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4-05-02卞建宁
卞建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河南省在古代道教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用起源性、交融性和过渡性来概括其总体特征。首先,位于鹿邑的太清宫,是老子出生的地方;位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太初宫,老子在此驻足并最终完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成为以后道教文化的主要经典,因此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位于济源的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开封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这是其起源性。与此同时,河南省在历史时期曾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往来南北、通衢东西”是当时社会沟通与交流情况的真实写照,因此,道教文化在这个地区还表现出强烈的交融性和过渡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文化曾在河南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道教文化是河南省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情况统计
(一)道教景观的概念及内涵
道教景观,是指以道教建筑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所谓道教建筑,《中华道教大辞典》:“泛指以道教宫观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建筑,包括供奉神仙的殿堂、回廊、亭阁、庭园、墓塔、匾额、造像、壁画以及宫观建筑布局等,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1]
宫观是道教建筑的总称,包括道宫、道观、道院及庵、庙、寺等,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说文解字》释:“宫,室也。观,谛视也。”[2]可见,“宫”是一种建筑,而“观”则是一种行为。但后来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新的语义,即成为一种用来观察眺望的建筑的指代,与古代宫廷建筑中的“网”、“台”一样成为了一种建筑形式。“观”被用来指称道教庙宇起源于汉代,《史记·封禅书》载:“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逮,已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维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人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3]由此可知,汉代的神仙家认为,神仙好观、楼,于是观就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仙境的象征,成为汉人神仙信仰中仙界天门的象征符号,人仙交通的媒介。
由此,笔者认为道教景观应由各类道教名山,道教宫观以及各种民间道教信仰景观共同构成。
(二)河南省道教景观遗存情况
河南省道教景观遗存的基本情况,是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来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对其资料进行选择和甄别。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各地市志等。此外,河南省文物局网站、各地市政府网站等媒介平台,也或多或少记录了河南省道教景观遗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其中部分道教景观进行了实地考察,利用历史地理学、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段,对河南省部分道教景观的相关元素进行验证,可以补充文献资料中的不足。通过资料整理和调查分析,目前,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大概有536处。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虽然各种文献资料中涉及更多的道教景观,比如众多碑石文献多有关于重修庙宇道观的记载,但由于部分道教景观已不复存在,已无法展现其建筑风貌,因此,本文只统计目前尚有建筑遗存的道教景观。
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实地考察,确定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有536处。这些道教景观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遭受了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仍然能够或多或少保存其景观的风貌,为研究道教景观文化提供了基础。具体遗存情况参见下表。
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情况一览表
二、河南省道教景观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一)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的地域分布特征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地域空间分布上,河南省遗存的道教景观有着明显的空间特征:
1.从空间分布上看,豫中、豫北各地市遗存道教景观数量较多,郑州125处,焦作58处,安阳45处,鹤壁42处,新乡41处,平顶山23处;豫西遗存数量次之,洛阳60处,南阳28处,济源26处,三门峡15处;豫东、豫南遗存数量相对较少,基本在2-14处之间,其中濮阳最少,只有2处。
2.从建造年代上看,除少数明清以前的道教景观外,几乎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的建筑。其中又以乡村遗存居多,市区和县城中的道教景观遗存明显少于乡村,乡村遗存大概占到全部遗存景观的70%。
3.从信仰对象上看,具有多样性、普遍性以及地域性的特点。在供奉对象中,涉及到众多道教的神仙先圣,包括玉皇大帝、城隍、关帝、龙王、奶奶、碧霞元君、吕祖、八仙、火神、土地、火德圣母、马神、河神、山神、水德圣母、十地阎君、财神等,有100多位,反映出中国古代民众宗教信仰对象的多样性;其中又以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和奶奶庙最多,几乎各个地市都有遗存景观,且总数量有210处之多,占到整个遗存数量的40%,反映了对这些道教神仙信仰的普遍性;此外,各个地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仍有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神仙信仰,如济源的济渎庙,新乡的圪塔爷庙,许昌的葛仙池,商丘的蚕姑庙,信阳的三教洞等,呈现出浓郁的地方信仰色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些遗存景观呈现出沿道路发展而分布的趋势,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的几条主要交通线路沿线的城市及村镇,成为这些道教景观遗存的主要分布区域;从遗存道教景观的总体布局来看,基本上都是遵循道教建筑的传统布局形式,即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轴线上布设主要的建筑,东西两侧安排附属建筑等。
(二)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内涵上讲,形成了以老子出生地的太清宫,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太初宫,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为代表的道教“源头”文化,以及以地方民众信仰如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奶奶庙等为代表的道教世俗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河南省道教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1.道教的“源头”
河南灵宝函谷关,是道教圣典《道德经》的诞生地,因此被尊崇为“道家之源”。据史料显示,周敬王二十九年,当时已经80岁的老子,西出洛阳,于夏历七月十二日到达函谷关。守关的长官令尹仰慕作为周收藏室收藏史、大学问家的老子,就挽留他著述。历时七个月,一部对中华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就在函谷关诞生。老子的思想也由此而开始流传和扩散,走向海内外。
位于济源市的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据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4]
焦作武陟的嘉应观,是一种祭祀建筑,其祭祀对象为大禹、河神、风神、雨神,是黄淮诸河河神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河神庙。
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在“五斗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创立了“新天师道”,标志着道教的大发展。隋唐时期,在国家政权的干预下,道教盛行,当时的洛阳便是全国道教发展的中心区域。唐玄宗李隆基对道教颇为重视,曾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有《南华真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有《冲虚真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有《通玄真经》;封亢仓子为洞虚真人,有《洞灵真经》。这四本经典著作,便是被道教尊崇的“四子真经”。这四位重要的道教人物,他们的故里都是在河南省境内。到了元代的时候,著名道士丘处机又在河南创立了龙门派,影响深远。道教在河南兴起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河南境内以王屋山、嵩山、桐柏山、北邙山为中心的道教名山区,以太清宫、太初宫、延庆观、嘉应观为中心的星罗棋布的道教宫观景观。
2.道教信仰的世俗化
(1)道教景观文化与城隍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鬼神思想中,城隍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守护神,它既掌管着阴间本城死去人的灵魂,又负责保护和监督阳间本城的居民,因此城隍庙成为连接世俗社会与阴间的重要信仰场所。从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情况来看,城隍庙遗存共有35处,几乎所有的各级城市都有城隍庙的存在,可见城隍信仰在历史时期河南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与其他类型神灵信仰不同的是,供奉在城隍庙中的 “城隍爷”,不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随着城市的不同,其身份也千差万别。这些神灵崇拜,有的是为国家民族立功的功臣、忠烈名将,有的是造福一方百姓的清官先贤,有的则是备受百姓普遍爱戴的历史人物,老百姓推崇他们为城隍,寄托了对英雄圣贤们的纪念与崇拜,同时也期望得到这些精英们的庇佑与保护。
(2)道教景观文化与关帝信仰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关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神核心之一。关羽“忠义仁勇”道德形象,是历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统治阶级宣扬教化统治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明清以后,统治阶级将关羽的形象推向了顶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政府将关羽晋爵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又加封其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因此,后人也多将关羽称为关公、关帝。清代是崇拜关公的鼎盛时期,到了清同治皇帝时期,追加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多达26字,是历代帝王对关公最长的封号。[5]从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情况来看,关帝庙遗存多达82处,上至府治县城,下至田野乡村,都可发现关帝庙遗存的情况,足见历史时期河南省关帝崇拜的兴盛程度。
(3)道教景观文化与求雨祈福
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中,共有60处龙王庙景观。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常年不稳定。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又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区,干旱的气候与当地地理和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祈雨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地方社区仪式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河神、雨神等诸多神仙,是掌管天地间降雨的神灵。如果遇到干旱的气候,农民除了尽其所能灌溉土地外,大多数情况下会求助于诸如龙王等代表自然力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神灵,从而获得护佑。
(4)道教景观文化与生育文化
在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中,分布于各地的碧霞元君庙,或称奶奶庙,有33处,从地域上看,多数集中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奶奶庙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在中国传统道教神仙体系中,她是北方地区掌管妇女生育的女神。受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传宗接代思想的桎梏,生育问题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命运。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妇女不能生育问题时有发生,基于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主管生育的神仙体系逐渐形成。宗教信仰的世俗性,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遗存及有迹可循的道教景观,在建筑形制、选址与布局、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艺术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从文化内涵上讲,形成了以老子出生地的太清宫,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太初宫,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以及焦作嘉应观为代表的道教源头文化,和以地方民众信仰如城隍、关帝、龙王、碧霞元君等为代表的道教世俗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河南省道教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不但表明了河南省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道教文化还在河南省历史时期普通民众精神信仰空间的构筑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其特有的宗教思想,影响着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
(三)道教景观意象
道教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官家的扶持、士大夫的文章、百姓的口耳相传及顶礼膜拜,使得道教文化在人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即使在当今社会道教已然失去其往昔崇高地位的情况下,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象却并未消失。道教景观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意象,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仙境”。这些意象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周围的环境和经历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理构筑,从而产生道教景观意象。
结束语
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刚刚起步,对其科学系统地研究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对其文化资源的内涵发掘仍然不足,甚至有不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现象的发生,不但达不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更破坏了河南省整体的文化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举措。要想使区域文化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系统地盘点和深入地研究是首要的工作。对河南省遗存道教景观文化的研究,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胡孚深.中华道教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3][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4]王屋山[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Ny2MFSb SK89_Rke9q6nx3A6XBCwRRptjMUYupG1ykGZUnJCXCmn wpMxINkVlgPB.
[5]朱亚红.周口关帝庙建筑研究[D].河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