的完善,形成“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真善美”的正确创新立场。
其二,进行辩证思维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会穷根究底中形成“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理念,而实施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教育又可促使大学生自觉将其创新理念升华为“积极关注问题和妥善解决问题”。
其三,借助辩证思维的教育,多数创新活动组开始尝试展现联系、矛盾等辩证视点,特别是他们通过克服其运用创新方法时的狭隘性与片面性,使创新方法得到较大的激活和整合。
其四,通过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的教育,大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理性质疑和自觉反思等创新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为其实现创新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柱。
其五,实施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教育一方面能够发展大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构建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大学生在尊重实践中找到有效的创新路径,可以培养大学生把握创新过程这一创新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发掘的马哲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之培养功能,同以往文献中的相关结果对比,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与学者许悦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的结果与之有着类似的地方,即都认为马哲思维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本研究与他人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马哲思维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大学生奠定必要的创新立场、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实施合理的创新方法等。即便是同样都论及到了马哲思维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功能,本文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具体。另外,马哲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内容也不是笼统地归纳为扬弃、构建等创新能力,而是对扬弃、建构的标准、对象和目标等创新技巧予以了明确阐述。不仅如此,本研究还超越以往研究在论及教育策略时注重对教育内容的陈述而疏于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阐释,通过对马哲思维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全方位涉及,大大提高了本研究在发掘马哲思维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功能上的可操作性。
可见,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结果的简单复制,而是对马哲思维教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上的功能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总结,它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马哲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停留在某一创新素质层面,而且在马哲思维教育过程中仅仅只是向大学生粗略地揭示马哲思维的创新功能也是不够的,教育政策的片面性更需予以避免。以培养大学生基本创新素质为导向的马哲思维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和多方法的系统教育工程,只有实施系统化的马哲思维教育,马哲思维教育的创新素质培养功能才能得到全方位展现。也唯有如此,我国高校才能在夯实其基本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创新素质教育的整体实效。
[1]程远.论大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缺失及其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贾广社,曹丽.工程师的工程思维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6).
[3]李培根.谈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吴建华.哲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胡万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大学生哲学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培育[J].巢湖学院学报,2012,(5).
[6]许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兼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的哲学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
[7]匡促联.论创新素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关系[J].科学社会主义,2012,(5).
[责任编辑:陈展图]
G641
A
1673-8616(2014)06-0035-05
2014-09-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对策研究》(12YJA710036)
匡促联,湖南理工学院公共社科理论教学部教授(湖南岳阳,414006);洪冬美,湖南理工学院公共社科理论教学部讲师(湖南岳阳,4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