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球训练对提高少年羽毛球选手后场反手过渡球质量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4-05-02甘花艳
甘花艳
(江西省高安中学,江西 高安 330800)
多球训练对提高少年羽毛球选手后场反手过渡球质量效果的影响研究
甘花艳
(江西省高安中学,江西 高安 330800)
羽毛球后场反手过渡球的处理不但可以显现出羽毛球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和技术的扎实程度,而且,在比赛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少年羽毛球选手来说,后场反手过渡球的掌握以及高质量击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羽毛球教学者来说,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变得十分必要,希望笔者的研究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多球训练对提高少年羽毛球选手后场发球过度球质量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图1 得分区域标示图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有关羽毛球后场反手过渡球练习及教(学)法,羽毛球技术练习及教法(学)的文献和书籍,并进行总结和检索,找出对研究主题有价值的内容。
1.2.2 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两组队员后场反手过渡球的回球质量进行测试,每次测试结束后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表格和图解显示出。
1.2.3 对比实验法 江西省少年羽毛球选手30名,其中男队员20人,女队员1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0人都是少年羽毛球选手经过一年半羽毛球基本功学习的专项生,对羽毛球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进行随机分组,各组男女比例相同,且均在同一起点开始学习羽毛球,各自的差异不是很大,所以对实验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保证。把30人分成实验组15和对照组15人,两组执行统一的教材、学时和考核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单球一对一练习,而实验组采用多球训练的实验教法。
1.3 实验过程
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共计八周,每周安排两次课,每次课两个小时,共计16课时、32学时。1.3.1 实验数据测试方法 每个受测试者的击球点必须在同一范围内(测试者的后场反手区,击球点必须在双打发球底线以后,在底线以前)。发球员发出球(弧度保证一定的高度),受测试者在中场位置运用一步并步然后转体进行击球。为了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和考虑同学测试时会出现可预见的紧张,每名测试者每组击打10个球,并测试两次,取平均值(两次测试均以组为单位,即整个组测完一次再进行第二次测试)
过网的高度和过网后的远度也进行一定的标记。其中过网远度和高度均有两个得分标准。
过网远度的得分设计:(1)击球过网后在距球网1.5m以内的距离得2分,击球在距球网1.5m-2.5m之间的得1分,过网后超过球网2.5m或者击球出界的得0分。(图1)
过网高度得分设计:同样分为两个高度标准,并用一个标记杆放在球网支柱两端,在20cm以下得两分,20—40cm高度的一分,超过40cm或将球击打到界外得0分。由图2标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个测试内容满分为300分。
两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都进行同样的测试,并在同一场地,同一速度用球。为了保证实验的稳定和准确性,记录达标数据为每组各个队员均进行两次测试后的平均值。具体得分位置用羽毛球场平面图标识出,见图1和图2。
1.3.2 实验过程设计 在学习后场反手过渡球的技术开始,两组队员采用同样的前期教学。开始时同学均以练习后场反手过渡球动作→分解练习后场反手过渡球动作→队员模仿动作→反复挥拍控制拍面角度→结合步伐进行场地移动挥拍。同时,队员学会运用反拍向上发力颠球,在队员学会正确掌握击球点和拍面后,采用自主持球练习,即队员自己抛球然后运用后场反手过渡球技术进行自主练习。在一定时期能够结合步伐熟练自如地完成后场反手过渡球连贯动作时进行有球训练。
对照组队员运用相对传统的单球训练方法,即网前一人给练习队员挑后场反手球,后场队员进行反手过渡球的击球训练。
实验组队员经过共同前期的挥拍和步伐技术练习后,用大量多球进行练习,即一名队员进行大量发练习者后场反手区高球,练习队员进行反手过渡球的训练。
1.3.3 实验实施中的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由教师进行课堂的严格控制,练习的时间和练习者之间的合理搭配都要求基本对等。
图2 过网高度得分区域标识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的数据对比
2.1.1 基本技术对比 为确保教学实验的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两组队员的羽毛球后场过渡球的基本水平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每人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击球,每人每次打十个球,并重复一次,取两次测试的平均得分记录,依次测试然后得两组队员的总得分从而进行百分比计算得出合格率。经测试得出实验前两组队员的得分数据。
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技术水平无明显差异,在后场反手过渡球的处理过网的高度的合格率分别为26.3%和26%,过网后的远度的合格率分别为27.7%和28.3%。这说明两组队员对羽毛球后场反手过渡的手法和控球能力都不是很好,通过球感的培养和空间感、距离感的增强都还会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2.1.2 身体素质对比 为了实验数据不因队员身体素质水平的差异影响试验结果,教学实验前分别对两组队员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对两班队员进行场地移动测试,采用我们专项测试常用的5次前后加5次左右计时跑的测试方法。经测试得到的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队员场地移动没有明显差异(p>0.05),排除了身体素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2 教学试验后两组队员后场反手过渡球测试成绩结果比较
2.2.1 实验后过网高度测试成绩比较 经过八周的训练,对两组队员的技术考核并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测试考核的标准严格遵守实验设计时的规定标准。考核结果仍以百分比形式计算。
2.2.2 实验后过网远度测试成绩比较
从统计结果看以看出:经过八周的训练,实验组的过网远度合格率提高到64.3%,而对照组的合格率仅提高到42.3%,实验组过网高度的合格率由27.7%提高到69.3%,经过八周多球训练练习后场反手过渡球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反手后场过渡球的合格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经过八周的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场反手过渡球的准确度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提高速度比对照组快的很多。这说明用多球训练后场反手过渡球比普通的单球训练有很大优势。
2.3 分 析
2.3.1 多球练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提高击球成功率 在学习任何一项技术动作的初期,都会有僵硬、不协调、吃力的感觉。多球练习是指由一人连续不断地发球喂给练习者,让练习者不间断地完成一定数量或一定时间的练习方法。对于少年选手而言,建立正确的的动力定型,无论是要打下牢固的基础还是要快速提高运动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单球练习有时不到位,落点变化大,不利于少年选手的学习。多球练习比单球练习的练习密度大、强度大、在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多,且队员精神集中、情绪高涨,比单球教学更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有利于与队员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
2.3.2 多球训练有利于改进技术中的错误动作 后场反手过渡球是一项技术复杂,技巧性比较强的羽毛球技术,要求队员能够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少年选手在技术动作的形成的进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例如,击球点不准确,引拍不充分,动作不协调等错误动作。在单球练习时很难及时纠正,但在多球练习时教师可以一边发球,一边观察,可以使队员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动作上,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队员就能够较快地掌握技术,消除错误动作。
2.3.3 多球练习有利于技术练习的连续性,以弥补运动强度和量的不足 多球练习可以增加队员练习的难度和提高练习的强度,这就要求队员必须提高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队员要连续不断地快速移动击打来球,在没有间歇的情况下快速移动,密度强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一对一的练习手段因为练习者击球失误率较高,捡球时间较多,运动量和强度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球可以弥补运动强度和量的不足,并可以把技术、素质结合在一起练习,使练习者在一定强度下进行连续的击球练习。
2.3.4 多球练习有利于培养队员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练习者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练习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单球训练过程中因为练习具有中断性,队员面对的困难并不像多球练习时所面对的强度大队员必须克服大运动量带来的种种不适感,如肢体乏力,心肺功能跟不上等,更有利于培养队员的意志品质。
2.3.5 多球训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经过训练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多球练习的优势就是在于时间短、见效快、它可以使队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动力定型,使队员产生肌肉记忆。练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体会技术动作的每个环节,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改正,使技术动作趋于完善,技术的合理性得到提高,击球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在练习动作时队员通过加强发力柔和度的学习,可以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
3.1.2 在羽毛球后场反手过渡球的教学中,采用多球训练能够更有效地练习技术,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质量。
3.1.3 多球训练能有效促进羽毛球少年选手掌握羽毛球技术,促成动作的快速定型,使击球质量得到提高。
3.2 建 议
3.2.1 羽毛球后场反手过渡技术,动作构成复杂,难度较大,要想很好地掌握这项技术,首先要给队员直观的演示和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认识,明确关键环节的动作要求。
3.2.2 在练习初期,在练习动作时,应使队员了解发力柔和度的原理,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为后期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金花,程勇民.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育训练的质疑[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24-28.
[2]刘继君.多球练习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报.2006,22(4):98-99.
[3]吴青.论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教学方法[J].价值工程,2010(4).
[4]曹素维.高中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的课堂设计[J].科技资讯,2010(3).
[5]李崇敏,黄祯耀.浅谈少年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的教学法[J].新西部,2010(9).
G847
A
1674-151X(2014)07-049-03
2014-05-17
甘花艳(1980~),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