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坛,希望之乡
2014-05-02撰文leithian
撰文/leithian
海上仙坛,希望之乡
撰文/leithian
平潭由126个岛屿组成,坐落在福建省沿海。主岛为海坛岛,约324平方千米。平潭海岸线蜿蜒曲折,有着长江澳、海坛湾等优良的港湾。提到平潭,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名。相对于泉州、广州、福州这些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平潭确实要逊色许多。但如今,平潭却是福建的“希望之坛”。
平潭卫星图
牺牲
在厦门,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岸金门城市的点点灯火。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正是平潭。68海里,就是两岸间最短的距离。平潭的历史与现在,都与台湾岛密不可分。
在宋朝时,朝廷已经开始派兵驻守平潭。到了清朝,清政府在这里还修建了水师基地。康熙年间,平潭开始与台湾实行戍兵换防制度,这个制度一实行,就是211年之久。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平潭成为了对台的最前线。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联合军演在平潭岛举行,平潭一时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瞩目之后,平潭还是平潭,前线还是前线。平潭似乎除了军事要地以外,毫无发展的必要。
穷,是最能体现几百年来平潭状况的词汇。这样一个海上仙坛,一直以来有着“海蚀地貌甲天下”的美誉,却一直是福建最穷的地区之一。战争与军事,让平潭背负了太多代价。撇开封建社会时期平潭的发展缓慢不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平潭因为“对台前线”成了著名的“全国双拥模范县”。但这个名头,又为平潭带来了什么呢?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经济发展机会的擦肩而过,这些,只不过是平潭历史的一个缩影。距离平潭最近的地方,是福建省福清市。平潭岛上的人们进出不断,但属于平潭人的未来,似乎只有在岛外。
1979年,平潭澳前镇成为了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台轮停泊点之一。这也让平潭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一时间,冷藏库、水产冷冻厂、渔业机械厂、供水供油站、邮电所、供销社等服务设施纷纷落户,直接服务台胞的日月潭饭庄、东澳卡拉OK舞厅等设施也相继开张。在那短暂的十余年里,各地来和台胞进行贸易的商人云集平潭东澳。东澳村甚至赢得了“小香港”的美誉。
但这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忽冷忽热的台海关系,使平潭仍然没有从“前线”的阴影中脱离出来。作为海防前线,没有大桥,没有大型工厂;作为海岛,缺乏耕地,海洋资源却在不断枯竭。工农业双失的县,平潭的未来,到底在何处?
民居
平潭潭角底风光
平潭人怎么能坐以待毙,他们穷则思变,想了很多办法来摆脱贫困。但无奈没有政策的支持,他们的办法并不多。为了生计,平潭人创造了众多海内外独特的“谋生手段”:“沉船捞宝”,偷渡到境外进行“全球打工”……彼时,平潭竟成为了全国的“偷渡之乡”。可叹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竟逼得平潭人如此利用。虽然听起来并不光彩,这却反映出平潭人渴望冲破束缚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潭石牌洋夕阳
华丽转身
历史,看到了平潭的牺牲。平潭也绝不是被上帝忽视的盲点。2009年,国家颁布支持海峡西岸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7月,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应运而生。
这是平潭人应得的,平潭,为祖国整整牺牲了60年的青春,现在,是还她青春的时候了!
“要想富,先修路”。平潭华丽的转身,要从平潭海峡大桥与渔平高速说起。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岛上的平潭人来说,一座连接海岛与大陆的大桥,是他们美好的愿望。平潭人从明代就开始有这样的梦想,直到2007年才真正地开始变为现实。新中国建立以后,平潭人在等轮渡的几十年中,经历了数不尽的酸辛。遥望几千米的对岸,轮渡不到,就是过不去。轮渡到了,还有排着长队的滚滚人流。若是台风光顾,那只能是就近过夜,等上几天。
2007年11月30日,锣鼓连天,鞭炮齐鸣。平潭海峡大桥,终于动工。2010年9月,工人们在万众瞩目下,用铁锹将水泥铲进最中间两座桥墩的桥面上,至此,平潭海峡大桥,终于合拢。明代“风涛大作,人力莫支,覆没之余,死亡过半”的海峡,终于成为了历史,平潭海峡大桥,让平潭人去到大陆,只需短短几分钟。渔平高速,西联沈海线福泉高速,东接平潭海峡大桥,它的动工,要比平潭海峡大桥晚了足足一年,然而,通车时间,却仅比平潭海峡大桥晚了一个月。2010年,注定是平潭历史性的一年,11月30日,平潭海峡大桥通车,12月25日,渔平高速通车。渔平高速让平潭到福清市只用半个小时,到福州也仅仅需要80分钟。
和渔平高速通车同时开始的,还有1 1个重点项目的启动。平潭,瞬时成为了一个“混乱”的大工地。在这热火朝天的“混乱”背后,依稀已经能看出平潭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
如今的平潭,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平潭人再也不用为生计而颠沛流离。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开始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聚集。高铁、公路、码头全面铺开,平潭已经为经济发展已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海丝路上的军事要塞到全国经济发展的热土,平潭已经完成了“从青蛙到王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现在平潭人眼中闪耀着的,是预示着希望的幸福之光。
海峡号
(责编:刘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