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8例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4-05-0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氯吡格雷

张 纯

(河南省商水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商水 466100)

78例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张 纯

(河南省商水县中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商水 466100)

目的 探讨78例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方法 资料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56例,分为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03%,显著高于对照组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2.50)分,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2.72)分,研究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疗效;脑梗死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是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1]。由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造成患者的脑组织缺血与缺氧性坏死,进而造成相应神经功能的缺失,有较高的致残率[2]。因此,采取有效、及时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56例,分为两组,每组78例,研究组男41例,女36例,年龄为52~79岁,平均年龄为(64±2.91)岁,梗死部位包括26例基底节区梗死、19例丘脑梗死、13例大脑皮层区梗死、20例多发性脑梗死。对照组男43例,女35例,年龄为53~78岁,平均年龄为(63±2.96)岁,梗死部位包括26例基底节区梗死、16例丘脑梗死、16例大脑皮层区梗死、20例多发性脑梗死。

两组患者皆发病后72 h内入院,经头颅CT以及MRI检查确诊,与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订的脑血管疾病相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排除近期有他汀类药物使用史、严重的心与肺功能疾病、肝与肾功能疾病、心功能不全、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患者。两组患者的梗死部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血压调控、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营养神经细胞、脱水与其他基础疾病的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氟伐他汀为北京诺华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517,每次40 mg,每天1次,睡前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氯吡格雷为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40006,每次75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

1.3 评定标准

①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标准: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3周后对脑梗死的所有患者进行NIHSS的评分比较。②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体征以及神经系统、肌张力、肢体肌力、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的工作且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为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体征以及神经系统、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张力明显好转,肢体肌力恢复2个分度以上,患者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病残程度是1~3级;好转为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偏瘫失语有进步,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18%~45%,但是不能行走以及生活不可以自理;无效为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体征以及神经系统、肌张力、肢体肌力、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均无变化,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03%,高于对照组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2.50)分,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2.72)分,研究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 论

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又称为缺血性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供应障碍,造成患者的脑组织缺血与缺氧性坏死,进而造成相应神经功能的缺失,有较高的致残率[3]。腔隙性梗死、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对照组 78 8±3.32 3±2.72研究组 78 8±3.15 6±2.50组别 例数 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患有动脉硬化且年龄为50~60岁的老年人是脑梗死的多发群体,且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5]。患者通常有未加注意的头痛、头昏,且多数发病时间为静卧休息时,通常患者的意识清楚、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多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以及头昏。当脑梗死的面积扩大,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不清的状态,甚至引发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脑梗死发病24~48 h后,进行脑CT扫描可以看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且边界不清晰,具有一定占位效应。脑MRI检查可以尽早发现脑梗死,加权图像上T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梗死病灶是其主要表现。

由于脑梗死的就诊时期、病情轻重、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及类别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不同[6]。而减少梗死面积、防止梗死进展、防治并发症以及调整血压是脑梗死治疗的基本原则。氟伐他汀对合成胆固醇的靶器官起到直接的作用,对肝内胆固醇的合成进行高选择性的抑制,减少血浆中的胆固醇,并且对内源性胆固醇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刺激肝内高亲和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生成的增多,导致从血浆中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不断增加。降低患者血浆内的总胆固醇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是氟伐他汀总的效果。

此外,氟伐他汀还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而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的一种抑制剂,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的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ADP)相结合,选择性抑制继发ADP介导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达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较为适用于确诊为外周动脉疾病以及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该药可以降低血管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03%,显著高于对照组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2.50)分,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2.72)分,研究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较单纯的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更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金圣仁.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4):354-355.

[2] 滕瑞洪.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55(35):2590-2592.

[3] 安宁,解锦鼎,杨晓帆.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5):622-623.

[4] 李波.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2,29(1):199-120.

[5] 郭恒,程晟.氟伐他汀致肝损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31(5): 359-361.

[6] 孙彬,常冠楠.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3,25(9):221-222.

R743.3

B

1671-8194(2014)20-0251-02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分析
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