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育“类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
2014-05-02蔡志奇
蔡志奇
(广东药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6)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订单式”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的局限性,这种模式并未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得到广泛实施。因此探索一种既具备“订单式”的优点,又能避开其缺点,且能促进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非常重要。
1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定义、实施现状及分析
1.1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定义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该模式在我国已有10年以上的历史,起初主要在职业教育中实施,而后逐渐也被本科教育所采用[1-3]。
1.2 “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本科院校的实施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订单式”和“本科”为关键词,对文献摘要进行搜索,共有相关文献35篇,采用逐一阅读的方式进行人工甄别,只有23篇文献真正与本科教育“订单式”培养有关。但仅以“订单式”为关键词对文献摘要进行搜索,则有1433篇相关文献,其中大部分与职业教育有关。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本科院校的开展规模远小于职业院校。
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本科院校数量较少,但涉及的专业较多,例如:武汉大学近年来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力集团合作,在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4];钦州学院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与钦州港口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展“3+1”订单式人才培养[5];湖南文理学院与深圳五洲宾馆共同组建“深圳五洲班”,对酒店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6];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光华实业等企业合作,在动物科技类本科专业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7];黑龙江科技学院在金融学本科专业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8]。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和学者对医学类、文科类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9-11]。
1.3 “订单式”培养模式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学生在校时要获得工程师所必要的基本训练,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或经营管理工作[12]。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界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2)缺点。一是培养针对性过强[13],可能破坏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人才,而“订单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多考虑企业和学生就业需求、对课程体系及内容改动过大的现象,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过窄、技能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再深造、本科教育偏向“微观教育”等问题,违背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可能带来学生就业的风险。“订单式”培养往往缺乏前瞻性,学校希望企业早下订单、下准订单,但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旦遇到企业毁约或学生自身反悔,则对学生就业造成严重影响[14]。三是可能对学生的进取心造成影响。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由于签订了就业协议,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已得到落实,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学生、高校和企业3方都造成损失。
2 “类订单式”模式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2.1 “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定义
基于对“订单式”培养的优缺点分析,结合对其他应用型本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横向比较以及广东药学院的实践探索经验,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类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做出如下定义:“类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由高校和具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合作(不签订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共同遴选一批学生,利用高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在不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由校企双方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利用原教学计划以内或以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达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2.2 “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不改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既要强调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又要紧密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改动不宜过多、过大,避免出现“本科教育高职化”、“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化”、“学生技能单一化”等现象。
(2)培养方案充分体现行业人才需求。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随着行业发展快速发生改变,该模式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接轨,因此,培养方案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体现行业人才需求,教学内容要体现“点面结合”,不局限于合作企业的人才技能需求,要有行业代表性。
(3)合作企业具有不以协议体现的招聘意向。一方面既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也为企业创造人才选拔和人才储备机会。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思想懈怠、进取心不足,以及企业错误地将学生定位为“试用期员工”、“半正式员工”,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影响培养计划的实施。
3 与“订单式”模式的区别及意义
3.1 “类订单式”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区别
“类订单式”与“订单式”2种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 “类订单式”与“订单式”模式的比较
表1 (续)
3.2 “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类订单式”模式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资源,促进培养过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奠定扎实基础。
(2)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类订单式”的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过程也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这种做法既确保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也是高校深入了解行业发展以及人才素质需求的良好途径。高校可根据在实施过程中搜集到的动态信息,及时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3)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合作企业具有招聘意向,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也能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学会做人、做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4)有利于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联合培养能促进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优势互补。高校教师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和掌握生产一线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反哺理论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则在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联合培养也为双方搭建了科研合作平台,创造了科研合作机会。
4 “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寻求优质合作企业,夯实合作基础
选取优质的合作企业是成功实施该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首先,合作企业必须是具有较为雄厚的综合实力,在生产规模、技术力量、仪器设备、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其次,合作企业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为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教学管理水平;其次,合作企业具有持续且稳定的本科人才需求,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值得指出的是,高校不应孤立地看待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要多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与企业展开全面合作,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联系,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这样,双方的合作关系才会更稳固。
4.2 建立专门机构与制度,重视经费投入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应机构,成员由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部门人员以及企业人事、研发、生产等部门人员组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归属,确保联合培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对该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有充分的认识,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管理、教学场地与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充足的经费。
4.3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宽而坚实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适应性打下基础[1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在不改变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以“专而不窄”为原则,根据学科及行业前沿进展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设置方向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融入课程当中,确保教学内容不与生产实际脱节。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将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贯穿在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整个实践教学链条中,而不仅仅在“类订单式”的实施过程才予以重视。
4.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与机构保障。校内专任教师方面,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引进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进入教师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校外兼职教师方面,利用好企业的技术力量,委派校内专门人员对他们进行教学能力的系列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4.5 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企业毕竟不是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且始终以追逐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高校对培养工作的管理应比传统模式更为严格。一方面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培养工作,及时掌握企业和学生的信息动态,解决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技能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就业情况跟踪体系。培养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掌握教学效果,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与传统培养模式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断改进实施方案。
5 “类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实施和分段实施2种方式,其中集中实施又可分为原教学计划以内和原教学计划以外2种方式。
5.1 在原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集中实施
在原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集中实施,指的是选定高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实施培养计划。优点在于不会对原定的教学计划造成任何影响,但要求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投入其中。缺点在于实施过程中学生也许未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实施效果。已有高校采用这种实施方式进行联合培养,如湖南工程学院与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合作,在电器工程专业采用了“2+4”或“2+6”的模式,要求学生除了2周必修的生产实习外,再利用暑假在企业进行4~6周选修性质的生产实习[16]。
5.2 在原教学计划以内的时间集中实施
在原教学计划以内的时间集中实施,这种方式实施时间的长短视实际需要而定,可以是几个月,也可以是一整年,前提是课程体系及培训内容的改动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短期实施来看,如广东药学院与安博教育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仪器设备,共建专业实训室,对2011届和2012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70多名学生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就业培训。接受培训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就业能力方面得到极大提高,进入了一些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工作,一次就业率达100%[17]。长期实施来看,如一些高校采用的“3+1”、“2+1.5”等方式,学生大学生涯的后半段时间全部在企业度过。这种方式对企业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高校也需在培养方案制定、质量监控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5.3 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分段实施
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分段实施,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分多次到企业学习。要求在学生低年级时就完成学生遴选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通过在学校与企业的多次切换,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以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分段实施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掌握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学得更加扎实。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8个学期安排了2个完整的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实习。第1个实习学期一般安排在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之间,即第3学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专业技能,加深对行业的了解。第2个实习学期则在第7或第8学期进行,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并进行毕业设计[18]。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类订单式”与“订单式”同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两者在理念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但是,“类订单式”模式既具备了“订单式”的优点,也避免了它的缺点,并具有实施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更适合在本科教育中实施。
(
)
[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2]刘复国.谈“订单式”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4(17):14-15.
[3]鞠平,姜弘道,阮怀宁,等.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25-26.
[4]李汉宁,王微,陈定.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48-49.
[5]石海信,李尚平,陆安山.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2(10):39-43.
[6]周兴,黄佳.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农机,2012,39(7):210-212.
[7]高秦嫣,王寿昆,张文昌.动物科技类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88-91.
[8]赵淑英,张德江,金英姬,等.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1):85-89.
[9]叶少芳,王世泽.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3):313-314.
[10]彭翔,申俊龙,陈小进.我校本科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效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64-65.
[11]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地方服务型教育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1):94-98.
[12]张鸣放.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4.
[13]白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15-19.
[14]刘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6:15-19.
[15]曾冬梅.课程体系优化的三个层面[J].高等理科教育,2004(2):34-38.
[16]李靖.对基于校企合作的“2+6”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与德力西电气联合培养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22(1):91-94.
[17]蔡志奇.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6):1086-1088.
[18]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