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1年载文统计与分析

2014-05-02李中新

关键词:职称科技期刊参考文献

李中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山东泰安 271018

我国期刊总数9849种,科技期刊4920种[1],由高校所办科技期刊约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1700种左右,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8%,平均每所高校1.26种[2]。高校学报不仅是我国科技期刊3大期刊群之一,而且是我国论文的高产区。据统计,全国重点研究科技项目的60%,科技成果的50%出自高校;全国75%的科技论文出自高校[3],SCI收录论文的70%,EI收录论文的75%出自高校[4],且高校学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5]。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CN37-1132/S,ISSN1000-2324,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创刊于1955年,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创刊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学报的发展变化跟全国其他高校期刊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经历了由内部交流到刊号申请注册过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目前学报为季刊,16开,160页,被录入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农业核心期刊统计源,但也存在着我国高校期刊普遍存在的综合性等弊端[6]。对过期刊载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主管、主办单位调整期刊管理策略,而且对期刊编辑总结经验、承前启后,以及作者了解学报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依据统计学规律,首次对2005~2011年的学报载文信息系统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为学报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并希冀为高校期刊运行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

1 校内作者的统计与分析

1.1 校内作者的分布

目前,我校有14个二级学院(见表1)。校内作者来源分别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一部分为教师(其中包括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辅助人员),分别233名和164名,总计占全部论文作者的41.2%。2005~2011年,刊发的学生稿件从42篇到0篇不等,最多的农学院,最少的是文法学院,其次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作者前5位分别出自动物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农学院;教师作者前5位分别来自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学院、机电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由此可见,校内作者只占全部作者的4成,与部分高校不接受外来稿源及外稿录用率低的情况相比[7],我校学报尚没有构成典型的“内向型”,但一定程度符合教育部1998年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对高校学报的界定[8]。学生作者比教师作者多7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对学报的投稿需求和积极性相对较高,且两者的来源学院虽有部分交叉但缺乏一致性,据此判断造成的师生投稿差别并非来自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对学报的认识和投稿需求还存在差异。

表1 校内作者分布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uthors in the university

1.2 校内作者的学历或职称构成

刊发论文的学生作者按学位划分,教职工作者依职称分类,其中,“教授”、“副高”包括同等级别的非教学具有职称人员,“其他”为中级及以下人员(表2)。

学生作者中,硕士研究生占多数,其次为博士研究生,7年间,只有9位本科生刊发论文;教职工作者中,副高职称者略高于中级职称以下作者,具有高级职称者平均每年不足4位作者投稿。

由作者的学历或职称构成可以看出,学校的研究生考核规定和职称评定政策对师生对学报投稿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本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报发表论文可以参加答辩,而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校外核心期刊发表方可参加答辩,而本科生没有论文发表的要求,所以硕士研究生的投稿积极性和数量均高于博士生,本科生投稿主要源于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且具有写作论文的主动愿望;学校规定学报不被列入高级职称的评定承认期刊,由此造成教授职称教师投稿较少,而副高及以下人员相对较高。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作者的论文写作愿望大多不是出于主动性,而是被动写作。

表2 校内作者学历或职称构成Table 2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credentials or professional titles of authors in university

图1 校外作者的地理和所属单位分布Fig.1 The geographical and unit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out of university

2 校外作者的统计与分析

2.1 校外作者的地理分布与单位

本次统计把按作者所属省市划分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两部分。由图1可以看出,校外作者分布于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之外的省市自治区,但地缘优势非常明显,来自山东省高校、院所作者达249位,其他54位,分别占全部作者的25.83%和5.6%,远远高于其他省市,甚至比位于第2位的北京市高出5倍之巨。如果把前面统计的本校作者合并计算,本省作者总计达72.63%。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作者(477位)显著高于其他单位作者(66位),且基本与高校数量多少省市相一致。

由此推断,尽管学报作者覆盖面广,但外省作者相对较少,且较为集中,说明学报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校外作者只是通过亲口相传了解本刊,但同一位作者的重复投稿率比较高,说明本刊的信誉和认可度比较高,已经获得作者的认可。

2.2 校外作者的学历或职称构成

按照学生和其他作者的学历或职称结构进行统计(见表3)。7年间,校外研究生128名,占校外作者的23.57%,远远高于本科生作者(7名,占1.29%);其他非在校生中,具有副高以下职称人员389名,占校外作者总数的71.64%,全部作者的40.36%,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人员占全部校外作者的5.71%。

表3 校外作者学历或职称构成Table 3 The 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credentials and the professional titles of authors out of university

与校内作者的学历和职称构成相比较,本科生作者比例基本相当,校内硕士研究生比例较高,而校外博士研究生比例略高,说明本刊不仅被外校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所认可,而且博士论文也被认可;就外校具职称作者而言,各种职称作者均高于校内,说明外校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定中,本刊被认可程度也高于校内。

3 载文相关信息统计与分析

由于学报受160页/期的限制,每年刊发论文基本在138~150篇范围内波动,与全国近200种自然科学版期刊相比较,载文量2005~2010年间的位次波动不大,但2011年位次降低明显,可能鉴于同行期刊增加了页码或者改成双月刊。

表4 载文相关信息统计Table 4 The statistics of information with papers

基金论文反映了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以及作者承担科研课题的信息。从统计资料来看,虽然基金论文比呈波动状态,但基金论文有上升趋势,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和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提升。

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对研究项目的知识积累储备和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但不能以参考文献多寡来判断作者的研究水平或者论文水平和质量,片面为参考文献套上数量枷锁更不可取,因为独创性、创新性论文,以及所谓的非热点研究项目或学科未免很少参考文献。本文从最基本的目标出发对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学报文献量基本呈现上升态势,这表明作者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检索量不断增加。

4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目前期刊评价国际普遍采用的方法,甚至已经成为评价期刊质量、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的“金指标”[9],尽管该评价方法还存在片面性,特别是对应用型和科普论文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但不得不承认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评价办法取而代之。因此统计学报历年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十分必要。

由图2A可以看出,7年间学报影响因子2007年最高(0.605),在179种全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位列28位,也是排位最高的年份;2005年最低(0.291),仅在176种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名列77位,且是唯一低于全国大学学报平均影响因子的年份。

由图2B看出,学报被引频次逐年上升,以2006~2007年增加幅度最大(293),2010~2011年最小(21)。被引频次始终高于全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其变动幅度在348~588之间,以2007年最高,2005年最低。

图2 学报影响因子(A)和被引频次(B)[10]Fig.2 The influence factors(A)and the cited frequency(B)of journal

5 结论

学报校内外载文量之比4:6,尚没有呈现典型的“内向型”期刊。学生投稿量高于教师。受学位答辩和职称评定、科研评价政策的影响较大,校内外研究生作者显著多于本科生,副高及以下作者多于正高职称作者,作者的论文写作动因属于“被动型”。

校外作者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但地缘优势明显,且作者大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并与高校拥有量基本相符,校外单位机构对学报的认可程度和范围均优于本校。

学报载文量、基金论文比和刊均参考文献呈小幅震荡变化,且较2005年有不同程度上升。影响因子除2005年较低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达历年最高水平;被引频次均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值且逐年上升。依据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尚不能证实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间的正比变化,与参考文献数量间也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依托“伪引”、“自引”、“假引”等办法增加参考文献来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不仅违反职业道德和损害学术风气,而且也缺乏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期刊统计-2011年[EB/OL].(2012-08-10)[2013-03-16].http://www.duba.com/?f=duba_loc k&un99_4&z=0&a=0

[2]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4

[3] 邵艳艳.对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380

[4] 曹 兵,佟建国.高校学报编辑部出版流程的优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927-929

[5] 李诗信.高等学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205-207

[6] 赵兴元.学报内向型和综合性的弊端[J].编辑学刊,1994(4):67-69

[7] 姚 远,汤 晰,赵军平,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EB/OL].(2013-03-02)[2013-03-16].http://www.doc88.com/p-5045903786987.html

[8]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1998-04-01)[2013-03-25].http://baike.baidu.com/view/3406337.htm

[9] 张 皓.浅析期刊影响因子及其扩展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2):33-36

[10] 万方数据.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B/OL].[2013-03-23]http://stats.editors.wanfangdata.com.cn/sdnydxxb/Survey/ImpactFactor1

猜你喜欢

职称科技期刊参考文献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科技期刊的分类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