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4-05-05张振华申保芹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8期
关键词:收治进展稳定性

张振华 申保芹 马 勇

(辉县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600)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张振华 申保芹 马 勇

(辉县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600)

目的 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资料选自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再同期选择所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再对两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诊断等,对可能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分析。结果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研究组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且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白细胞增多、体温>37.5 ℃的例数,也明显高于稳定性脑梗死患者,其组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时,应对其危险因素提高重视度,并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积极纠正及处理,从而提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脑缺血等症状,并随着时间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该病属于一种十分难治的脑血管病,且致残、致死率比较高。本院现将所收治的3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30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数据、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研究与比对,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9±5.21)岁;另选在本院同期收治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3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0±4.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根据1995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排出脑出血,并确诊为脑梗死者;②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6 h后逐渐进展或队梯式加重状态[1];③患者入院时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严格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血压、体温等;并检查尿、便、血常规,胸X线片、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情况;再在入院3 d内行颅多普勒超声、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MRI检查;再检测胆固醇、血糖、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等指标水平[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发现,研究组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等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2.2 两组临床检查情况对比

再对两组患者行超声、CT等检查之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白细胞增多、体温>37.5 ℃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检查情况对比[n(%)]

3 讨 论

本院将所收治的3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同期收治的30例稳定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值均明显高于稳定性脑梗死患者;且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白细胞增多、体温>37.5 ℃的例数,也明显高于稳定性脑梗死患者。

通过此次观察分析发现,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温、颈部血管病变等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血压的波动明显,但一些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以后,血压大多能回落到基础范围内;而高血脂主要是由于患者因为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强,从而使得循环阻力增大,会增加血栓的形成[3];高血糖也属于诱发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将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患者体温>37.5 ℃时,其可能会使得患者梗死的面积扩大,并加重脑梗死神经功能的缺损,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效果。

另外,颈部血管病变也属于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颈支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之一,且因为大多数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病变的动脉位于大脑中动脉或者是颈内动脉,如侧支循环不良或是未能建立侧支循环,则会由于血管狭窄发生低灌注现象,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进展[4]。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时,应对其危险因素提高重视度,并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积极纠正及处理,从而提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1] 陈宗胜.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 18(21): 2918-2919.

[2] 王琦.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及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 14(26):51.

[3] 刘东玲.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3):88-89.

[4] 陈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7.

R743.3

B

1671-8194(2014)18-0181-02

猜你喜欢

收治进展稳定性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