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怪石图”起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4-05-04林银雅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怪石赏石园林

林银雅

中韩“怪石图”起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林银雅

怪石是中韩美术的一门特殊描绘对象,这与古代文人名士对怪石的嗜好和藏玩、痴迷,即赏石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怪石独特的自然形态美激发中韩文人的高雅情思美感,产生了赏石审美意识,历代画家们以怪石为题材,表达赏石审美趣味与对怪石文化的钟爱。

怪石 怪石图 赏石文化 崇尚自然

林银雅,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师 210093

一、中国怪石文化起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石崇拜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现象,分为自然石崇拜、奇怪石崇拜、人造石崇拜三个层次[1]杨正文:《石崇拜文化研究》,〔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灵性毕竟是模糊、想象的,人们借助一种实在实物来表达这种信仰的内涵。可以说怪石图起源于石崇拜文化。“怪石”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禹贡·青州》:“岱默丝、泉、铅、松、怪石。……岱山(泰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怪石当时是作为进贡物品之一的。对怪石,汉孔安国《尚书·传》解释道:“怪,异。好石似玉者。”目前在韩国,“怪石”的概念是指体积比较大,在园林供欣赏的独特形状的石头。而那些体积比较小,可以两手拿的独特形状的石头是被称为“寿石”。在中国通常用“奇石”一词。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齐时期(479-502年)文惠太子在造园时“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这是目前文献中出现“奇石”一词最早的记载[2]《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怪石与假山石起源于中国,后传至韩国、日本。从秦汉至南北朝,有不少关于怪石的记载,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求仙寄托,怪石大量进入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武帝于建章宫挖太液池,池中筑有三山,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影响极深远,为后世园林造园布局奠定了基础[3]紫瑜编著:《固意凝云——中国古代赏石鉴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3页。。

六朝是中国哲学审美思想的高峰时期,六朝人注意到了石头的观赏性即怪石本身具备的观赏性,使其成为园林的一道景观,因此六朝园林对置石尤为重视,对石头纹路、品类的注重也是以往造园中不曾有的。怪石嶙峋阳刚,与平静柔滑的水面结合,巨大的反差形成阴阳合一的完美水石景观[1]余开亮:《六朝园林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145页。如魏明帝“增崇宫殿,雕饰观阁,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山水园林与心境、物我之间互相转化,心在高远之时可以到达心游,可以得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韩国赏石文化中的美学与自然观

韩国怪石文化起源于公元2-3世纪驾洛国居登王(199-253)时期。朝鲜时期权文海(1534-1591)在《大东韵府群玉》与《东国与地胜览》文中写到,“驾洛国王招七点山仙人,始乘舟砲琴,而来王座,莲花石相与欢戏石至今在七点山。”[2][3]俞良休:《韩国的爱石史》,〔首尔〕《石爱哲学》第4集,2001年,第72页。根据1976年版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的《大圣山高句丽遗产发掘》记载,阳原王8年(公元533年)建筑的安鹤宫园真珠池有4个仙岛(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发掘现场发现了仙岛的痕迹,并挖掘了大量的景石[3]。在发掘统一新罗时期雁鸭遗址时发现东边护岸上摆放着怪石,亦证明了赏玩怪石的历史。

在《朝鲜王朝实录》里怪石又被记载为“恠石”,通过多部文献都可发现怪石的记载。从文献记录看,12世纪高丽时期宫苑制作假山石,后来到朝鲜时期转变为摆怪石的习俗。高丽时期《东国李相国集》[4]高丽中期著名文人李奎报(1168-1241)著述。他留下了高丽时代前韩国文学史上最长、最杰出的个人诗集,其中收录2000多首汉诗。卷24《孙秘书冷泉亭记》中写到:“子观贵人之居多矣,其饰林园,必以恠石之盤窪瘿瘤者,累之为山。”同时代《梅湖遗稿》文集《失题》一诗文中写到,“触石树腰成磊碨,入池泉脚失潺溪”,《补闲集》亦写到,“长松怪石之间,气尚不穹”[5]尹国炳:《有关高丽时代庭院用语研究》,〔首尔〕《韩国传统造景学会志》1982年第1期。。

昌德宫是朝鲜第三代王朝太宗五年(1405)作为景福宫的离宫而修建的,昌德宫后院是韩国传统园林的代表。韩国造苑的最大特色就是利用天然地理条件、顺应自然来营造景观,昌德宫便是在自然地形上种花植树,修建了莲花池,使建筑与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建筑和园林相互融合。昌德宫建制的思想是自然观,“山是宇宙的基本,岩石是其骨架;水是其血液,树木和花草是其毛,雾又是其气味”,园林使人同化在自然之中,是一处能够净化人心的宁静的空间,它的建造思想不是侧重在风水思想[6]如昌德宫后苑的半岛池上有一个尊德亭,其上面挂着1798年12月3日正祖撰写的“万川明月主人翁自存”的匾额。还有从仁祖(1623-1649年)建在玉流川边的取名为太极亭的这个名称上,也能看出关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内容。从渗透在秘苑中的思想可以看出,在地形选择或营造物的配置上,是以自然作为灵物的风水思想,在修学的书房或宙合楼等楼亭中显现的是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而在园林、溪流、怪石和亭子等要素中,所吐露的是想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和模拟自然的自然主义思想。

1830年左右绘制的《东阙图(第249号国宝)》中用图画形式留传下来的昌德宫建筑布置和建筑形态,成为研究和考证宫殿史和宫殿建筑的珍贵资料[7]姜聲爱:《关于朝鲜时代宫苑怪石》,全南大学造景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32-33页。。朝鲜时代园林置石形制方法是把怪石置放在石盆或石函内,怪石的排放则按两三块为一组沿东西向横向独立摆放,其摆放位置多样,或在院墙前或在松树周围,或在庭院空旷处或在花阶上。其形象多为单座山峰的单纯形象,相比中国体量较小,一般60至90公分左右。大型怪石在150公分左右,没有超过一般成人身高。朝鲜时期怪石以山间开采的花岗岩为主。《世宗实录地理志》记载,开采处位于京畿道海丰郡(今北朝鲜开城)。山间开采的石头与太湖石不同,没有孔洞,有一些怪石工匠人造做出石孔,并在流水中搁置较长时间,以使孔洞更加自然。从朝鲜前期文人姜希颜所著的《养花小录》怪石条记载看,孔内放入僧佛、麋鹿、杂卉等进行装饰,以为高尚风格。而更爱自然味的朝鲜前期文人排斥人工味审美,朝鲜时代重要特色是怪石大部分呈放在石盆或石函内,易使石头湿润,青苔斑斓,如《养花小录》怪石条记载“置诸鼎炉中则能引水至峰顶虽日中不干,苔藓斑斓,形貌一似沉水香,故俗谓沉香石,真天下绝宝也”,“石色青碧,峰峦峻峭,悬崖绝壑,隐隐若藏蓄云雷之形”[1]姜希颜(1417-1474):《养花小录》,李炳薰译,〔首尔〕乙酉出版社1984年版。。朝鲜后期《林园十六志》中《游艺志》亦在卷4《画筌》中谈到绘画中的山水景观之八格[2][3]“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要崔嵬,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Jeon Young-ok,《朝鲜时代怪石的特性与山水画的关联性研究》,《韩国传统造景学会志》2004年第22卷,第2号。,将“石”排在首位,其审美趣味为“石老而润”[3]。因此,怪石放在石函,经常洒水让苔藓自然地生长在怪石表面,更加古朴,更加相似与山水画的苔点。石函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不同,方形与六角形最多,每面刻有图案,可以看出人们对怪石的重视与喜爱。

三、中韩怪石审美思想对于历代怪石图的影响

晋人孙赞《石人铭》说道:“大象无形,元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唐孙位的《高逸图》绘竹林七贤故事,庭园背景中即有两块瘦皱多孔的太湖石。五代卫贤《高士图》屋旁庭院中所矗的嶙峋怪石属典型的太湖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写道,“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宋代苏轼、米芾这两个大艺术家对后代影响深远。北宋米芾爱石之至,他提出“皱、瘦、透、漏”四个赏石原则流传后世,“米颠拜石”故事[4]《宋史·米芾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今安徽无为)日,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诸以为罪,坐是罢。”此事也融于园林景点的布置之中,比如苏州怡园的“拜石轩”和“石听琴室”,留园的“揖峰轩”,颐和园的“石丈亭”。亦在后世画家作品中屡见,如明代的吴伟、陈洪绶,清代任颐及近现代的齐白石等等。宋徽宗为御苑怪石制作《祥龙石图》是真正独立的怪石图。其艮岳中65块石峰,被绘入《宣和石谱》,明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有较好的摹本,形态刻划细致,石类特征鲜明。

元代赏石爱好者多属隐逸高士。元代文人画逐渐占据画坛主流,强调缘物寄情和象征寓意,追求笔墨情趣和形式美感,注重神韵。李衔的《双勾竹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克恭的《竹石图》,画石用水墨写意法。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强调“书画同源”,树立了水墨竹石文人画的典范。

明清时代独立的怪石图也日见增多。怪石的画法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个性化更为鲜明。陈洪绶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如《玉堂柱石图》,太湖石上尖下大,呈现绘画的装饰性。蓝瑛《拳石折枝花卉》中有湖石画,蓝瑛根据不同石质和体貌运用精细而变化的笔墨,描绘出怪石之形与神。明末清初石涛《西园雅集图》,庭园中置放着诸多湖石,形态各异,画法多变。他在扬州用太湖石亲手叠成一个章法奇好的“万石园”,为扬州建立天然石艺景观,留芳后世。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5]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理论的专著,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掇山》一文中写到,“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龙潭石》一文中写到“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6]计成:《园冶》,金聖雨、安大会译,〔首尔〕艺耕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可以看出山水画对造假山之影响。明代是赏石最普及的时代,奇石变成古玩、古董,文人、商贾皆爱之,并成为园林、书斋不可缺少的景观。

清中期郑板桥对于人品和丑石之间的象征性关系提出了“丑石观”。他表示: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其《柱石图》为其怪石之代表作,画面正中巨石而立。简洁而庄严的气势,象征性展现出石趣。清代赵尔丰认为:“石性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画家以石为师友,将怪石作为描绘对象,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怪石图成为东方绘画的独特文化符号。

近现代画家傅抱石从小便喜爱石头,他最崇拜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石涛,17岁改自号为抱石斋主人,改名为“傅抱石”。画家们不但从怪石中获得视觉美感,更与石情感交流,以石为师友,乃至崇拜石头,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历代画家以“石”为字、为别号、为斋名,把自己归入石头一族。如石田(沈周)、友石(米万钟)、石涛(朱若极)、石道人(傅山)、仓石(吴昌硕)、白石(齐璜)、石鲁(冯亚珩)等[1]顾鸣塘:《石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0-62页。。

朝鲜时期画家大部分创作以南宗画风格的怪石图为主。崔北(1712-1786?)、姜世晃(1713-1791)、尹济弘(1764-?)、金逌根(1785-1840)、许炼(1808-1893)、丁学教(1832-1914)、丁大有(1852-1927)、姜琾熙(1851-1919)、赵锡晋(1853-1920)、闵泳翊(1860-1914)、安中植(1861-1919)、张遇圣(1912-2005)等当时画坛的主要画家几乎都画过怪石图。

朝鲜时代的怪石审美意识受到中国历代文人画家美学思想的影响。18世纪朝鲜画家崔北推重南宗画风,他在《怪石图》中写道“元章先生见之即必拜”。另外李命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赵锡晋(1853-1920)也画过“米芾拜石图”。可以说米芾的爱石思想超越时空影响到朝鲜时期的画家,其影响超过10个世纪。

图1 丁学教《怪石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朝鲜时代著名画院画家金弘道的代表作品《檀园图》,画中石墙围绕的后苑莲花池里莲花盛开,旁边怪石矗立。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画家丁学教的怪石图最多,水墨与工笔画风共存是他的怪石图的独特风格。他将怪石图的怪石周围布置一些兰、竹、古木[2]因为菊花与石画表达“益寿”,牡丹与石画意思“富贵寿”,竹与石在一起有“祝寿”等含义。,但画面的大部分还是以怪石为主,更加强调主题。从丁学教《怪石图》(图1)看到,松树旁边的怪石形态比较奇怪、夸张。他自己所编《梦人遗稿》中也写了画怪石图的“心得”,表达了对怪石和怪石图创作的钟爱。丁学教画了大量的怪石图,这种朝鲜末期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反映了18世纪商业经济发达后积累财富的中产阶级对于怪石象征长生不老、长寿吉祥的追求。

20世纪韩国画坛的巨匠张遇圣[3]张遇圣(1912-2005),号月田,1946-1961年任国立首尔大学教授,1963年在美国设立东洋艺术学校,从1971年起任弘益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也创作了《石》、《古石》等水墨画风的怪石图。他的怪石图(图2)大部分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张遇圣极具文气的笔墨,更加显示出怪石特有的古态美。

当代韩国著名画家以石(心井)林颂羲[4]林頌羲(1938-),号以石、心井。国立首尔大学美术大学毕业,历任德诚女子大学美学大学教授、院长。是目前韩国画家中少有的以怪石为题材的画家,从他的雅号可以看出他的爱石意识。林颂羲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怪石图的创造,同时收集园林怪石、石灯、石井、石盆,并在首尔的城北洞开始了造园实践。城北洞位于景福宫附近山地,风景优美,保存大量的山石与松树,为私家园林的造园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他把自己的园子取名“醉石轩”并亲自刻在园内的岩石之上[5]《气韵生动的美学——以石林颂羲的艺术世界》,利川市立月田美术馆2014年版,174-175页。。林颂羲以写实画风、破墨画风及水墨淡彩专门描绘怪石,创作了韩国宫廷怪石图(图3)、中国园林怪石图、醉石轩怪石图等系列。其代表作《春游》(图4)里穿着华丽的韩服的女人与小孩儿的背景,怪石在人物画配景中起到主要作用。石函里的怪石增加了韩国传统美感。自古至今的这种文人的高雅的爱好,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同时他们也把艺术变为自己的生活中最享受的部分[1]《气韵生动的美学——以石林颂羲的艺术世界》,利川市立月田美术馆2014年版,179页。。

四、中韩“怪石图”的文化内涵

图2 张遇圣《古石》1979年

图3 林颂羲《昌德宫宙合楼怪石》2007年

图4 林颂羲《春游》2012年

怪石图的产生与古代中韩两国的怪石文化有关,与在限制的空间里追求无限自由的山水画的卧游思想一致,反映出东方传统的自然观。怪石象征隐逸的逍遥的道教精神,它代言天然、无为、超然的人生观。儒教思想也强调远离俗气,崇尚高尚人品的君子,佛教的禅思想中也有禅石。欣赏自然灵性凝结体的怪石,回复心本然的平静心,这是东方思想儒释道的共通的审美思想。怪石图与西方绘画显然有着不同的审美与创作题材,怪石图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符号,它象征自然美,反应那个时代的自然观。

园林的置石自东汉发端之后,不仅起到丰富景观的作用,而且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及形式美感,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置石的效应就相当于园林景观雕塑”[2]张劲农:《古典园林中的抽象雕塑》,〔广州〕《广东园林》2006年,第19页。。“赏石之为雕刻艺术”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形成的艺术品形式。历代东方文人喜爱怪石,欣赏抽象雕塑作品,体现了文人的自然观与审美意识的结合,让欣赏者凭借想象力,从静的形态发现美,并赋予象征性的审美价值。这样的怪石特点更加符合画家的“心”与“气”表达。

自古以来,古人通过怪石的欣赏,感悟自然之道与体悟心灵的宁静。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怪石的欣赏、收集、收藏诞生了赏石文化,自然而然怪石成为书画创作的重要题材。特别指出的是,怪石固有的自然、不定性的形态与中韩文人追求的“无作为”、“无技巧”的美感一致,怪石欣赏过程中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将怪石物象化的绘画艺术。怪石图与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代山水画中,石是非常重要的主体结构之一,在花鸟画中也不例外。许多作品以赏石为主体,展现石趣,揭示石所蕴含的象征性与人格化等思想内涵。不少画家本人就是嗜石成癖者,对赏石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怪石以它朴实、坚定、力量等多种性格共存的独特魅感,深受历代画家的喜爱。他们笔下的怪石,形象生动、充满意趣和艺术感染力。怪石的朴素、坚固、强健等赋予了怪石以人格化和象征性,同时怪石具有奇、怪、异等造型特点,形成造型的无确定性,这也符合文人画家求“灵感”、“即兴”,超越凡俗的艺术追求。画家通过笔墨和意境,传递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精神魅力。

古人认为“土的精气成石”,石既是恒心性、不变性,故出自文人画家笔下的怪石图,写意之法表达主观之情,也是隐喻人格之象征、内涵。画家以石为师友,将怪石作为描绘对象,其人文内涵体现了东方文化崇尚自然、寄情自然的朴素审美意趣与思想。心为万物之本,美是心产生的象,心师造化的思想使人达到超出世间的精神上的自由之境界。这也是与东亚地区固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相统一的。怪石图的研究对历代中韩审美文化的理解及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杨正文:《石崇拜文化研究》,〔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2]《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上,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3]紫瑜编:《固意凝云——中国古代赏石鉴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4]余开亮:《六朝园林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5]张劲农:《古典园林中的抽象雕塑》,〔广州〕《广东园林》2006年。

[6]顾鸣塘:《石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7]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高树标:《石上清风——论中国画中的赏石绘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韩〕计成:《园冶》,金聖雨、安大会译,〔首尔〕艺耕出版社1993年版。

[11]〔韩〕姜希颜(1417-1474):《养花小录》,李炳薰译,〔首尔〕乙酉出版社1984年版。

[12]〔韩〕姜聲爱:《关于朝鲜时代宫苑怪石》,全南大学造景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13]〔韩〕俞良休:《韩国的爱石史》,〔首尔〕《石爱哲学》第4集,2001年。

[14]〔韩〕Young-ok:《朝鲜时代怪石的特性与山水画的关联性研究》,《韩国传统造景学会志》第二十二卷第2号,2004年。

[15]〔韩〕Jung Dong-o:《东洋造景文化史》,全南大学出版部,1990年。

[16]〔韩〕《气韵生动的美学——以石林颂羲的艺术世界》,利川市立月田美术馆2014年版。

〔责任编辑:平啸〕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d Korean Paintings of Grotesque Rock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 Yinya

Grotesque stones and rocks are a unique object of description in East Asian fine art, which bears a far-reaching rela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stone admiration.The unique natural shapes of stones and rocks inspire Oriental literati's elegant passion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Painters in history expressed aesthetic taste for stones and rocks as well as their affection for stone culture.

grotesque stone and rock;paintings of grotesque rocks;the culture of stone admiration; admiration for nature

猜你喜欢

怪石赏石园林
峡谷的秘密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赏石拍卖新观察
巫山怪石——天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