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4-04-29黄玉杏
摘 要: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古籍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古籍,可以说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开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字象征,它不仅可以用于学者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大中华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而古籍由于年代久远,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现就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展开分析,重点介绍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修复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的古籍大约有十五万种,古籍一般是指清末以前的历代写本、课本、拓本、稿本等,包括了民国以来排印、影印的线装古籍,它展示了我国民族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都在其中尽显无疑。我国将古籍置于专门的图书馆之中,然而愈来愈多的古籍出现破损而影响其使用情况,图书馆对修复古籍的工作也愈来愈重视。但仍然由于多方面原因,古籍修复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对科学、有效的保持古籍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1 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
古籍蕴藏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是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但是,由于自然和非自然的原因,许多古籍在流传中遭到损坏,如不及时修复,就不能阅读使用,无法发挥其作用,而最终成为一堆废纸。而那些无法估价的善本,其本身又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都属于国家文物,“受到国家保护”。由此可见,古籍修复工作又直接关系到祖国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利用。因此,每一个收藏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对于具有保护古籍并能延长其寿命作用的古籍修复工作,都应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且分工不明确
当前,有的图书馆岗位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岗位责任要求笼统而不具体,没有详细地规定各个岗位所应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其次,工作人员减少与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之间形成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紧张,一个人往往要兼几个岗位的工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做专岗专职,什么都干,但什么都不能集中精力干好,古籍部是一个藏有无数国宝的重要部门,为了保护这些国宝的绝对安全,我们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2.2 古籍修复技术滞后
导致古籍破损的因素很多,如理化因素、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等。古籍成书随时间、地域的不同,其印刷方法及用纸、用墨也千差万别。一些省市图书馆刚刚开展此项工作,甚至连一个简单的修复室都没有,修复人员也是近两年培养出来的新手,掌握的修复技术水平就有所不同,因此日常工作中只能做比较简单的修复,难度较大的工作尚无法开展。
2.3 古籍修复专业人员短缺
我国目前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与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据悉全国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残破严重,需要修复的超过1000万件,专业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二者比例为100000:1。随着一大批专业修复人才相继退休及转行,他们当中有些修复绝技也面临失传。我们先以重庆图书馆馆藏为例,该馆收藏古籍比较丰富,善本书甲编、乙编、抄本、稿本及日本和朝鲜稀有刻本等共8210种近10万册,线装书有35万余册,其中一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破损、虫蛀需要修复,而一直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只有两名,其中一名修复人员面临退休。将这些古籍修复好,可想而知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需要的时间可不是掐指可以计算得出来的。再以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古籍修复师有4人,2人准备退休,2人出生于60年代,是否有接班人还是个未知数。普查结束后统计,我馆古籍数量有10万册左右,善本5000部左右,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按照现在4个古籍修复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统计,需要50年以上。人员奇缺,亟待拯救,毫无疑问,培养大量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是当务之急。
2.4 古籍修复检测仪器设备匮乏
古籍修复工作是中国的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千百年来,从用料、工具到手段,完全是在手工状态下进行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含量的东西被引进,使这门古老工艺焕发了青春。虽然目前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尚做不到,但在检测手段上已有了革命性的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凭肉眼、靠经验的非科学性,使检测结果更细致、更精确、更科学。比如检测古籍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测试古籍纸含酸度的测酸仪等仪器设备的问世与使用,为古老的古籍修复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例如香港博物馆的古籍修复组所使用的仪器有真空吸力加湿工作台、超声波塑料熔合机、大型氮气消毒机、大型不锈钢洗涤槽、纸张电动加压压平机、纸张纸浆抽水修补机等。除此之外,所有修复室都安装了抽风设备,可快速将室内的气体抽到室外。然而,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具和手段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手工阶段。以广西古籍保护中心配备的设备为例。作为一个省级的古籍保护中心,配备的大型设备仪器就是有一台纸浆补书机、切纸机,还有国家古籍中心赠送的一张除尘修复台这些最基本的设备,工作室里只有一台冷暖空调,基本的抽风设备没有,古籍纸张纤维生物显微镜、测酸仪等高科技仪器也没有,更专业一些的空气净化屏更是没有的。
2.5 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工作滞后
古籍修复档案是记录古籍破损情况、修复方案、修复操作过程以及修复得失经验的重要资料,它既是对古籍修复过程的客观描述,更是对古籍修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留给后来者的一笔宝贵财富。遗憾的是,有的图书馆对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工作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往的修复工作没有建立起细致、完整、系统的档案和保留修复前后的影像资料。现在要查看某一文献的修复情况,只能凭记忆和所用修复材料的不同来判断修复前的破损状况。我们广西图书馆的古籍档案工作目前还不够完善,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规范起来。假如不把这方面工作做好,这样再过几十年后,恐怕就无人了解该本古籍修复之初的状况了。endprint
3 改善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古籍除了具有文献所具有的人类文明载体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那就是它的文物性,此点决定了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典藏环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一是建立书库及阅览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二是建立古籍修复及编目人员的岗位职责,三是建立古籍文献整理和开发人员的岗位职责,只有用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使藏有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完好的保存。
3.2 注重古籍修复工作的协作与共享
古籍修复非同普通图书,除要配置相应修复设备外,还要有高水平的古籍专职修复人员,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应联合省级其他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同担负起全省古籍修复协作共享工作,有计划地组织省内各馆古籍修复人员,到省内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培训实践,下级馆有破损古籍也可带到省级馆修复,学员学成后每年均可为培训馆义务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既培养和壮大了本省古籍修复队伍,又缓解了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修复的压力,真正做到古籍资源共享、古籍修复设备共享、修复人员与技术共享,从整体上提高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3.3 加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近两年国家比较重视,由文化部委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古籍修复培训班,我们馆每年都派遣古籍修复人员参加培训,充实了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力量也提高了古籍修复水平。笔者认为还要多办一些中级班、高级班进行系统的培训,再就是由单位派往水平高实力强的图书馆随老师学习,由老师亲自指导3至5个月。因为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每一个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热爱这项工作,接受严格的培训或技艺精湛的师傅的细心传授,在系统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其真正发挥保护古籍的作用。
3.4 加大资金进行古籍修复工作的投入
馆领导应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我馆的古籍保护创造有利条件,添置古籍修复所需的必要设备。如配备每人一张除尘修复台,配置一台排风厨,安装排风设备,购置消毒设备等,还应引入一些现代化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在检测方面,比如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测酸仪等仪器设备。
此外,随着“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启动和实施,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建设文献保护修复国家中心。建设一个大型的文献修复中心,其中包括古籍、特藏、和脱酸等多个修复工作室。中心建成以后,将加强国内图书馆界对古籍特藏科学保护研究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研究,带动并增进国内古籍保护修复科研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文献保护界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3.5 做好古籍修复档案的建设工作
修复档案是记录破损古籍的破损情况、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以及修复结果的档案资料。可以说,古籍修复以“整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为主,“整旧如旧”就是要对破损古籍进行保护性的修复,要保持修复对象的原貌。这不仅是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可见,建立修复档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古籍修复人员在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之前,应该对修复对象的破损情况进行如实的、详细的文字记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拍摄并保存其影像。此外,由于古籍修复工作本身具备“可复性”的特点,“可复性”是指修复是可逆的,通过建立修复档案,可以按其操作过程予以还原。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如果有新的、更好的、更先进的修复方法出现,那么可按原修复方法进行还原,用新方法重新进行修复,而新方法仍要保证其“可复性”。
因此,修复人员必须将修复方案、修复过程和所用材料等详细情况进行记录,作为还原之备案。最后建立修复档案还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技艺的客观需要。建立修复档案,可以将前人的宝贵经验保存下来,传予来者,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极其生动的好材料。尽快建立一套细致、完整、系统的古籍修复档案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古籍能否有效、长远的流传下去,这与其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各个藏书馆都应当重视古籍修复与管理工作。而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本身属于复杂、精细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专业书籍管理人员担任此工作,而且必须保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切实将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做好,以便促使古籍进一步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水平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昭聪.古籍修补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8):55-59.
[2]陈红彦.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03):65.
[3]刘峨.从古籍普查谈中小型图书馆古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04):47-51.
[4]胡泊.国家图书馆古籍的修复与利用[J].国家图书馆学科,2011(12):254-256.
[5]刘坚.浅析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02):113-115.
作者简介
黄玉杏(1977—),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