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擅权而败的年羹尧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2期

年羹尧从一个大功之臣而落得身败名裂,直接的原因便是他居功自傲、擅权不法。

年羹尧是清朝雍正帝的亲郎舅,雍正即位前,年羹尧就已为他效力多年。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任命年羹尧总揽西部一切事务,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局势顿时大乱。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清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风也从此震慑两陲,享誉朝野。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此时的年羹尧威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心腹大臣。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他有权向雍正打小报告,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他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离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的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做“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无人臣礼”,使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同时,年羹尧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的小集团。年羹尧还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十月进京谒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年羹尧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恃,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朝乾”。雍正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并认为这是他“显露不敬之意”。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四月,解除年羹尧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依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条大罪,请求立正典刑。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雍正下诏说,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于是表示开恩,賜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告终。

(摘自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历史上的这些事儿》 编著:东篱子)