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变趋势分析

2014-05-01陈斯婷吴耀建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福建福建省海域

陈斯婷,吴耀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福建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演变趋势分析

陈斯婷,吴耀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文章选取1983-1986年开展的“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二次)”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等3个代表性的时间段,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的演变趋势,通过分析发现随着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海工业的发展,福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环境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环境;海水;沉积物;演变趋势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陆地资源逐渐匮乏、环境承载力不断受到挑战,海洋经济已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浪潮迭起。

福建省海域及沿海地区位于23°37′N—27°10′N、117°11′E—120°26′E,北接浙江省,南接广东省。福建海域处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扼东北亚和东南亚航运通道的要冲,也位于我国南方航线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特殊。福建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曲折,港湾众多,全省海域总面积13.6万km2,海岸线长3 752 km,位居全国第二,直线距离535 km,海岸线曲折率1∶6.52。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航运、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滩涂和滨海湿地、海洋能等资源,为海洋开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港口航运、海水养殖、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因人多地少,狭窄的海岸地区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的工业和人口,随着福建省工业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加剧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选取3个代表性的时间段,即1983-1986年开展的“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4]、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二次)”[5]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6],以此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1 主要环境问题和压力

1.1 海域总体污染加剧

历史调查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各主要港湾水质指标基本上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进入90年代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现象。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海工业的发展,陆域直接或间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事故泄漏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和过度投放饵料等都对海域生态环境增加压力,导致局部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呈扩大趋势,福建沿海氮、磷和石油类超标严重,有的海域甚至出现溶解氧偏低、化学需氧量超标;局部水域底质硫化物、铜、铅含量超标;贝类体内粪大肠菌群超标比较普遍。

1.2 局部海域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河流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干旱年份河流入海径流量的减少,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局部围填海等海岸工程开发建设,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8]。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域面积逐渐减小,一些关键的生态通道受到破坏,局部海域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1.3 海洋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海域污染和富营养化等原因,福建沿海是我国赤潮的多发海区之一,赤潮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有毒赤潮生物发生的比例高,对渔业和养殖业生产的破坏性大,严重影响福建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福建闽东沿岸、闽江口近岸和厦门近岸海域3个海域赤潮的发生次数占福建省赤潮的77.8%。闽东沿岸、闽江口、平潭沿岸和厦门近岸海域4个赤潮监控区成为福建省赤潮多发区。当前福建沿海赤潮灾害历年不断,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福建省浅海滩涂广阔,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和沙筛贝等外来物种已经成功入侵福建省海域,其中互花米草遍布福建省大多数海湾滩涂,沙筛贝在许多封闭型围垦区均有发现,部分海域仍有人为种植互花米草和养殖沙筛贝的现象。福建省对外贸易发达,大型港口遍布沿海各地,海上航运繁忙,船舶压舱水携带的浮游动植物及海洋生物幼体进入福建省海域;海水养殖历史长、面积大、品种多,部分引进品种可能具有入侵性,省内养殖苗种交流频繁,外来养殖品种及可能携带的病原体扩散到全省大多数海水养殖区。

1.4 溢油、危险品泄漏污染事故严峻

近年来,福建省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工业快速发展,海上物流规模日益加大,各类海洋经济活动显著增加,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多发,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海上活动等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5 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建设对环境压力加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福建省沿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海岸带涉海市、县、区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人口增长速度。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以及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随着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沿海人口将继续集聚,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而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负荷总量将呈增大趋势,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压力也将明显加重[9]。

1.6 临港工业发展对环境压力加大

福建省着力培育发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六大临港工业基地,形成以湄洲湾、东山湾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沿海能源产业基地,以三沙湾为重点的冶金产业基地,以湄洲湾为核心区域的大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港口及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将刺激新一轮的围填海造地,占用湿地资源,进一步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影响海域生态功能。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处置不当必将加重近岸海域水污染态势,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压力[10]。

2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2007年福建省近海海域环境状况良好,水质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二类水质标准、三类水质标准、四类水质标准和劣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分别为2 850 km2、1 640 km2、240 km2和550 km2。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罗源湾、泉州湾和厦门近岸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兴化湾和泉州湾以及厦门近岸海域;石油类则分布于沙埕港、兴化湾和泉州湾。2007年福建省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海湾部分站点沉积物存在重金属、石油类和多氯联苯超标的现象,其中三沙湾部分海域铅和多氯联苯超标,泉州湾部分海域石油类超标。

本文选取3个代表性的时间段,即1983—1986年开展的“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二次)”,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6,11-13]各时间跨度均为10年;通过搜集3次调查中福建省近岸海域所有站位各评价指标的测值范围和算术平均值,对比分析福建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的变化趋势。

3次调查各主要水质要素测值比较结果见表1和图1。与1983-1986年的水质监测结果对比可知,199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营养盐含量大幅度上升。1998年海域的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平均含量为1983-1986年的2.4倍,已成为福建省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此外,石油类、重金属含量与1983-1986年相比也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油类、汞、铅和镉的平均含量为1983-1986年的1.5倍、6.6倍、1.9倍和2.5倍。化学需氧量有所降低,减少了约21%。

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体中的主要超标指标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1998年相比浓度有所下降,但超标率在增加。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升高,溶解氧有所下降;石油类、铅和镉的平均含量均持续上升,其平均含量分别增长了42%、90%和130%;汞的含量有所降低,减少了约43%。

表1 福建近岸海域水质变化

图1 福建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趋势

图2 福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变化趋势

3次调查各主要沉积物要素测值比较结果见图2和表2。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变化趋势如下:①硫化物、镉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几年间,硫化物和镉含量增加了90%、70%,最近10年硫化物和镉含量分别降低24.18%、5.26%。②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平均含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0.14 mg/kg下降至0.056 mg/kg,降低60%,而近10年来降幅变化,仅降低了10.71%。③铅、石油类、滴滴涕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从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几年间,铅、石油类、滴滴涕的含量分别降低39.63%、21.76%、81.82%;最近10年,滴滴涕和铅的含量分别增长了13%和102%,石油类的增长速度更快,增加了约3.5倍。

综上所述,3个调查时期,沉积物中硫化物、镉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铅、石油类、滴滴涕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石油类的剧增可能与临海工业、港口、船舶排污有关。

表2 福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变化一览mg/kg

3 结论

近年来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严重,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主要为河流径流输入、城市地表径流、生活排污以及海水养殖污染等造成的;石油类超标可能船舶修造业、港口和渔业船舶排污有关。此外,还应注意的是,海水中的铅和镉的含量虽然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有上升的趋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少数海湾存在石油类及重金属污染。随着滨海居住、旅游、港口、临港工业以及海水养殖的发展,大量的围填海以及排污活动,给福建近岸海域的生物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1] 曾从盛,郑达贤,余兴光,等.福建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 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2005.

[3]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七分册(福建北部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4]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八分册(福建省南部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5] 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领导小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二次)[R].2000.

[6] 福建省环保局.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R].2008.

[7] 杜琦,龙华.福建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产,2004(4):6-10.

[8] 陈彬,王金坑,张玉生,等.泉州湾围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4,23(2):192-198.

[9]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10] 陈伟.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近岸海域环境污染[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21(3):34-39.

[11]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结果表[R].2007.

[12] 福建省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厦门湾综合研究报告[R].2006.

[13] 福建省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综合研究报告[R].2006.

猜你喜欢

福建福建省海域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遗落海域
那个梦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