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回家:小切口、大传播

2014-05-05王鲁峰

中国记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河后备亲情

王鲁峰

央视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不知唱出了多少眼泪。

每逢春节倍思亲。今年春节,《大河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围绕“让亲情回归”这一主题,推出了“亲情面对面关机一小时”、晒晒“返城后备厢”等线上线下密切互动的报道。同时,节日期间,《大河报》“停刊不停报”,一线采编人员带着微博走基层,“亲情”既是记者关注的重点,也成了最容易引起读者、粉丝共鸣的话题。

在“亲情强度不如WIFI”的移动互联时代,更需要珍藏一份对家庭温暖的认同与向往。《大河报》借助春节这一特殊节点,小切口进入,设置主流价值观传播议程,运用“互联网手段+传统资源”的传播方式,让中国“家”文化中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情愫呈现出来、沉淀下去、传播开来。

“亲情面对面关机1小时”洞察社会趋势,特殊节点倡议不做“低头族”

“亲,为响应《大河报》的倡议,大年三十晚上18点到19点要‘亲情面对面关机一小时,特提前给您拜年……”

“再有半个小时,我就要关机啦,提前给您拜年……”

今年大年三十下午四五点时,收到了不少这样的拜年短信。回复完短信,我也关掉手机,开始和父母、婆婆一起,包饺子,做菜,准备年夜饭。假期中,每天都和他们“腻”在一起。

失去,方知惜。去年春节前夕,和癌症抗争了整整一年的公公走了。他才60岁。微雪冬日的撕心告别,让我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对另外三个“老宝贝”好点、再好点。因为,尽孝,是在与时间赛跑。子欲养而亲不待,实为人生最痛事。

亲情是什么?是年三十晚上一室暖暖的灯光,是琐碎而温暖的话语交流,是找时间也要在一起的陪伴。然而,现在年轻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个个都是“低头族”。春节相聚,手机成了亲情交流的大障碍。

基于对社会趋势的洞察,今年春节,《大河报》决定围绕“亲情”做文章。报社领导召集我们开了几次策划碰头会之后,敲定“亲情面对面关机小时”这个主题,并由我所在的时政新闻中心联手新媒体中心一起执行。

1月28日,《大河报》在头版重点推出“亲情面对面关机1小时”策划报道,倡议年三十晚6点到7点年夜饭时间,关机1小时,还亲情一份关注。报道中,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好好说说话”,更是打动人心,赢来广泛转发。

节前连续3天,报道不断发酵。《大河报》新浪官博、微信、网站客户端上,越来越多的网友为这个活动点赞,并“承诺”加入关机行动。省外主流媒体、各大门户网站、企业和社会机构官博,也都纷纷转发、评论。从初一到初七一周时间里,在《大河报》发起的#关机一小时“话题讨论下,仅新浪微博就有近3万条。

纸质新闻服务向线上大河“迁移”,原创微博,拼出一幅河南人过年地图的缩影

2013年春节,《大河报》“停刊不停报”,利用全媒体平台,保持春节长假7天168小时新闻不断点、服务不落幕,实现了纸质新闻服务向线上大河“迁移”,在新闻淡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传播责任。

今年春节,《大河报》继续“停刊不停报”,记者编辑带着微博走基层。新媒体平台的值班人员及时接收、发布信息,让“线上大河”继续成为河南春节各类新闻的“源发地”。

《大河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客户端等各个平台,原创播报“新郑机场一飞机降落时坠地”“郑州机场因冰雪天气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红色预警”等突发新闻,提供“铁公机”、旅游、医疗、气象、公安、消防、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服务信息,同时推出“‘河你过大年”等满溢着温情的栏目。

从报社领导到一线采编人员接连不断发来的原创微博,拼起来就是一幅河南人过年地图的缩影——

在外务工3年没回家过年的毕德阳,年前带着老婆和女儿千里跋涉,回到南阳老家过年,并在大年初一拍下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大河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一路风尘和幸福瞬间;南阳市内乡县同学、家人聚会,挤爆了县城为数不多的西餐厅,邓州的老百姓最爱到文化茶馆里过大年,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胡辣汤让返乡游子们喝了一碗又一碗;“天鹅之城”三门峡的老百姓过年传统项目之一是“看天鹅”……

这些来自基层鲜活的报道,在老百姓忙着过年的新闻淡季,依然引来诸多转发、评论。线上大河传递的涓涓温情,对春节以及节后生活而言,都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能量。

晒“返城后备厢”,全是“爱的味道”

线上线下立体互动,让新闻传播深入人心

“转眼间,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很多开车回老家探亲的人顶风冒雪返城。后备箱里从回家时带的各种礼物,换成另一种‘爱的味道:土特产,或是爸妈亲手做的美味。杨先生从老家带了花生油、柴鸡、馒头、卤肉等。亲,从老家回来,您的后备厢里装了什么?”2月5日,大河报发出这样一条征集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在随后几天中争相晒自己的“返城后备厢”。

2月7日,《返城后备厢,爹妈的爱快要溢出来》稿子在纸媒落版。记者随笔“我的返城后备厢”一文,更是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大年初四早上与父母道别返城的瞬间——脱了皮的玉米磨的玉米糁,娘一碗又一碗往袋子里盛,还不停用手往下按;自家地里种的白菜,爹一层一层剥去外面的帮子,只把最鲜嫩的菜心放进后备厢;蒸糕、绿豆丸子、皮渣、粉皮、面粉、粉条、宰杀好的土鸡……爹娘恨不能把豫北老家的特色,都让儿子带回城去。“将近70岁的老爹,用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喂着已经40多岁的儿子”,记者的这句感叹,更是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回不去的故乡,隔不断的亲情。但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返城后备厢,装不下爹妈的疼与爱;沉甸甸的行囊,让儿女感动又感伤。这种来自精神原点的内生力量,会让一个人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走得更扎实更高远。

“旧元素新组合”

让“家”文化中的美好情愫呈现出来、沉淀下去

今年春节,《大河报》利用包括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产品在内的全媒体阵容围绕“年”字,聚焦家庭,既是对“旧元素新组合”传播方式的探索,也是对亲情回归的呼唤。

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与各种“漂”一代,遥相守望。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或最小细胞。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大势对传统家庭关系摧毁与重建的斑驳图景,在春节期间体现得最为充分。因此,《大河报》新春走基层报道呼唤亲情回归,引领读者空前重视对家庭温暖的认同与向往。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所言,家庭为本的生活方式及家文化,在血亲情感取向基础上,会培养出辐射到社会人际“波纹”中的仁爱情感文化,在培育起家庭责任取向的同时,也培育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对他人和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这些东西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元素。

借助春节这一特殊节点,报纸也理应让中国“家”文化中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情愫呈现出来、沉淀下去、传播开来。

猜你喜欢

大河后备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大河奔腾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大河奔流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大河无声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