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共创美好明天
——吉林省教体结合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摘要(精选)
2014-05-03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
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
转变发展方式 共创美好明天
——吉林省教体结合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摘要(精选)
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
2014年4月28日,吉林省召开了教体结合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当前国内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20多年得到控制与好转,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十分匮乏的背景下,召开此次会议会议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吉林省将2014年确定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年”,并加大了政策等资源的投入。青少年体育经费从过去每年的350万,增加了到1 900万,明年还要递增。这充分地表明了,吉林省体育局党组成员深刻认识到了青少年体育工作是省和国家体育的基础工程,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民生工程。
“三个转变”,对吉林省青少年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体育思想,树立通过体育全面育人观
目前,国内青少年体育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偏重于健身和夺标的工具理性的研究与实践,忽视了通过两者全面育人的价值理性的探索。著名医学家钟南山和话剧演员濮存昕都曾说过,体育之所以伴其终生,是他们认识到体育有比健身和夺标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它对人格的培养,对创生能力的提升。这就是体育价值内化后,产生的体育内生动力。因此,树立通过健身和夺标全面育人的思想,全面提升体育的育人价值和社会的认同度十分必要,尤其是要重视研究通过体育培养人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造就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以求高水平的“健身育人”和“夺标育人”。
二、转变培养方式,探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运动“项目教育”
运动“项目教育”是既健身夺标,又育人的体育培养方式。当下,国内体育教学与训练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偏重于改进传授运动知识技能的方法,忽视了在此基础上,改进其育人的方式,以致健身与育人分离,夺标与育人分裂,口袋与脑袋矛盾,科学与人文断裂,从而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生长和灵魂发育,其教训深刻。为此,中外先进的教育和体育改革分别提出了,“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田径教育”和“足球教育”等创新的培养方式。这是人们对前面问题的强烈的反思,是一种文化自觉,是教育和体育方式的重大变革!当下,体育“明星”孙杨等,能够在赛道上不犯规,能快跑,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却总出错,走得很慢。这说明,当前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张扬了夺标的工具理性,迷失了育人的价值理性,从而使我们体育的技术空心化,甚者异化。这是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利轻义”“重物轻人”的共性问题,必须抵制。为此,召开教体结合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主要研究的“教体结合”就是要转变单纯就体育,教体育的旧方式,要改进过去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为现代的“项目教育”,将“管一阵”的健身和夺标的工具理性与“管一辈子”的育人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强化科学训练与人性修炼相结合的意识,从而使体育不仅有夺标的竞技实力,更有教育的文化魅力,从而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更热爱体育。
近年来,吉林省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冬夏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索契冬奥会的再次崛起。首先,得益于吉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积极推进“教体结合”,同时体育工作者同心协力,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后备体育人才。其次,得益于吉林省体育局联合吉林体育学院等高校,加强运动员的学历教育和体育师资的培训。这些都是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教体结合”,是研究 “项目教育”,改进国家体育发展方式的基础。
三、转变管理方式,由管理转向治理
(一)加强顶层设计
教育部王登峰司长和国家体育总局郭建军司长,站在国家教育和体育的高度,做出了重要讲话,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会上表示,青少年是中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奥运计划实施的基础。吉林省体育局将按照两位司长提出的新要求,站在通过体育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的战略高度,会同教育等部门共同研制《吉林省青少年体育发展计划》等有关的顶层设计并严格执行。
(二)加强制度保障
逐步完善有关政策,用制度管人理事。本次会议前后,吉林省体育局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的制度文件,就是文化的积淀,是“文化兴体”的突出表现。
(三)加强协商、督导和检查
吉林省体育局在有关制度的框架下,与教育等部门充分协商,集体决策,强化事前引导,事后监管的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吉林省体育局将严格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转变体育思想、转变培养方式、转变管理方式,继续加强教育与体育行政等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扎实稳步地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