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外交战略思想初析
2014-04-30倪世雄潜旭明
倪世雄++潜旭明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时期的中国新外交是契合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新需要,是顺应全国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是实现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新发展。新一届领导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稳固和拓展了大国关系,稳固和发展了亲仁善邻、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以新的信心、决心和恒心积极投入多边外交,开展了多层次的半官方或民间的交往和交流,从而在新大国外交、新周边外交、新多边外交和新公共外交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 新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一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内政外交两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有全球视野,更有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①
新时期的中国新外交是契合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新需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及时提出时代主题变化了,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时代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对抗的冷战时代走到终结,世界进入合作的冷战后时代。在世纪之交的20多年里,江胡两代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潮流。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世界梦。从“和平发展”到“合作共赢”,表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认识和把握更全面更深刻了。实践证明,一年多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契合时代潮流,把握时代方向,为新外交注入合作共赢的核心内容,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新挑战,形成中国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中国新外交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改革开放自始至终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转变联系在一起,“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②21世纪初,中国走上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这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次全会为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拓前进吹响了进军号角,为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新外交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创造更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新时期的中国新外交是实现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新发展。这里的“新”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很好地继承了邓江胡关于冷战后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例如:在大国关系上,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国际关系精神,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关系上,提出新的义利观,要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发展,对贫穷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主张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③
一年多来,新时期中国新外交正如王毅外长所说的,“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形成了推动新大国外交、新周边外交、新多边外交和新公共外交的积极势头。
新大国外交
十八大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和任务。④一年多来,中国积极稳固和拓展大国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取得了深度进展。其特点是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战略对话、拓展务实合作、促进利益融合。⑤但是,在处理各种大国关系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关键。
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加强战略互信。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然而,两国关系却越发展越困难,越成熟越复杂。近年来出现的“信任赤字”、“战略猜疑”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21世纪初,美国经受了“9·11”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两次重创,整体实力有所衰弱,进入战后又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期:结束伊拉克战争,增兵阿富汗,减少在欧洲、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把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同一时期,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后的和平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迅速崛起,2011年中国GDP达47.1564万亿元(约合7.4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美国的战略调整期和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不仅不期相遇而且不幸相撞,由此产生了双方对彼此的新的战略猜疑:中方猜疑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针对中国、遏制中国,甚至是围堵中国;美方猜疑中国迅速崛起是挑战美国、威胁美国,甚至会取代美国。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和中国迅速崛起构成了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矛盾,如何消除战略猜疑成为中美两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几年来,中美两国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中美之间信任缺失的问题,通过正面引导、高层接触、互访来往、战略对话、务实合作、人文交流来释疑增信,管控分歧,不断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间,具有转折点意义的是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的访问。习近平在2011年1月胡锦涛与奥巴马达成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并强调,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重要前提。“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⑥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达成共识,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习近平提出,“在新形势下,中美关系要进取,要发展;中美合作要开拓,要创新;中美两国要互尊,要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⑦之后,在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雅各布·卢(11月15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1月18日)和美国副总统拜登(12月4日)时,习近平主席每次都提及并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两国应“牢牢把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不动摇”。拜登也表示,“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充满着希望和机遇,相信我们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他还说,“美方赞赏习近平主席为推动美中关系体现出的战略远见和务实态度”。⑧
中俄关系的重点是增强战略互补。中俄地缘相近,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关系到建设性合作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调整和发展,而战略互补是基线。1992年,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是友好国家。1994年,中俄关系升格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2001年7月,中俄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参加《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十周年纪念活动。经过十年的努力,“中俄成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战略伙伴”。⑨两国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性。十年间,中俄签署了200多个条约和协定;建立了领导人定期互访的协商制度;妥善解决了4300公里的边境问题;双边贸易额增加六倍,达到600多亿美元;互办国家年,人文交流从高层到基层有很大的发展;在亚太和国际问题上,两国加强协调和合作。从目前来看,中俄关系着重要解决的是改变政高经低的情况,为战略互补注入新的动力。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中俄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4倍,2012年达882亿美元,但双方所制定的目标仅是2015年达到1000亿,还赶不上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额。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接班后高度重视中俄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的首站即是俄罗斯,体现出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习近平主席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进入互为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⑩3月22日,在会见普京总统时,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俄方表示认可,双方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2013年9月在参加圣彼得堡G20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再次会晤,双方确定在16个领域开展50项合作,推进中俄战略互补的协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2013年10月,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与李克强总理举行第十八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双方重申全面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的任务,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理时指出,中俄是名副其实的好邻居和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对两国和整个世界有独特的战略价值。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俄加强战略互补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各自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欧关系的重点是加强战略互动。中国与欧盟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间隔广袤的俄罗斯、中亚、中东、近东和东欧地区,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地缘连接。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战略互动的历史。冷战时期,中欧关系基本上处在对立状态。当时,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之间很少有接触和官方来往,其六个成员国中,仅荷兰与中国有官方关系。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热,先是欧共体六个成员国全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是欧共体副主席索姆斯访华,双方达成协议,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交,开创了中欧关系的新阶段。之后,中欧关系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政治往来频繁,1975年至1989年中欧贸易额增加了八倍多,1985年双方签订了新的贸易与合作协定,将双边贸易关系拓展到整个经济领域。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欧共体及其成员国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制裁,中止与中国的政治往来并实施武器禁运,中欧关系进入了低潮。所幸这次低潮比较短暂。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积极变化使中欧关系得以恢复。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欧关系是属于两个对立阵营但并没有直接地缘冲突对抗的关系,七八十年代变成面临共同威胁而位处地缘结构两端是相互倚重的关系,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之间已开始形成一种跨越空间的战略互动关系。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欧盟),从1995年起,欧盟先后发表了五份重要的对华关系文件:《中国—欧盟关系长期发展》(1995年)、《建设与中国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欧盟对中国战略》(2001年)、《成熟的伙伴关系》(2003年)和《欧盟—中国:紧密的伙伴、增长和责任》(2006年)。对此,中国作出了积极的互动反应。2003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国别和地区性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文件确定了发展中欧关系的目标和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迎来了中欧建交30周年,双方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认定中欧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重申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中欧关系在战略互动的推动下正逐步进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2013年是欧盟命名20周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使其成员国增至28国。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十分重视中欧关系。3月24日至26日,李克强总理就任后即访问了瑞士和德国,提出中欧双方应相互尊重、务实合作、良性互动。11月21日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晤前一天亲切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这次会晤取得的最新成果是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作谈判,打造中欧双边和多边的互动合作新亮点。半个多世纪曲折起伏的战略互动,已使中欧关系达到较高的依存度。目前,中欧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起点,呈现出强劲的战略互动势头。推动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是中欧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中日关系的底线是战略互惠。“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四十年曲折”是中日关系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起伏跌宕的态势。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陷入僵局,跌至冰点。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情况有所好转,10月安倍访华开启“破冰之旅”,向中方首提建立战略互惠关系。2007年4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一次“融冰之旅”,双方初步确定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5月7日双方共同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完善了中日战略互惠的原则、内涵、要求和目标。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提出推进中日战略互惠的基本看法,提出要以战略互惠的精神着重解决中日双边的历史问题和领海争端、多边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问题以及联合国改革问题。在战略互惠的精神推动下,中日关系出现了一次“大起”。双边贸易额增加到34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国。两国人员往来上升到500多万人次,友好省份和城市增加到250对,每天有近百个航班约1.8万人往返一衣带水的两国之间。然而,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背景下,中日关系面临的一些老问题相继升温,历史纠纷和主权争端相互交织。在日本右翼势力的挑动下,日方演出了一场“购岛闹剧”,引发了“钓鱼岛危机”,造成两国民意对立,关系对抗,导致中日关系4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落”,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底线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在谈到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曲折性时,邓小平指出:“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永远发展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一切问题的重要性。”1987年6月4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公民党代表团时说,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这是客观决定的,从地缘政治上说也应该如此”。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严峻时刻,重温邓小平的这些话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接班后,从大局出发,从我国核心国家利益着眼,既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斗而不破”,始终掌握住两国关系的主动权。2013年9月5日,在G20圣彼得堡会议开幕之前,习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进行了五分钟的站立交谈。习近平主席对安倍首相说,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方应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正确处理钓鱼岛、历史等敏感问题,寻求妥善管控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安倍表示迫切希望改善中日关系。钓鱼岛危机使中日合作受到很大的干扰,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我们相信,两国的合作基础依然存在,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依然存在,防止局势继续恶化,避免双方擦枪走火,创造条件对话协商,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回到战略互惠的轨道上也并非不可能。
中金关系的特点是推进战略互利。这里的中金关系是指中国和金砖国家的关系。其中中俄是大国,那么印度、巴西和南非呢?把金砖国家组织整体纳入大国关系范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突破点。中国的大国外交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和北美了,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中的大国或国家集团了,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发达市场国家,大国关系的范围开始扩大到第三世界了,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印度、巴西和南非开始以新兴大国的身份登上大国平台。金砖国家从四国发展到五国,人口占世界42%,GDP占全球产出17.5%,正成为新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非常重视中金关系。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6日至27日访问南非,并参加在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离京前,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他指出,金砖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其宗旨是“构建伙伴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在德班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分别会见了南非总统祖马、印度总理辛格和巴西总统罗塞夫。他向祖马表示,中南共同努力,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他对辛格说,世界需要中印共同发展;他与罗塞夫达成共识,加强中巴合作是坚定的战略选择。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作了题为《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表示中国将继续与金砖国家加强互利合作,使金砖国家经济上更加强劲,合作框架更加完善,合作成果更加丰富。这次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期间和会议过程中多次阐述的中金关系的战略互利、合作共赢精神在该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新周边外交
中国有着广袤的周边地区,它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无论从地缘的地理方位和自然环境看,还是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关系来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周边关系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力行和谐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长期以来,周边外交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然而,由于历史纠纷、领土争端、发展问题和核扩散问题的存在和交织,例如中日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共同发展问题以及朝鲜、伊朗、南亚核问题等,中国的周边形势十分严峻,面临诸多的挑战。中国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周边关系,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关系主流是好的,基本上维护了安定和稳定,维持了睦邻友好合作。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接班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和发展了亲仁善邻、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一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签署了500多项新的合作协议,启动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的计划,为新周边外交增添了新内容、注入了新动力。
继2013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后,新一届领导人频繁出访,抓住机遇,推进亚太区域交流和合作,开创中国周边外交新局面。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尼,与印尼总统苏西洛举行正式会谈,并应邀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宣布把中印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倡议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APEC第21次会议,在会议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发挥亚太的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还提出促进亚太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的这些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普遍赞同。
2013年10月9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在文莱出席第十六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六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值中国—东盟关系建立十周年,十年来,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20亿美元增至4000亿美元,增长率为23.6%,投资增加3.4倍,达1000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李克强总理在会议讲话中,提出把握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方向,强调双方应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地开展合作,推进东亚合作健康发展。接着,10月13日至15日,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越南,与越南总理阮晋勇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决定海上、陆上、金融合作三头并进,成立三个联合工作组,年底启动,实实在在地从海上、陆上、金融三方面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还分别会见了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阮富仲和国家主席张晋创,双方表示要根据“十六字”方针和“四好”的要求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周边形势发生积极变化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于2013年10月24日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为做好周边外交举行的一次非常及时、异常重要的外交会议。会议对今后5~10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工作思路作出了规划,可概括为“四个更加”、“四个坚持”和“四个着力”。战略目标的“四个更加”是:努力使中国和周边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基本方针的“四个坚持”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坚持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工作思路的“四个着力”是: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局面,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对周边国家,要“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前一视角和后一理念成为新周边外交的两个亮点,显示出新时期中国的周边外交已打开新局面,正展现新势头。
新多边外交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可见,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及其组织是多边外交的重点。一年多来,新一届领导人以新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投入多边外交,活跃在多边外交舞台上,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不少精彩的多边外交成果。
2013年3月21日两会一结束,习近平主席就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了电话。潘基文对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表示祝贺,对中国给予联合国强有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相信联合国和中国的合作将不断扩大。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始终是联合国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中国将深化与联合国的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二十国集团(G20)是应对2008年出现的国际危机的产儿,在原来的8+5机制基础上发展形成。2013年正值G20成立五周年,9月5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八次G20峰会,先后两次作了重要讲话。目前,G20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量的80%,在整个全球经济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二十国集团应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世界经济更加公平公正。他特别呼吁二十国集团要加强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G20这样一个世界经济顶层设计的多边舞台上,中国的声音开始回响激荡起来了。
G20峰会后,习近平主席马不停蹄地去了中亚,9月7日,先访问了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哈萨克斯坦,会见老朋友纳扎尔巴耶夫,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了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上海合作组织的“五通”: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这“五通”妙言成趣,寓意深邃。接着,习近平主席9月9日至10日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会谈后,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吉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参加了第十三次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宣言》,强调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两个多月后,11月29日,李克强总理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总理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再次强调“上海精神”的重要性。体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和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能成为一种国际关系新共识,这是中国多边外交的新成果和新胜利。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创新理念和崭新姿态开展多边外交,不仅积极地参与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处理,承担中国应尽的责任,而且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的变革和完善,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好评。
新公共外交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已超越政府的官方关系,出现了多层次的半官方或民间的交往和交流。这种多层次的公共外交,作为软实力的体现,旨在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收益,实现一国的远期目标。因而,公共外交不仅具有公共性和层次性,还表现出长远性和战略性。在国际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今天,各国民众和民间组织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的价值和意义被日益广泛地认同和接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国与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新一届领导人高度重视对外的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使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加强智库建设和交流是新公共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全球有6000多个智库,其中4000多个在美国。中国的智库在过去30多年里发展很快,影响渐增。新一届领导人接班后,提出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这是一项具有创意的新举措。2013年6月26日,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峰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宗旨是“同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主题是“新格局、新合作、新发展”,各国主要智库代表、政界人士、学者专家和企业家300多人参加,其中有基辛格博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桑顿等。李源潮副主席出席开幕式并致词祝贺,他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应同舟共济、携手努力,坚持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向,树立共享共富共进的理念,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他高度评价各国智库在发展合作、友好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李克强总理会见了大会的外方代表,他指出,全球智库峰会具有思考力、影响力的优势,希望在深入研讨重大全球性问题,推动彼此了解、务实合作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新公共外交方面的一项创举是孔子学院的发展。全球首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成立,近十年来发展很快。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年,孔子失意之下周游列国讲学。如今,孔子学院纷纷建立,传播和交流中华文化,成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典范。2013年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复函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琳达·凯特西校长,祝贺该院孔子学院成立。习近平在信中说,“中美两国人民了解和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希望中美双方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切实办好贵校的孔子学院,为推动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极大地鼓励了中外共办孔子学院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孔子学院事业的发展。2013年12月7日,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并致辞,她强调指出,孔子学院是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这为扩大中外相知相交、合作共赢创造了广阔空间,也为孔子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据这次盛会报道,目前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中外专兼教员28670人(中方教员占30%,各国本土教员占70%)。2013年总共举办了2万多场文化活动,其中学术讲座5364场。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教育桥梁和文化纽带。
关于中美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美省州长论坛的建立。2011年这一机制启动,并举行了第一届中美省州长论坛。第二届论坛于2013年4月15日至16日顺利举办,中方天津、河北、黑龙江、福建、广西的省长和美方艾奥瓦、威斯康星、弗吉尼亚的州长相聚在北京和天津,商讨如何加强双方的地方交流与合作。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亲切地会见了与会省州长。他指出,中美省州长论坛是中美地方性合作的重要机制。当前,中美地方交流合作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各位为合作和发展的同一目标捷足先登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要把中美地方交流合作做实做深,建立更长远、更可靠的关系,造福两国人民。
另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公共外交机制是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自2010年5月25日启动以来,中美已举行了四轮对话。这一磋商对话机制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青年6个领域。几年来,已经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新格局,开辟了两国人民交往的新渠道。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原定在2013年8月7日在华盛顿举行,后因故推迟到11月21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克里国务卿分别代表中美双方主持这一轮磋商。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分别致信祝贺,习近平主席希望这一机制成为中美两国友好的沟通桥梁和合作的重要支柱。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华盛顿、芝加哥、纽约举办了30多场活动,制定了5个规划未来3年中美文化教育合作的文件,以“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方式厚植两国民意基础,丰富中美关系内涵,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新活力。
一年来,公共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公共外交的领域不断扩大,做法不断出新,为中国新公共外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本文系复旦大学金秋项目“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EH3056101)
注释
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参阅王毅外长2013年11月19日报告——《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2日;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2日。
新华社华盛顿2012年2月15日电。
新华社美国安纳伯格2013年6月8日电。
习近平会见拜登时的谈话,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4日电。
李克强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新华社莫斯科2012年4月29日电。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3年3月19日电。
新华社俄罗斯圣彼得堡2013年9月5日电。
新华社北京2013年10月22日电。
参见《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2005年9月5日)、《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2006年9月9日)。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20、21日电。
新华社日本东京2008年5月8日电。
唐家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31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转引自沈伟烈主编:《地缘政治学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
新华社北京2013年3月19日电。
新华社南非比勒陀利亚2013年3月26日电。
新华社南非德班2013年3月27日电。
新华社印尼雅加达2013年10月3日电。
新华社印尼巴厘岛2013年10月7日、8日电。
新华社文莱斯里巴加湾2013年10月10日电。
“十六字”方针是“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四好”要求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新华社越南河内2013年10月13日、14日和15日电。
新华社北京2013年10月24日电。
“亲、诚、惠、容”的四字箴言是对新周边外交思想的精辟概括和生动创新,使我们不由得联想起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5日访问坦桑尼亚时,提出的“真、实、亲、诚”四字方针。这两个“四字”交相辉映,集中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关于周边外交和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华社北京2013年3月21日电。
“8+5”是指西方八国加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五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新华社俄罗斯圣彼得堡2013年9月5日电。
新华社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巴2013年9月7日电。
新华社塔什干2013年11月29日电。
新华社北京2013年6月28日电。
《习近平主席致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校长祝贺孔子学院成立》,《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8日。
《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9日。
新华社北京2013年4月15日电。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21日电。
责 编/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